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笔者曾撰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创造史观”,认为:“既然历史进步的要求是‘出新’,历史价值的取向是‘首创’,历史本质要求是‘创造’,那么,探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寻找历史的主人,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功绩,就应该用‘创造史观’,即谁为历史增加了前所未有的东西──新事物、新方法、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并且这些新东西是有益于人类进步、人类幸福,有益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谁便是历史的创造者”。笔者又撰文提出另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群英史观”。它认为:“创造史观的确立,同时也论证着一种…  相似文献   

2.
历史观是历史学科的能力要素之一,以历史观来设计和制作高考试题已成潮流.历史二轮复习中,我们应该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加深对各种史观的了解.那么,我们如何在二轮复习中准确把握各种史观,并突破这一难点呢?  相似文献   

3.
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观察研究历史的,中学历史教育也不例外。近年来,文明史观逐渐兴起,在中学历史教育界受到普遍关注。笔者仅就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一直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以后,开始尝试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来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郑林老师从历史知识的建构因素入手,以历史观为视角,结合中学历史新课程内容,讨论“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问题,并以“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为题撰写系列文章,呈现学者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方面的思考。本刊连载郑林老师的系列文章,期望能对中学历史教育同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我国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之后则开始尝试采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郑林老师结合中学历史新课程内容,就此做了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方面的思考,撰成“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建构”系列文章。本刊连载这些文章,目的是希望引来,你新的恩考,你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6.
历史观是历史的核心内容,是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得出的不同观点。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渗透多元史观,通过介入社会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等,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内涵创造条件,从而全面提升历史课堂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7.
全球史观作为当前一种新的历史观,具备培养学生全球史观视野的重大教学意义,现阶段已经被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广泛运用到历史教学工作当中。运用全球史观进行教学,既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人类历史源头出发,去发现和探究历史事件的奥秘,从整体上认识历史,体会历史。本文通过对全球史观相关特点的论述,提出了如何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融入全球史观的概念,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历史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大胆地吸收西学改造思想,就历史观而言,一方面,以“不言《新学伪经考》”的新学术突破了早期所深受康有为影响的“三世说”史观,另一方面,他侧重用近代民族国家学说解释历史,建构了以民族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思想;完成这一转变的学理则是以“人群”的进化观念,改造康有为“政制”、“文教”进化“三世说”变革中国的历史观,并在建构中赋予了民族国寡为突出特征的史观,以此为出发点呼吁“史界之革命”。  相似文献   

9.
陈洁平 《快乐阅读》2011,(18):108-109
为了适应新课改对历史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目前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出现了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多种历史观、历史学理论,在历史教学、历史高科命题等领域,日益渗透了全球史观,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就如何运用全球史观进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有效复习浅谈笔者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一直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以后,开始尝试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现、全球史观来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郑林老师从历史知识的建构因素入手,以历史观为视角,结合中学历史新课程内容,讨论“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问题,并以“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为题撰写系列文章,呈现学者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方面的思考。本刊连载郑林老师的系列文章,期望能对中学历史教育同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去检视,1950年代的上海研究必须克服"碎片化"的倾向,并防止跌入"集权主义论"的误区,在知识与方法的转换上有所作为。在"何谓近世中国新上海"的命题下,催生了一系列关于1950年代上海的新问题。对潜藏于社会基层的大量灰色记忆材料的发掘和重读,或许是探寻1950年代上海社会文化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上海市在高考历史科命题改革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全国同行瞩目。总结其经验,主要是按照新课程指引的方向,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命题基本准则上紧紧围绕“为学生构建展示自己的平台,使考试成为课程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理念,在试卷的立意策划、总体结构、题型功能及命题技术方面加强科研,注重实践上的可操作性,保证在课改的进程中,新、老(历史课程)高考的顺利过渡与转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中国新闻史现有研究视角的基础上,提出以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国新闻史的新视野,并以<良友>画报为个案,探讨它与上海都市文化的互动关系.文章从分析该视野的意义、思路、方法及问题入手,建构了可行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以后,史学理论界针对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最敏感的问题,发出了不同声音。本文试图以近代上海八仙桥城区的研究为例,探讨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指导下,借用其他学科的科学方法去研究城区史,完成新形势赋予史学工作者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冯玉奇,现代通俗小说家,四十年代在上海滩红极一时,但在文学史上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历史地位。冯玉奇"剧作家"身份的解体这一重要文学事件在文中得以厘清,《舞宫春艳》和张资平《苔莉》的横向对比透视出冯玉奇创作中存在的媚俗弊端,由《礼拜六》杂志拒登冯玉奇小说探讨"媚俗"这一文学倾向对当代文学的警示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三分法与中国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学术的视阈显示,中国历史上对“历史”有一种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史义即中国的历史哲学;史义包含“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史义与西方历史哲学的重大差异在于:前者与史事、史文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又以史义为体、史事为用,以史文传事载义,而后者是于史事、史文之外的注重对历史反思与批判的以期资治育人的哲学。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史视野下的评弹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弹是一种流行于江浙一带由评话和弹词结合而成的曲艺。从社会史的视野看,评弹生长于苏州,与传统时代的江南社会生活密切关联。晚清以后上海开埠,评弹逐渐进入上海,伴随着上海城市的转型,评弹也开始了其近代转型,由古代评弹向近代都市评弹转变。从苏州到上海,评弹的演出空间在江南的内部发生了迁移,这种迁移是有深刻意义的,它是近世江南社会变迁在文化上的反映和结果,成为传统文化向近代都市文化转换的见证。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于2012年10月15日至18日在湖南师范大学举行,参加这次学术年会的代表有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湖北等全国78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出版机构的343位教师与学生。文章以一位教育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参加本次学术年会为视角切入点,通过自身的切己体察,感悟到教育史学科发展的三点显乐与四点隐忧,并针对隐忧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公共史学产生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虽然还远未成熟,但是其产生的原因、独特的学科属性以及社会公众对它的角色期待,均标识着传统意义上的"史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经历着一次较大调整。导致公共史学产生的那场"危机",与其说源自史学专业化的发展,不如说是现代社会职业分工进一步强化之后,社会要求史学做出应变的指令。顺势而兴的公共史学充当连接学院史学和社会公众的特殊社会角色,从而使史学发展中原先存在的诸多困境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20.
妇女史、社会性别史与经济一社会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国内外近一个世纪学术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看,社会史、经济史虽然都十分关注与妇女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但它们并不能代誉妇女一社会性别史。三者之间是一种交叉、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包容的关系。妇女一社会性别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它不只关注妇女的生活与命运,以及历史上两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担负着对以往历史知识建构的全面审视和包括两性经验在内的新的历史知识建构的任务。因此,它应该成为整个历史研究中观察、分析、阐释的一个新视角和新方法,进一步拓展延伸历史研究的视野与空间,为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