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微缩     
媒体批评的概念 《文汇报》近期发表艾春的《传媒批评,一种新的批评话语》和洪兵的《期待健全的媒体批评》两篇文章,提出了“传媒批评”(或曰“媒体批评”)的概念。他们认为,近期的文艺批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并非藉由专业刊物,而是由大众传媒挑起并通过它展开。同时由于大众的介入和参与,许多过去只是专业人士关心、议论的话题具有了较为广泛的社会性,同传统意义上的文艺批评有了很大不同。艾春认为:“商业炒作通常离不开传媒的作用,但商业炒作不等于是传媒批评。我们需要结合中国的特殊社会环境来研究传媒批评的形式与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2.
“媒介批评”的概念崇拜与无标准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进入新世纪,媒介批评成为我国学界、新闻界和政界的热门话题,许多报刊开辟了媒介批评专栏,批评文章不断增多.但对"媒介批评"的定义、概念使用和批评指向众说纷纭.近年来学界有入主张,引进和遵照西方的媒介批判理论,才是真正的媒介批评,否则就是"伪命题""伪理论",压抑"媒介批评的多元与开放".对西方媒介批评概念的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和压缩了媒介批评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新闻舆论监督三论(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柏铨 《新闻界》2002,(5):17-18
一、当今条件下新闻舆论监督的特点(一)舆论监督与批评报道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就有了自己的新闻事业,很早就进行了舆论监督的实践。通过党报、党刊所进行的此类实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被称作批评与自我批评。舆论监督是一个后起的概念,但与舆论监督的基本精神相一致的实践是早已有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提法在大众传媒上的使用频率逐步降低,其内涵开始收缩,专指党的思想建设特别是党内监督的一种手段。早先由‘批评和自我批评’所指代的党外监督的内容,被一个更具时代感和概括力的概念——舆论…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来学界对媒介批评的研究日渐活跃,媒介批评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研究媒介批评这一概念时,人们难免会将国内的报刊审读制度与媒介批评相联系。在研究二者关系之后,不同学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或认为报刊审读属于媒介批评范畴,或认为报刊审读并非媒介批评的一种形式。笔者在查阅一定资料研究媒介批评的基础上,联系之前自己所做过的有限的审读工作,并加以理论考察,对二者关系加以探讨和梳理。  相似文献   

5.
刘晓程 《今传媒》2005,(4):18-20
在我国,“新闻阅评”与“媒介批评”这对概念一直未能明确区分。本文试图从二者的表现形式入手,分析它们各自的特征,归纳它们不同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媒介批评”的内涵与本质。人们常说的“新闻阅评”、“新闻审读”等都包含“批评媒介”的含义,它们与本文讨论的“  相似文献   

6.
后疫情时代的各种新兴媒体形成了不同的公共文化场域,其背后有着诸多话语权力的汇合碰撞。自媒体电影批评在经历了BBS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弹幕视频网站等媒体平台的变迁后,其概念界定、表征内涵和外延探讨也在不断更新迭代,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电影批评新时代的到来。从媒介文化的研究视角来看,通过梳理新媒介时代下的自媒体电影批评生产传播现状,着重讨论自媒体电影批评的涵义、载体、表征进行身份确认;再探讨其背后话语融合的现状。对于厘清自媒体电影批评的概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一、批评报道应实事求是,让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写批评报道应本着“帮忙而不添乱”的原则,有理有据,让受批评者心服口服。二、批评报道要掌握适度,考虑两种承受力。采写批评报道既要考虑老百姓的承受力,也要顾及领导的承受力,因为这两种承受力与两种感受是不同的。由于感受不同,反应不同,承受力也不同。三、批评报道要反复核实,务求准确。批评报道所要批评的是消极现象,但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如果批评不当,则产生不良效果,不是帮忙而是添乱了。因此,批评报道必须力求准确。如果疏忽大意,马虎从事或者道听途说、捕风捉影,造…  相似文献   

8.
“被”字句是被动句的一种独具特点的结构形式,它与其他形式的被动句式的主要区别是用“被”字表示句中的被动关系。例如: ①他被批评了。②他被哥哥批评了。③他被哥哥所批评。以上例句是“被”字句的三种不同的结构形  相似文献   

9.
批评报道是否属于正面宣传?如何看待批评报道在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的必要性?我以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应该把批评报道是否属于正面宣传与以正面宣传为主时该不该重视批评报道分开;把批评报道的属性与批评报道的作用分开;把宣传报道分类与宣传报道艺术等人为因素分开。《正确的新闻批评也属于正面宣传》(见《新闻战线》1991年第4期)与《批评报道不能列入正面宣传》(同上)两文,从题目来看是对立的,但从内容上看,所引论点、论据却基本相同,只是各自作了不同的发挥。前者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问题就出在没有注意上述三个“分开”。  相似文献   

