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带来了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及人们的价值观念等等多方面的冲击,地域建筑文化是该被同化,还是固守着传统不变?适应现代世界发展的趋势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只有挖掘传统文化内部的有用资源和内在潜力,融汇现代先进文化成就,适应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需要,才能续起被割断的历史文脉,发扬被泯灭的地域文化,创造出富于地方特色与时代气息的地域建筑和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古今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历史过程,论述了建筑文化与人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从而提出了建筑文化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建筑文化应适应人类生活发展的新方向。只有保持丰富多彩的各民族建筑文化,吸收和整合世界各国建筑文化的精华,走继承传统,适应功能,采用高新技术,探索古今中外交融,实现建筑创作现代化的正确之路,才能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3.
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元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不断地运用到室内设计、当代房屋建筑设计等领域,发挥传统建筑元素的最大优势,并结合现代化的创新,将我们的生活创设的更加美好.研究我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以期在这一领域获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建筑设计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设计,同样要受到各种地域文化的制约,为适应不同的地域气候,必须针对气候进行建筑设计,于是产生了热带雨林建筑及其建筑文化,温带建筑及其建筑文化,高寒、荒漠、极地等不同气候环境的建筑及其建筑文化。因此,为了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的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自然就必须考虑地域文化的要求,将各种地域文化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并最终形成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5.
建筑是同人类生活相关联的一种物质文化形态,岭南建筑的地域风情特色在中国建筑文化中独树一帜,跟岭南文化区别于中国其他地区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今传统岭南建筑与岭南现代建筑相结合,已然成为岭南建筑语言中的一个重要词汇。  相似文献   

6.
刘海滨  荣鹏鹏 《今日科苑》2007,(12):157-157
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或民族特征的形式存在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呈现并张扬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价值。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才能在深层次上把握与创新传统。  相似文献   

7.
室内设计与地域文化两者相辅相成,室内设计可以展现出地域建筑文化和地方民族特色,将各个时期人们的设计思想以及意识形态完美融合。本文通过研究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应用中相关原理,为了将地域文化更好的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当中,可以使用主题手法、因地制宜以及符号法等,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扬以及室内设计的发扬有着巨大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地域文化特征极为鲜明,尤其是作为徽州人生存文化最直观载体的古民居建筑.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古代最经典的建筑文化代表之一,在建造、选址、规划、装饰等方面不但融合了传统哲学思维、地域风俗文化,更完美地遵循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生态思想,其科学的环境意识、精湛的建筑工艺、精巧的构思设计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9.
牡蛎壳是沿海地区产量较高的一种贝类废弃物和天然的生态资源,曾被再利用于营建地域建筑,而且这类建筑遗迹呈现出绿色、生态的营建技术和废弃物再利用的营建理念.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导下再认识牡蛎壳的特性,研究古村渔民在地域建筑营建过程中的生态智慧,提炼以牡蛎壳为研究对象的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在材料研发、墙体砌筑和建筑节能等三个方面应用于现代地域建筑营建体系,进而引导低技开发策略的应用普及和启发绿色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0.
钟云燕 《大众科技》2016,(6):113-115
干栏式建筑是适应环境的产物,它具有鲜明的山区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文章从干栏建筑的"挑"、"架"、"叠"、"透"等四个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干栏建筑今后的发展,提出应把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干栏居住文化和现代建筑设计融合于一体。  相似文献   

11.
将传统建筑物保护与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传承和创新我国的建筑文化是国家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吉安在城乡建设中高度重视庐陵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通过打造"文化庐陵、山水吉安"的城市意蕴、融合庐陵文化元素的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将庐陵文化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等系列行动,使得庐陵古韵与时代气息交融并存,打造了吉安独有的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12.
运用传统的文化思想,结合今天的科学技术创造出的作品自然会产生新的民族文化和风格,它是对世界文化及民族综合文化的探索、创新与追求.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流行的风格就是民族共存,共同追求新风格发展的新趋势.贝聿铭先生曾说过:现代建筑必须源于他们自己的历史根源,就好比是一棵树,必须起源于土壤之中,互传花粉需要时间,直到被本土环境所接受.文明的历史香味飘进了现代建筑空间,同时香味也飘进了室内空间.  相似文献   

13.
"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而离开创新,就会使我们陷入保守和复古。努力创作有地域特色和中国文化精髓的现代建筑,是当代建筑师的历史责任。"——何镜堂院士  相似文献   

14.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高度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代化的建筑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出现了更多富有人挂化的建筑,其中有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很多美观实用的建筑.本文主要浅谈一下人性化设计的原则以及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建筑单体的设计影响到城市整体的环境质量.文中在分析经典实例和具体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指出:平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价值取向,城市环境中的大量建筑需要平和简易以尊重地域文化和环境文脉.创造平易建筑需要在经济上采用限额设计、在功能上力求完善、在形式上有所制约,通过对适用、经济、美观三要素的合理综合进行优化设计,符合我国建筑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李海英 《百科知识》2009,(15):28-30
坐落于长安街,人民大会堂西侧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在水的环抱之下熠熠生辉,宛若一颗珍珠,它看起来古怪的“巨蛋”造型其实是沿袭了世界传统地域建筑“穹顶”的理念设计而成。穹顶建筑的形成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在有限的物质和资源条件下,采用简便实用的建造技术,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和文化习俗,建造出实用、高效并易于维护的建筑,是建筑适应气候的典范。穹顶建筑和其他形式的建筑相比,因包围同样体积的空间所用外表面积最小,因此对外围护结构也达到最小,  相似文献   

17.
刘威 《科技风》2014,(13):154-154
建筑是城市美丽的一道风景线,城市建筑是体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城市的品位,表现城市建筑的地域性,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在日益体现现代化文化进程的今天,建筑风格显然受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城市建筑也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而变化。为保护城市文化遗迹,挖掘城市地域特点,笔者结合城市建筑美学的精髓,对城市建筑美、影响建筑美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8.
运用辩证观点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缺憾.在全球化与超全球化视野中,在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并存的视域中,利用综合创新的方法来探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是趋善求治的道德政治型文化,强调道德的人本主义,忽视工艺钻研和器物制造.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今天,要注入现代要素,道器并重,以器阐道,以器护道,使二者相伴而行,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两翼,体现为文化与经济的并重且相互促进地和谐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点表现为自强不息,人间正道,贵和尚中、以民为本等等,值得自豪.同时在中国近代也形成了中国科技、制度、经济落伍的三大难题,即李约瑟科技哲学难题、斯密制度哲学难题、罗伯特产业哲学难题.重要的是要看到传统文化的不足、缺乏的一面,从缺憾中培养出新的文化增长点,进而发展繁荣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缺憾是文化的现代化不足、文化的产业化不够,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从而推动文化事业繁荣,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地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在阐述地域文化内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与表现的基础上,就建设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现代出现的别墅项目,在民国以前,多以传统民居为主。从目前保留下来的民居看,富人住的房子,大多都是精品,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强烈的地域特色。但是,在鸦片战争前后,即在很多地方变成殖民地以后,殖民文化带来的欧美原版别墅建筑的植入,曾经一度改变了中国别墅的类型,并且逐渐成为有钱人住宅形式的主流。传统的民居逐渐被淘汰,留下来的大多是文物,很少再有达官贵人喜欢传统意殳的民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