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子是当代诗坛上重要的抒情诗人与史诗诗人,是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从创作心理角度分析海子诗歌创作的特点,指出早熟与早慧的内在分裂构成其创作心理的基本面貌,并导致了他最终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海子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生代诗人的主要代表。他生长于偏僻的安徽省农村,15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并开始了诗歌创作。1983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国政法大学做哲学教师。其间有相当一个时期蛰居于北京郊区昌平闭门写诗,以创作长诗为目标,也写了大量的抒情短诗,先后自印诗集《河流》、《传说》等,风格新颖、独特,属于  相似文献   

3.
海子是一个本质的纯粹的抒情诗人,他的诗影响了一个时代。从1984年到1989年,海子创作了200多首抒情短诗,《太阳七部书》等长诗和一些论文。其中流传最广、最具影响力的是他的抒情短诗,这些短诗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对生命的歌唱抵达元素与灵魂,具有一种刀砍斧劈的力量。《活在珍贵的人间》(见卷首)作于1985年初,这首诗传达出人与自然的血脉相连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海子是上个世纪80年代诗坛上颇具影响力的一位诗人,他的抒情短诗流传颇广,其艺术探索成就也得到认可。对他的抒情短诗所使用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可以审视传统诗歌美学对他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探索他的诗歌艺术创新对新诗艺术的影响与开拓。海子的诗歌,尤其是抒情短诗的艺术追求是颇为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苏慧 《考试周刊》2009,(13):20-21
海子在1984年至1989年的五年时间里,创作了包括短诗、长诗、诗剧和札记文学形式的数量惊人的优秀作品,其中流传最广、最具影响的是以寓言、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为基本方式的短诗。海子的诗歌创作体现了诗人率真的情怀、崇高的激动以及对本原性意象的痴迷,也深刻蕴涵了诗人一生的热爱和痛惜。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诗歌史上,海子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15年来,海子的死给人们留下了巨大而持久的震撼;海子的死与海子的诗息息相关。从他的抒情短诗中,可以看出海子从“乡村乌托邦的建构”到“生死命题的叩问”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将抒情诗写到极致的,我认为是海子。海子的抒情短诗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侵入人血液和灵魂的巨大力量,加上其身世经历的悲剧性,更促使了其短诗的不朽。可以这样说,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离去,标志着中国当代诗歌纯粹歌咏时代的终结。直至今天,我们也没有看到比海子的抒情诗更纯粹的抒情诗出现。因而本文探讨海子诗中的抒情特质也就有了启示意义,但笔者权把其算做一种纪念。  相似文献   

8.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诗歌中流传广泛的一首抒情短诗。诗人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远离尘世喧嚣、充满亲情的生活图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幸福和温暖。然而两个月后。诗人海子在山海关附近自杀。这一事件使得这首诗表面的轻松欢快与实际内涵产生了某种分离,怎样理解海子的幸福?本文试图结合海子整个诗歌创作过程和他的诗歌理想去阅读分析。关于海子的诗歌及其本人传奇的命运正是学生最想知道的东西,因此我想以此作为生长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理解诗歌的主旨,引导学生走近海子,理解海子,进而探讨有关生命的话题,认识生命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俄国大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早期(未来主义时期)大量的诗歌创作的分析研究后,指出马雅可夫斯基的未来主义诗歌体现了作者追求创新与不朽的伟大创作气魄。马雅可夫斯基未来主义时期的诗歌创作主要是抒情短诗和五部长诗。其不断追求创新与不朽的特点与作者的性格有关,他精力旺盛,渴望创新,同时又特别希望在当代生活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这些体现在他诗歌创作中,便表现为竭力追求创新与不朽,这一总体特征在其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均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海子的抒情短诗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意象,它们又以马意象为主导建立起了一个以乡村为依凭的意象体系。不过,一直以来,学者们研究海子诗歌的时候都只注意到了海子诗歌当中的月亮、麦子、草地等几个意象,而主导的马意象常常为研究者们所忽略。正基于此,通过对海子抒情短诗中主导意象"马"的分析,从中得出"追寻"、"孤独"、"野性"等几个不同而又相联系的精神内涵,它们代表了海子精神的侧面。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海子的诗歌创作及其“殉诗”行为在知识分子与文化界引起了广泛而复杂的文化反响,海子的史诗作品遭到了范围极广的质疑、误解甚至嘲讽,不少人认为他的史诗在艺术特性(特征)上不符合“史诗”的要求,不具有“合法性”。为了消除为数不少的人对海子史诗的误解,也为了还海子一个公正的待遇,本章将从传统史诗的性质和诗体创新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辩驳、澄清和论证。  相似文献   