10.
刊林漫步     
穆青谈新闻写作的例子问题写新闻最基本的一条是要用事实说话,最忌满纸抽象的概念和议论. 对于违反新闻写作的这一基本要求的现象,也作过不少批评,但直到今天,在我所看过的稿子中,生硬的概念加例子的稿件仍然存在,讲一个论点,引一个例子的现象十分普遍。要是你批评他的  相似文献   

11.
柳兴龙 《大观周刊》2012,(28):50-50
随着艺术品消费的发展,艺术经济活动的多样化,消费人群的大众化,艺术品消费需要艺术批评作为有力的舆论影响消费者和收藏者。本文就对其艺术批评与艺术品消费的关系进行论述,并从艺术批评的概念入手;从现象到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郭瑾  丁怡 《新闻界》2012,(12):22-27
广告批评作为有效的反馈机制,对于广告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有效汲取批评的建设性意见有赖于对广告批评概念的厘定。本文从传播学视角,结合语义、词源及批评实践的综合分析,认为广告批评最终指向一切关于广告的判断和评价。其次,通过对中外广告批评历史的回溯,发现已有广告批评的内容,主要分为广告的营销与传播批评及广告的社会与文化批评,这两种类型的批评至今仍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3.
药琦  谢紫怡 《新闻记者》2023,(4):3-13+96
为了理解网民对媒体的非正式批评及其文化背景,本研究从世俗媒体批评概念入手,借助巴特的意指化序列概念,考察刘学州事件中涌现的批评。研究发现,批评言辞利用话题与审查的技术形式,运用“黑历史”的叙述形式,调用既往资源与道德标准,将人们对媒体的不满又一次凝结成“心惊暴”迷思。这种针对事件的道德判断,为《新京报》赋予了道德有罪的形象。世俗批评以恒定的道德观念替代争议焦点,简化包括媒体形象在内的现实,缺乏现实批判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一目了然     
媒介批评的类别反思媒介批评在主体层面上包括政府的批评(管制的批评)、媒介的批评(自律的批评)和公众的批评(监督的批评)三种类型。三种批评形式分属不同的主体,发挥不同的职责。它们共同作用,完成对新闻界的监督和批评。媒介批评的类型特征决定了我们的媒介批评理论研究和媒介批评业务实践活动应更加注重其现实操作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媒介批评的三个类别层面上同时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最为主要的是,在学习国内外先进媒介批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加强对三个类别不同层面的媒介批评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从而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媒介批评在国内新闻传播学界日益被重视,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新媒体的环境作为观照,对媒介批评概念、媒介批评生态的变化以及网络媒介批评涵义及其特征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就繁荣网络媒介批评问题提出建议,即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和行业自律与法制建设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视传播力的提升,电视批评学的发展,电视批评的概念急需梳理清楚。雷内·韦勒克曾经说过:"我们心目中想到的是……理论问题的澄清,而这只能是在哲学的(即概念的)基础上解决。对方法论问题的明确认识应该影响到将来研究工作的方向。"①电视批评概念的再思考,无疑有助于电视批评实践和现实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否定媒介批评的标准,必然导致媒介批评失去必要的尺度与依据,使批评陷入随意性。媒介批评标准具有多元性,根据批评对象不同采用不同标准,同时运用聚合标准与具体标准,有益于评价媒介的针对性与准确性。但标准的多元性容易被研究者误认为批评标准游移不定,而否定标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孔子死后儒家由分裂而演变的情形,最著名的一种说法是战国末期韩非所提出的"儒分为八"说。《韩非子·显学》云: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  相似文献   

19.
一部电影审美意义上的完成不在于其被公映播出,而在于公映之后不同阶层、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文化立场的社群集团对它文本、影像所进行的文化批评。在受众审美意趣和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杂糅化的今天,电影的受众文化批评可以分为三个维度: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批评、精英文化批评和大众文化批评。以《战狼Ⅱ》为分析对象,探究不同受众群体的"读者导向"文化心理,在研究当前主旋律电影方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否定媒介批评的标准,必然导致媒介批评失去必要的尺度与依据,使批评陷入随意性。媒介批评标准具有多元性,根据批评对象不同采用不同标准,同时运用聚合标准与具体标准,有益于评价媒介的针对性与准确性。但标准的多元性容易被研究者误认为批评标准游移不定,而否定标准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