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阳艳弟  曾翔 《今传媒》2024,(1):53-56
红色出版物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绚丽的民族瑰宝,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本文在阐述红色出版深厚内涵的基础上,从选题数量、受众范围、大众理念和多元形式几个方面论述了其特点,同时结合时代特点分析了当前红色出版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与困境,提出从精心策划选题、规范编审校印、培养融媒思维三个方面构建红色出版长效机制,旨在为充分激发红色文化育人潜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政治价值、人才价值和文化价值。媒体深度融合赋予了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矩阵化传播、互动化传播、立体化传播的新优势。新时代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策略,要坚持内容为王理念,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要整合多元主体媒介,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要改善叙事话语方式,提升红色文化亲和力;要善用先进技术赋能,提升红色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地图是展现自然和人文要素地理空间分布、时空变化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文化承载力和传播力,这也使得地图类红色主题出版物在同质化选题中更具有竞争优势。文章以《陕西红色印迹》地图为例,从选题策划、地图设计、出版融合、活动推广四个角度分析“用地图讲好红色故事”的出版实践,以期为同类出版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宇龙 《传媒》2019,(5):76-78
红色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着在场传播互动性不足、感染力不强等问题,媒介化传播与受众连接失效的问题。为此,需要充分利用VR/AR等新媒体技术,增强在场传播的互动性、沉浸感;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和视频传播、游戏传播等形式,提升媒介传播的有效性,以此实现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红色女性出版人是中国女性与出版互动关系下的新形态,从红色女性出版人生活史研究的可能性、可行性与典型性出发,探讨红色女性出版人研究的空间与张力,挖掘红色女性出版人在出版史上的痕迹。通过对红色、女性、出版三者的关系互动,强调红色女性出版人研究的重要价值,建构红色女性出版人研究的新维度,拓展红色出版与女性出版互动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网络人群逐渐壮大,网络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面对“网络化”日益高涨的发展趋势,高校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凸显出许多新特点,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本文结合网络时代背景,分析了网络语境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对于高校网络语境下的红色文化传播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路径分析.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献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依托红色文献开展红色文化传播已成为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文章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例,通过专题资料馆、红色数字资源库、互动体验产品和项目、文献展览和多媒体影音欣赏等方式,对公共图书馆红色文化传播实践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做好新媒体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播与红色基因传承工作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对在新媒体背景下红色文化如何传播及红色基因如何传承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邹波 《传媒》2018,(6):79-81
当前,江西红色文化传播面临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缺少红色文化领军人才、文化传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应努力构建"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区,从战略的高度来布局;用"活"红色资源,把红色历史资料、红色旧址建筑、红色馆藏、红色艺术、红色餐饮等红色文化元素都挖掘出来,应用到生产、生活和交流中;引导民众广泛参与红色文化的传播活动,提升地方软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红色文化传播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0.
出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工具,也是党的宣传思想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出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红色出版教育,对于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文化高度自信的出版传媒人才意义重大.本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深入挖掘红色出版资源、梳理红色出版发展脉络、凝练红色出版精神、传承红色出版基因.  相似文献   

11.
高校图书馆发挥优势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是凸显红色文献独特价值的时代要求,是遵循红色文化传播规律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红色文化传播经验,从构建红色资源地图、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创建红色文化主题知识体验与共享空间、实现红色文献立体化转化等方面提出了红色文化传播的优化路径,以期破解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传播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2.
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离不开政策语境、技术语境和文化语境构筑的多维复合语境。同时数字技术在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以数字技术赋能主客协同、资源整合与媒介延展为主要内容。然而,在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实践中,萦绕着传播主体话语权弱化、思考能力下降和协同难度增加;传播内容同质化、娱乐化以及侵权与失真;传播媒介单一、影响力下降以及融而不合等诸多困境。为此,可通过主体联合、内容整合、媒介融合等路径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13.
张俏 《传媒》2023,(20):82-84
在民族危亡、战火纷飞的严酷环境中,晋绥革命根据地将各出版团体、组织机构以及新闻出版人员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下,秉承服务大局与地方出版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建立起了以书、报、刊以及其他各类读物全面发展的格局,采编、印刷、发行助力红色出版事业,在宣传党的政策路线、扩大群众基础以及革命动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晋绥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出版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宝贵遗产,为新时代红色出版事业发展和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为对象,围绕辽宁“六地”红色旅游景点,以智慧文旅赋能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从做好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构建红色基因图谱、做精红色文旅服务品牌、做优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四个维度,探讨辽宁“六地”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体化模式,形成红色基因传承传播新亮点、新潮流、新流量、新动能,推动辽宁红色智慧文旅的实施,助力辽宁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打造以智慧文旅赋能辽宁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生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讲述出版物《南下宜昌》的缘起、编纂经过,以及正式出版后收到的良好反馈效果,反映了在当下进行红色资源挖掘和传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建党百年来,实体书店始终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空间。作为出版物的陈列售卖空间、读者的交流互动空间和思想文化的传播空间,实体书店具有思想性和文化性的场所特性。新时代实体书店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要借助叙事使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实体书店作为文化空间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融合、在地性与相关性交织、延展性与再生产性联结的特点。文章基于书店文化空间的特点,从空间叙事角度,提出在文本层、时空体层和地志层将场所精神和红色文化融入实体书店环境,构建红色文化空间的路径,并进一步探索实体书店红色文化空间从物理空间向虚拟空间、从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的延伸路径,促进读者在多重空间中形成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湘潭大学是具有红色基因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湘潭大学出版社是红色文化出版领域中坚定的一员。文章从弘扬湖南红色文化的必要性、地方性意义、整体性价值出发,以湘潭大学出版社为例,系统分析该社树立弘扬红色文化大局观、打造红色学术品牌、讲好中国红色故事的具体实践,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培根铸魂育新人、特色学术品牌凝聚专业出版力量、讲好红色故事创新文化传播渠道,提出地方大学出版社做好弘扬红色文化工作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刘聪 《东南传播》2022,(3):57-61
红色纪录片在红色文化记忆的建构过程中通过符号修辞记忆对记忆进行具象化、节点化、整合化再现实现记忆的刻写实践、仪式场景中技术的加持使传播的仪式场景得到具象与抽象式的还原,实现记忆的体化实践进行红色记忆的建构。在此过程中,建党百年纪录片对和记忆实现了红色记忆的价值赋能,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以红色记忆的感召缝合民族记忆、记忆框架缝合国家与人民记忆,实现了记忆背后的社会价值的整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图书馆要在红色文化传播和弘扬中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文章通过调研分析31家省级公共图书馆2022年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和红色文化传播活动情况,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入分析“红色记忆”网络空间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从建设、应用、互动、开发等环节,打造融红色文化资源供给、红色文化共享、红色文化思想交流和红色文化创新利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红色记忆”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20.
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主要是在我党诞生以来,为实现民族解放和独立,在长期革命战争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内容包括文艺作品、革命文献、革命文物、革命传统、革命精神等。红色文化拥有丰富的历史积淀,是对中国革命精神的深刻展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全新时期,大力传播红色文化能够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提高传播效果,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实现红色文化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