12.
海子论     
海子在抒情诗写作领域所显示的杰出艺术才能已为世人所公认,从艺术评价标准的角度而言,海子的抒情诗写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无疑是令人瞩目的,然而海子对于自己雪莱或叶赛宁式的浪漫主义“诗歌王子”的身份并不满意,他渴望成为歌德或但丁那样的诗歌的“王”,这与海子认识到抒情诗所具有的诸多局限性而对抒情诗产生某种轻视态度有关,并由此萌发了史诗创作的热烈追求。这种对于史诗的热烈追求在海子身上体现为一种浓郁的“史诗情结”。海子这种十分浓烈的史诗情结并非一种“突兀”的创作心态现象,而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弥漫整个诗坛的史诗情结的一种回波余响。而一个更为“有趣”的现象是,海子的史诗创作实践,即其创作成果(史诗文本)作为一种诗体在艺术特性层面上的“合法性”,在“第三代”诗人那里遭到了范围较广的质疑乃至嘲讽。这实际上更能凸显出海子史诗创作的独特风貌、品质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生存是海子诗歌王国的主旋律受难主题之一,这一特点在海子的抒情短诗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海子诗歌的生存主题与诗人人生悲剧之间存在看密切的内在联系,其诗通过表现个体生存困境的痛苦感受,表达出了对广义生存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4.
在短暂的一生中,海子创作了大量短诗和许多长诗。这些诗不但具有燃烧的原始血性,而且还存在互文关联,乃至可以认为其短诗为其长诗创作做了前期铺垫与准备。太阳、生死、远方、爱情、姐妹、故乡等构成了海子诗的核心意象和恒常主题。无论是何种诗歌题材、主题、母题,海子诗总有一种命名、重释、还原、溯源、再造的倾向。海子诗十分倚重隐喻和悖论,“外互文性”丰富。海子为探求真理而执念创作的“血诗”,是海子的“命运之诗”、真理之诗。海子诗所关涉的题材和主题,均是他通过还原、隐喻、悖论和互文性等艺术方式,对生活与生存、真理与真实进行的元诗性诗歌写作探索。  相似文献   

15.
作为“最后一位理想主义诗人”,海子以其忧伤和决绝令人哀伤和向往。而他的抒情短诗《天鹅》就是其灵魂和精神的最好注解。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作塑造了受伤天鹅的凄美意象,也让无数人哀伤和感动。  相似文献   

16.
春天、阳光、大海、桃花——这是诗人海子送给我们的温暖的礼物。这些美好同各富隐喻的意象和景致在海子的淡淡叙写中匆匆到来却又匆匆作别。海子的著名抒情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这样的冷静与决绝、温柔而残酷。  相似文献   

17.
江冬 《初中生》2013,(2):54-58
导言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被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在短短数年时间里,海子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的很多短诗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8.
海子一生短暂却成就卓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他的抒情短诗中的佳作。这首诗共三章。第一章虚构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清新潮润;第二、三章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温暖甜美。诗人  相似文献   

19.
在大诗理想的统摄下,海子竭力吸收东西方文化资源,其中老庄与尼采对海子的影响鲜明地体现在其前后两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中.海子前期的诗歌呈现出一种和解与包容的气质,但他并没有继续顺着老庄之道进入逍遥无为的状态之中,而是转向了尼采的权力意志与超人精神,这种在生命的狂放与沉醉之中的有为超越成为海子后期诗歌创作的精神主导.  相似文献   

20.
论海子诗歌的史诗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子的史诗情结及其相应的史诗写作行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诗坛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海子史诗的文化价值意向超逸于民族文化主义,直接指向一种人本主义文化,“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是“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海子以他的史诗创作实践着他的史诗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