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人作嫁的一生——怀念赵家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像往常一样,上午11点多钟到系里取信,不料却接到了赵家璧治丧委员会的讣告:赵老已于3月12日仙逝,3月21日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我默然许久,才对我们系里的研究生说:赵家璧去世了。去年12月中旬到沪上拜访赵老时,赵老的神情、气色均不错,与我谈了近一个小时。要不是赵家保姆的干涉,赵老还要告诉我许多旧事。转眼间,竟接到了噩耗。  相似文献   

2.
赵家璧的编辑思想(上)■张志强1997年3月12日,现代著名编辑出版家赵家璧先生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赵家璧,1908年出生于上海市松江县。1926年,时为光华附中高二学生的赵家璧便参与了校刊《晨曦》的编辑,并从第二卷第一号(1926年11月20日出版...  相似文献   

3.
一次,著名编辑赵家璧得知朋友老舍来上海开会,便打电话邀请他到家里做客。两人一见面,老舍便兴奋地向迎在门口赵家璧喊道:“恩人,我来了!”这一句“恩人”忽然让赵家璧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当时只顾与对方寒暄了,也没来得及多问。席间,两人小酌,赵家璧借着酒力,道出了之前的疑惑:“先生德高望重,与我也未曾有亏,为何刚才见面时称我为‘恩人’呢?”只见老舍放下手中的酒杯,爽朗地笑道:“还记得有一年,您曾给我寄过稿费吗?  相似文献   

4.
一次,著名编辑赵家璧得知朋友老舍来上海开会,便打电话邀请他到家里做客。两人一见面,老舍便兴奋地向迎在门口赵家璧喊道:“恩人,我来了!”这一句“恩人”忽然让赵家璧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当时只顾与对方寒暄了,也没来得及多问。席间,两人小酌,赵家璧借着酒力,道出了之前的疑惑:“先生德高望重,与我也未曾有亏,为何刚才见面时称我为‘恩人’呢?”只见老舍放下手中的酒杯,爽朗地笑道:“还记得有一年,您曾给我寄过稿费吗?  相似文献   

5.
赵家璧的编辑思想(下)●张志强三、赵家璧的组稿思想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赵家璧在组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曾说:“作者要为编辑服务。”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组稿过程中,要强调编辑的主体作用,一切围绕选题计划来进行,以保证出版工作的顺利进行。1.瞄准优秀作...  相似文献   

6.
海客甲 《出版史料》2008,(4):99-101
日前收到修慧女士的电子邮件,告知11月里沪上将为赵家璧先生百年诞辰举办活动。修慧女士是赵先生的次女,年长于我。她在邮件中委我代寻赵先生的一篇旧文,拟用于编纂《赵家璧文集》,同时也问我届时能否到沪。  相似文献   

7.
我有幸曾和在文坛、出版界久负盛名的赵家璧同志有过好几年的同事关系,他的认真细致、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和热情诚恳的为人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全面公私合营的前两年,赵家璧先生主动把他经营多年的晨光出版公司合并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相似文献   

8.
“范用是一位了不起的真正的出版家”赵家璧先生在《谈书籍广告》一文中说:听说了这样的话,就特别想要知道有关范先生的事:前两天导师交给我一本书,我一看,是范先生新编的《爱看书的广告》(三联书店2004年版),高兴得不得了。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7月下旬,为完成《赵家璧传记》(暂定名),我和合作者芦珊珊一道专程赴上海山阴路约访了赵家璧女儿赵修慧女士。此行,不仅结识了热情爽朗、丰姿绰约的修慧大姐,更加深了我们对赵家璧先生的崇敬、敬仰之情。感叹"书比人长寿",我们被这样一位优秀的出版家为书籍的一生所折服。赵家璧先生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享有很高声望的出版家、编辑家。他所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  相似文献   

