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多数读者都知道,基因控制着我们的身体的主要特征,但事实上,基因对我们的掌控远比这全面和深刻。除了控制着我们"有形"的身体,基因还控制着我们的像说话和直立行走这样一些"无形"的能力。一句话,我们称之为人的一切,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你知道吗?     
《科学与文化》2010,(3):14-15
<正>来自母亲的遗传更好吗?冰岛研究人员称,一种基因给身体带来的是好处还是坏处,答案或许取决于它来自母方还是父方。冰岛著名生物公司"基因解码"的研究团队发现了5种与疾病相关基因的变异,这些基因是否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取决于它们来自父亲还是母亲。  相似文献   

3.
苏珊 《百科知识》2013,(5):42-43
早期心理学认为,我们的身体就像电脑的硬件,而我们的大脑所进行的活动,即认知活动,就像电脑的软件,它相对独立,不会受到身体的影响。但是随着心理学的发展,科学家发现身体与大脑的互动非常频繁,比如说抬头挺胸会让我们感到更加自信,做出微笑的动作能够给我们带来好心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界有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即"具身认知研究"——主要是强调认知对身体的依赖和身体经验对认知的影响。"具身认知理  相似文献   

4.
正你的口腔中永远都开展着激烈的战斗。一方面,微生物攻击你的牙齿和牙龈;另一方面,你的免疫系统会进行防御斗争。现在,我们将探索身体里最具挑战的栖息地——口腔。在经历几十年的岁月磨砺后,我们口腔里的白色"巨人"——大臼齿开始摇摇欲坠。这么多年来,它经受住了微生物毒素和酸的不断轰击,但这些  相似文献   

5.
看了15号染色体,你是不是怀疑我们已经陷入了一个误区——基因决定论?实际上,在接下来要看到的16号染色体,我们会发现,基因不是一个独裁者,它是一位深知收放技巧的领袖。 学习之门由它开 也许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人类是由我们“基因的意志”决定的,例如,身体发育、本能、性格  相似文献   

6.
隽武 《科学生活》2010,(1):40-41
心脏是我们身体中的"无名英雄",它最能"吃苦耐劳",一天到晚,24小时不知疲倦地向我们全身的各个器官泵送新鲜血液。一旦有了轻微的病变,它也不声不响坚持工作,仿佛是一位"轻伤不下火线"的勇士。其实,我们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各种各样  相似文献   

7.
韩元 《今日科苑》2012,(8):106-107
当"绝育黄瓜、爆炸西瓜、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回炉面包、假葡萄酒、地沟油、硫磺姜"等等这些有关食品的热门词汇闯进我们视线的时候,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民众和政府关注的焦点。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那些有毒食物已经悄然通过我们的口走进我们的胃,走进我们的身体,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相似文献   

8.
《科学生活》2009,(11):74-75
这些年来,生活好了,但我们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总有人出现反复感冒、腰酸背疼、疲劳乏力、便秘等种种症状。同进,得心脏病、脑血栓、癌症的人也逐渐多了。其实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一个"堵"字有关。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三条主要的大通道:血管、经络和肠道,其中任何一条通道发生"堵塞",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服药降盐     
<正>日常饮食中摄入盐分过多,是当今肾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科学上推荐的盐分摄入量是每天6克,但大多数人恐怕都超标了,因为很多食物里都被添加了盐,比如咸饼干、腐乳、方便面等等。盐分一旦被吃进去,我们的身体一般都"照单全收"。未来,我们或许可通过服用药物来减少身体对盐分的吸收。最近,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药物,它能阻断存在于小肠细胞中的一种分子的活动,这种分子的作用是把钠离子从肠道内搬运到血液中去。在试验中,60  相似文献   

10.
<正>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各种道听途说或权威的健康建议。但是,这些建议是否真的科学呢?不妨来看看下面这几个口口相传的健康"真理"是否属实。身体需要排毒?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毒"的世界,即使你什么都不做,即使是一呼一吸间,重金属就被你"卷"进了身体里,就更别说我们一日三餐吃进去的"污染"和"毒  相似文献   

11.
我们一百多斤的身体最初其实是一个细胞——受精卵,它按照像蓝图一样的基因密码,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组成成人身体的绝大部分细胞不再具有分化的能力,但只要细胞还有能力继续分化为其它细胞,就被称之为是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能够分化成红细胞、白细胞等各  相似文献   

