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桑德海姆是 2 0世纪 80年代美国歌剧著名作曲家 ,他的歌剧往往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为题材 ,音乐创作极为出色 ,因此而获得纽约戏剧评论界最佳音乐剧奖和美国的格莱美大奖。他在歌剧领域创作出了具有开拓性的作品 ,对美国歌剧的创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时代在发展,中国歌剧这种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了多重发展的态势;从命名上最初即为歌剧,加入中国戏曲的创作手法后称民族歌剧、中国新歌剧等,发展完善后"中国歌剧"的名称才逐步应用;从创作上也随着中国歌剧本身的发展与融合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如今在多元文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歌剧等高雅艺术的发展、创作、演出内容了解或观赏的需求是迫切的,研究中国歌剧发展趋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认为该剧深受秧歌剧的影响,其创作充分借鉴秧歌剧的形式与内容,着力突出地方戏曲元素和民歌元素来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说,没有延安秧歌运动创造出的秧歌剧就没有新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在秧歌剧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为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创作开拓出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发展道路,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开辟了新里程。  相似文献   

4.
格鲁克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以及歌剧改革家,其歌剧创作所具有的独特性对整个欧洲歌剧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对歌曲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博爱以及民主精神,同时也突出表现了那个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想。意大利对正歌剧进行改革之后创造了喜歌剧,其剧情主要源自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并且塑造了很多理想主义新角色形象。现阶段,学术界对布鲁克歌剧进行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于评价以及介绍其歌剧作品的创作、探究其歌剧的改革和音乐风格等。  相似文献   

5.
施光南是20世纪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作曲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声乐作品及器乐作品,其中对于歌剧创作的追求贯穿了他的创作生涯。施光南创作的歌剧《伤逝》和《屈原》开创了新的时代背景下严肃歌剧创作的先河,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研究施光南歌剧音乐创作的艺术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民族性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歌剧作为中国戏剧艺术中的一种新类别,其发展既受到了西方歌剧的影响,也受到了我国传统音乐以及戏曲的影响,同时也借鉴了现代话剧的精华,因而歌剧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历史内涵、美学追求以及艺术样式。回顾我国歌剧民族化的产生以及发展过程,其创作的目标一直是追随民族文化的融合,而这一目标也是当代歌剧艺术所追求的,本文分析了我国歌剧的发展现状,并且总结出了其具备的民族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欧洲歌剧自诞生以来,影响着世界歌剧的发展,作为起步较晚的中国歌剧,在借鉴与吸取欧洲传统歌剧经验的基础上,歌剧创作者们不断丰富着我国歌剧的艺术形式,将更多的中国风格与民族元素融入了歌剧的创作当中,力图追求欧洲传统歌剧与我国歌剧的完美融合。随着时间的流逝,歌剧题材的选择与音乐的创作也开始注重时代性的体现,流行元素越来越多地被用在歌剧创作中,但是与传统的经典歌剧相比,新歌剧还需要时间的考验,歌剧发展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中国歌剧创作还需要更多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8.
普契尼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意大利杰出的作曲家,他创作的歌剧作品,不仅坚持了意大利歌剧的优秀传统,而且也是真实主义歌剧的主要代表。歌剧《图兰朵》为普契尼的代表作品之一,《图兰朵》作为意大利传统音乐文化与新时期音乐文化有机结合的新产物,在戏剧效果与音乐效果上达到了完美融合,在该部作品创作方面实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本文就以普契尼较为鲜明的异国情调歌剧作品《图兰朵》为例,通过创作背景、人物特点、和演唱技巧等几方面对歌剧中女高音声部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民族歌剧的本土化进程中,不仅吸收了欧洲歌剧的创作技法,同时也极为丰富的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特征,产生了很多经典优秀的民族歌剧作品.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对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思路和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推进我国民族歌剧的创新创作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西洋歌剧中咏叹调的几个发展阶段入手,分析咏叹调的音乐特点,进而进一步分析中国歌剧咏叹调创作中的民族性特点并概括了我国在歌剧创作中咏叹调民族化创作探索道路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11.
《紫箫记》、《紫钗记》散出选萃情况表明:万历时期所选戏曲散出,与剧本原本出入不大(尤其是出目),而乾隆时期所定折子戏,大多与原本相去甚远(尤其是道白);万历时期是要把剧本中的精萃散出挑选出来,乾隆时期则是把折子戏锻炼成经典。  相似文献   

12.
从探索豫剧新歌的概念界定,创新突破和倡导豫剧新歌的现实意义等要点出发,总结其基本特征和创作经验,以为古老传统的豫剧音乐的创新探索出一条新路,也为其他地方剧种新歌的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明代小说和戏曲的作者人数、作品题材、主题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明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认为科举举人、进士参加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对提高小说、戏曲的社会地位,推动明代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文章还对科举八股考试文体对文学和社会文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八股作为辅导读物的推广,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读物的种类;另一方面也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社会华而不实的文风。  相似文献   

14.
由著名作曲家关峡作曲、剧作家刘麟编剧于2004年创作完成的《木兰诗篇》是新世纪中国歌剧的代表之作。该部歌剧以《木兰辞》为主要框架,又在原作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扩展引申,赋予历史文化题材以更丰富的时代内涵,用歌唱、交响乐、戏剧、清唱剧、情景剧、舞蹈表演的崭新形式,抒写了伟大的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作为民族传统艺术,中国戏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了电影、电视等新兴艺术形式的严峻挑战。中国戏曲固然应该承担起传播民族文化遗产、演绎民族优秀经典的责任,但也应该创造新的时代经典,将现代生活的新题材融进戏剧艺术形式之中,跳出传统艺术形式演绎老题材的圈子。  相似文献   

16.
自八十年代初以来,英美不少电视肥皂剧在我国播放,它和电影一样,都是文化的传播者。无论是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关系的变迁,剧中都有很多和中式思维不太相同的地方。英语学习者不仅要通过肥皂剧巩固语言学习,同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化差异,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懂得鉴别和欣赏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人的观念、境界和思想。让英语语言学习满足真正意义的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高职高专中国古代文学的戏曲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戏曲作品当作静态的文字性文献来讲析,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悖于戏曲原本的活性的特质,既违背了戏曲自身曲特点和规律,使戏曲失落了其固有的活性的品格,也影响了高职高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针对这一现状,可以尝试引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表演的体验与实践,既可以激活古代戏曲的课堂教学,同时也起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千百年来人民大众的普遍娱乐形式,其生存土壤在当下确实受到了一定的挤占,出现了所谓的“戏曲危机”,为了挽救传统戏曲,在“推陈出新”的政策背景下,一大批传统剧目被重新改编后搬上舞台,虽硕果累累,但不可否认,传统戏曲的改编仍困难重重.此外,当下电子媒介对改编提出的新要求,也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秦东是戏曲之乡,同州梆子、阿宫腔、合阳线偶戏、碗碗腔、老腔、二华迷胡等百花齐放。秦东戏曲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作为秦东百姓的精神食粮,它传承着地方民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在高台教化方面,秦东戏曲有利于扭转社会不良风气,净化村民的心灵。新农村文化建设为秦东戏曲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与广阔舞台。  相似文献   

20.
"美声唱法"早已传入中国并已开花结果,但多年以来中国的民族歌剧体系却一直未能建立起来,这是个重大缺憾。因此研究建议采用"移植法"和"嫁接法"来解决创建中国民族歌剧体系的问题。"移植法"是引进欧美歌剧,把欧美歌剧逐渐中国化,"嫁接法"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逐步欧美化,是从中国戏曲里"中心开花"式地嫁接出中国民族歌剧体系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