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科学》2015,(5):125-129
借助能源价格调节效应模型,系统分析了能源价格通过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要素与能源强度产生的耦合关系;据此推广余情,利用通径分析研究了煤炭、汽油、柴油、电力价格的内聚程度和合理的能源价格结构。研究表明:能源价格通过技术效率、产业结构与能源强度形成耦合;能源价格影响能源强度的消费结构路径存在阻滞,其调节效用被完全覆盖;提高能源价格有助于强化技术进步对降低能源强度的作用、减弱产业结构重工业化对能源强度的正向拉动;能源价格通过产业结构路径产生的调节效用达到总效用的74.84%。进一步分析表明:能源价格结构的整体优化至关重要;煤炭价格的适度降低,汽油价格的均衡调节,柴油价格的小幅上涨,电力价格的市场回归最有利于发挥能源价格对降低能源强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结合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尚不明朗的实际情况,构建实物期权模型研究能源价格和碳交易价格波动下企业清洁技术投资的最优投资阈值点,采用二叉树定量分析实物期权的价值,并评估能源价格和碳交易价格波动对企业清洁技术投资的影响,以期指导企业的技术投资管理以及为低碳政策和政府激励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能源价格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世进 《资源科学》2013,35(4):690-696
本文利用相关数据及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指数,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VAR和DCC-GARCH模型,分析了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我国能源价格平衡的影响.通过研究,表明国际能源价格与我国能源价格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协整关系和双向波动溢出效应,短期内国际能源价格对我国能源价格的平衡存在着单向价格引导关系.最后从能源立法、加强消费国间的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衍生品、期货市场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以保证我国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和碳税政策都会对能源成本产生直接作用,从而对能源安全状况和减排效果产生影响。现有研究往往基于外部条件不变的假设分别探讨两者的影响效应。然而,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在现实中已成为常态,实施碳税可能无法实现预期减排效果,也可能影响能源安全。因此,评估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与碳税政策的交互影响效应,有助于协调能源安全与碳减排的冲突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中国"产业-能源-碳排放"CGE模型,探讨了国际化石能源价格波动和碳税政策对实现2030年碳减排60%~65%目标的交互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国际化石能源价格上升还是下降,碳税政策都能实现减排60%以上的目标;而当国际化石能源价格下降,碳税政策无法缓解能源对外依存度的提高,能源安全存在隐患。  相似文献   

5.
摘要:在对制造业能耗强度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运用1994-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能耗强度的路径进行研究,同时以制造业的能源消费结构为控制变量,技术水平和能源价格为调节变量,研究调节变量对制造业产业结构与能耗强度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达到降低能耗强度的目的;同时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技术水平和能源价格对制造业产业结构与能耗强度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完善能源市场价格机制和提高能源技术水平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可再生能源发电经济激励制度比较研究——以风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再生能源因其成本难以与传统的石化能源相竞争,政府的激励政策是否得当对于该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风电行业为倒,借鉴国外在价格优惠、财政补贴、配额,税费减免以及清洁发展机制方面相关制度的经验,对完善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经济激励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能源价格波动性与能源强度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并进行了GARCH计量模型的实证检验以及两组估计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市场化定价机制相对完善的情况下,能源价格与能源强度之间的负相关动态均衡关系才是存在的,如果国内缺乏市场化定价机制,能源价格提高非但不能降低能源强度,反而会因为能源替代而提高能源强度。  相似文献   

8.
赵玉  张玉 《资源科学》2014,36(8):1590-1599
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关乎中国能源安全。采用货币乘数理论和内生性结构突变的平滑机制转移模型分析了美国量化宽松对国际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铀燃料市场的冲击。在"一价定律"的框架下讨论了国际能源价格受到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后,波动如何传导至中国煤炭和石油市场。结果表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通过乘数效应、货币贬值和贸易等途径使得国际原油、天然气、煤炭和铀燃料价格分别上涨了约28.23美元/桶、1.65美元/MMBtu、45.21美元/t和12.05美元/磅。而该政策通过贸易和汇率途径使得中国原油和煤炭价格分别上涨了约15.71美元/桶和10.03美元/t。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扭曲了能源市场的传导机制,使得国内外能源市场偏离了均衡状态。针对美国量化宽松对我国能源市场的溢出效应,应加强能源市场风险的预测和预警,制定独立的能源政策,改革现有的能源储备制度并允许企业进行套利贸易,加强能源期货市场建设以发挥我国期货市场在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钢铁工业能源-资本-劳动替代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能源要素纳入到超对数成本函数,建立了中国钢铁工业生产要素的MES模型,选取中国钢铁工业1985-2006年的数据,对钢铁工业生产要素(包括能源、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替代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钢铁工业能源、资本与劳动三要素的自价格弹性都小于0,能源与资本、能源与劳动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能源价格变动对资本和劳动需求量的影响相对较大,而资本价格与劳动价格的变化对能源需求量的影响则相对较小,能源可被替代的程度较小。说明在给定钢铁工业总产出水平情况下,通过提高能源价格和税收水平,会激发企业节约能源的积极性,加大技术节能投资,提高能源效率,进而实现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申俊  孙涵  成金华 《资源科学》2016,38(3):439-449
中国正面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碳减排的双重压力,合理引导和控制城镇居民能源消费至关重要.文章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两个方面分别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来分析2008-2012年中国30个省域城镇居民完全能源消费的空间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基于社会经济特征的经济距离权重空间计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城镇居民完全能源消费的空间效应及其区域差异;中国城镇居民完全能源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且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城镇居民完全能源消费的高-高集聚区;生活能源价格和城镇人口规模是城镇居民完全能源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又以生活能源价格的影响最大.因此,政府在进行政策制定时,需要针对不同区域采取差别化的能源政策,同时优化能源价格机制,积极引导居民绿色能源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