12.
余夫 《百科知识》2013,(1):31-33
蛇无足却能疾行,而且行动灵活,善于盘绕;蛇极耐饿,却又有很好的胃口,猎物的范围广泛;毒蛇的身体不算强大,却能致强敌于死命……凡此种种,使人既害怕又惊异。事实上,蛇不仅外表看上去与其他常见的动物迥然不同,而且的确在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方面有诸多的独到之处,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画蛇"可"添足"众所周知,蛇具有纤长之至的身体,但是却没有前后肢,因而产生了"画蛇添足"这一成语。的确,蛇类的附肢已退化或消失,只有少数种类,如蟒蛇,尚保留着后肢的痕迹。  相似文献   

13.
知识基因探索(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八讲知识细胞 在探索知识基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科学体系中理论、学说、主义等在其结构和功能上与生物细胞有许多相似之处.生物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元,一般由细胞核和细胞质组成,细胞核内有染色体和核心,细胞质为无色透明、半流动的弹性物质.它在细胞中不断流动,运送养分,运走废物,维持细胞的生命.而科学理论、学说、主义等也有一个内核和外围成分.内核由一系列知识基因和知识DNA组成,相当于生物细胞核.外围成分由一系列限制条件、适用范围和辅助假设组成,它用来保护科学理论的内核,维持或延长科学理论的寿命,相当于生物细胞质.因此我们把科学理论、学说和主义称之为知识细胞.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人类社会一个特殊的印记,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和束缚人们的行动。千百年来,关于它形成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一直没有定论。我认为道德是我们祖先在漫长而残酷的自然选择中进化出的一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特性,它由存在于我们身体中的某一DNA片段,即道德基因所控制。动物行为学告诉我们:动物,包括人类的祖先类人猿都不具有道德,它们可以随意地杀死自己的同类而不感到有罪。因此,我们可以初步断定,道德不是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7):I0013-I0013
<正>科技日报讯干细胞是细胞界"永远的少女"。人们认为它会一直保持静止状态,直到有某种信号迫使它分裂,产生差异而形成高度特化的细胞。理论上它们能发育成任何类型的成熟细胞,因而在组织与器官再生领域有着光明前景,但人们还需要更充分地掌握干细胞生理学。据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25日报道,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一种与许多癌症有关的蛋白质BRD4,在保持干细胞"年幼多能"状态中起着关键作用。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最近的《细胞·报告》上。  相似文献   

16.
张唯诚 《百科知识》2012,(10):19-20
正1641年,笛卡尔出版了他的重要哲学著作《第一哲学沉思录》,它被视为近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之作。笛卡尔认为,心灵和身体在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实体,从理论上说,它们之间是独立和分离的。这本书启动了一场有关心灵和身体关系的哲学大讨论,其争论的硝烟一直弥漫到今天。笛卡尔的思想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即身体只是一个被动的实体,它并不参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更新我们的细胞,修复我们的神经,恢复我们的肌肉……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其实已经更换了无数个崭新的自己,几乎没有一个细胞能伴随我们的一生。这种更新的意义不可低估,它不断地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使我们能够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内保持健康。细胞的自我更新"你真的知道你的年龄有多大了么?"这是瑞典生物学家乔纳斯·弗里森应邀作学术演讲时喜欢问的一个问题,"我们的身体每年都会生产出足以创造或支持18个肝脏、200个幽门括约肌、8个气管和6个膀胱的细胞,但是,我们只有一  相似文献   

18.
前沿     
《科学与生活》2009,(10):16-19
<正>绝望的心病绝望是一种极强的心理暗示,"完蛋了""不行了"指引着一些人走向痛苦的解决。可能人们在绝望的时候很少去关注自己身体上的感受,但实际上在我们双眼空洞无光地搜寻着暗淡希望的同时,我们的心脏也跟着承受相似的折磨。  相似文献   

19.
谷第 《百科知识》2012,(23):4-6
我们的身体由难以计数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之间如何协同工作,完成指挥人类眼、耳、鼻、舌、身的复杂任务呢?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细胞间传递信号的天线——"G蛋白耦联受体"。  相似文献   

20.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种粒子,科学家说它像幽灵一样充满整个宇宙,而且每秒钟有上万亿个穿过我们的身体;它和我们如此亲密,但我们却捕获不到;它携带着遥远天体的大量信息,还决定着宇宙未来的命运——这就是中微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