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湖北麦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由生物工程学院何家涛教授担任中心主任,赵劲松、邵振中、程光明、苏琛等同志为中心核心研究成员。 一、湖北麦冬研究 1.湖北麦冬规范化种植技术与GAP生产基地建设认证项目研究 2012年中心与湖北隆中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项目《湖北麦冬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GAP生产基地建设认证》成功立项为湖北省重点新产品新工艺研究项目,并获20万研发资金。  相似文献   

2.
几种麦冬类中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麦冬类植物资源状况,及杭、川麦冬,湖北麦冬,短葶山麦冬等几种麦冬类中药在药物学,药理学及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湖北麦冬的主要成分、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及经济价值,以期加大对湖北麦冬的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麦冬栽培中的问题及发展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冬是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含大量的皂甙及高异酮糖类,具有养阴益胃,润肺补心,除烦安神等功效。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主产地主要集中于浙江、四川、湖北。在麦冬栽培上不同地区方式各异,药用成份含量差异不大,长期应用无繁殖。从麦冬的种植研究现状及生产的问题上作以介绍,并构建了麦冬栽培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湖北麦冬氮、磷、钾优化配方施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湖北麦冬多年来的配方施肥实验表明:氮、磷、钾优化配比施肥均能显著增加湖北麦冬的产量.改善其品质.增加块根中干物质的积累。其中在一定范围内以低磷、高氮、高钾配合施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百合科沿阶草属植物麦冬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糖、甾体皂苷和高异黄酮类等化合物、其中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文中对近年来该植物中多糖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试图证明湖北产牛至不同部位所得精油存在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性的差异,并为开发牛至药材新的药用部位提供实验依据及参考。创新点:首次对湖北产牛至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进行了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地下部分"同样是有效的药用部位。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牛至不同部位(花-叶、茎、根)所得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与分析(附表1),同时结合二苯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实验和铁氰化钾总还原能力实验考察了各部位精油的抗氧化性(图1、图2和表1),为牛至精油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进行了新的尝试。结论:湖北产牛至药材的"地下部分"(根)与"地上部分"(花-叶)的精油具有类似的抗氧化作用,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牛至精油在作为抗氧剂使用时,"地下部分"(根)不应被忽略,而应适当保留或开发。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在督鄂期间组织翻译了军事教材《湖北武学》。该书是军事翻译史上的一部重要译著,也是晚清湖北借助翻译进行军事近代化尝试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从译著介绍、译员挑选、文本选材、翻译模式、翻译策略等五个视角对《湖北武学》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湖北武学》的翻译过程受到赞助人张之洞及其洋务思想的影响。中德译员在翻译中采用洋译华述、洋华同译、华教独译三种模式,并运用归化、异化、摘译、加注等策略和技巧来实现翻译目的。《湖北武学》的出版丰富了中国近代陆军学术体系,对晚清湖北新兵革命与中国近代化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湖北方言的研究早已蜚声海内外,从三十年代赵元任先生等《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始,至今屡有新人新成果公诸于世;刘兴策教授《宜昌方言研究》亦新时期湖北方言研究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本文着重对该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方面进行评介,认为该书以静态的描写,微观的研究为主,辅之以十分丰富,新鲜的方言语料,再加上其布局之合理,结构之紧凑,分析之精当,语言之简炼,使该书臻于方言研究领域之上乘。  相似文献   

10.
刘小泉 《考试周刊》2007,(22):119-120
湖北小曲,是湖北地方曲艺四大曲种之一,音乐性较强,曲牌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本文主要从湖北小曲在群众文化活动、专业团体、专业音乐教育、图书馆及传媒等处20世纪90年代的现存状况进行调查,即湖北小曲的生态环境调查,以管中窥豹地反映当代传统音乐生态系统中的“阴阳失衡”状况,呼吁人们关注、支持传统音乐。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This design experiment in prayer education for Jewish students was motivated by a current educational concern: educating for spirituality and religious practice. Educators are tasked with formally nurturing spirituality (Wright 2001). It is known that attitude to religious observance may change during adolescence (Hyde 1963), thus attitude to prayer needs attention. The effects/consequences of prayer understanding reach beyond religious practice itself, to encompass issues of faith, identity,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Sigel 2009). Her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is used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a tefillah (prayer and its understanding) course on student attitudes to pray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