10.
尊敬的老师:适值2002年元旦,敬祝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的全体老师新年快乐。2001年2月,我报名参加了军报新闻函授学习。我边学习边实践,先后采写新闻稿件50余篇,有10篇在军内外报刊发表,其中《空军报》6篇(3月15日二版《王大妈摘桃符》,9月27日二版《情牵弃婴》,11月1日一版《孟站长买书送书》,12月18日二版《精心维修》,12月20日二版《95596部队飞行一大队践行规范,坚定飞行事业心》,12月25日《某飞院二团心理教育和疏导有声有色》);7月份,我协助西安电视台拍摄了为纪念建军74周年…  相似文献   

11.
专刊必须专办王庭僚有位老报人说:“专栏、专刊,半壁江山”。此话言之有理。就拿政府机关报深圳商报来说,对开四版时,有12个专刊,发展到每天12版时,专版和专刊又增加到25个。从世界看,报纸的多版面、多专刊早已成为必然趋势。我统计过今年9月22日香港《大...  相似文献   

12.
《出版史料》2007,(2):70-70
著名编辑家赵家璧(1908~1997年)早年曾和鲁迅、老舍等作家有往来,在任上海晨光出版公司经理时,出版过鲁迅、老舍等人的不少作品。“文革”期间,迫于生活,一度卖藏书度日。1978年1月,赵家璧在给老舍夫人胡絮青的信中提到“我最近在写回忆鲁迅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军事记者》2001,(12):39-39
(1)问:新闻函授中心第12期学员开学后,第11期学员是否算结业?答:函授学员的学期为一年,第11期学员的学期从2001年3月1日开始,到2002年2月28日为止。第12期学员2002年1月1日开学后,原11期学员的新年度《军事记者》杂志不再继续寄发(因第11期学员的杂志是从2001年1月开始寄发的,到年底,已经发足12本)。但学员的结业时间仍到2月底。在此之前,学员仍可向函授中心来信或邮寄稿件。(2)问:第11期函授学员的结业证何时寄发?答:结业证将于2002年3月10日前全部寄发完毕。(3)…  相似文献   

14.
陶大镝:(民盟中央副主席) 赵超构说出了人民心中的话今天我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来参加赵老的追思会,首先代表民盟中央向赵老的家属和新民晚报同志们表示慰问。去年11月9日上海南浦大桥竣工典礼,在桥上我和赵老握了手,看他精神很好,可这次突然听说他去世了,完全出乎意料。在我想,他至少可再活10年没有问题。我以为,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抽象地去谈追求真理、伸张正义,比较容易,但要具体地敢讲真话,可不简单。林放这个名字之所以  相似文献   

15.
田俊 《出版史料》2012,(4):97-99
第一次注意到“赵家璧”这个名字,是因为“一角丛书”。“五角丛书”风行的时候,我是个小学生,对这种五角钱一本的窄长小册子爱不释手。等我坐在研究生的课堂,才知道“五角丛书”的前生“一角丛书”来自一个年轻编辑——年方二十五岁的赵家璧的灵光一现。  相似文献   

16.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94年第4期发表了该校文献情报学系级师张志强撰写的《赵家璧图书思想研究》一文,张以赵家璧先生民国时期的编辑出版实践为内容,对赵家璧先生丰富的图书宣传思想作了研究.他认为作为中国现代编辑出版史上著名编辑家赵家璧先生在实现图书选题、组稿工作的同时,对图书宣传工作同样给与了足够的重视,赵家璧的图书宣传思想具有下列特点:  相似文献   

17.
赵老自1934年在南京加入《朝报》工作,到1992年离开人世,除了“文革”期间被迫离开新闻岗位之外,始终坚持在新闻第一线。这在中国新闻界能有几人?1985年接赵老信,要我找夏公为《未晚谈》一书写序。夏公爽快地答应并说,超构不是新闻官,是一位真正的记者。这句话给我印象极深,赵老从事新闻工作一辈子,真正的记者是对他最恰当的称号和崇高  相似文献   

18.
敬业情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蓝鸿文教授印象见到蓝鸿文教授,我很自然地就联想到著名画家吴作人所画的牦牛。想起了雪原和草地,想起了大漠,想起了冲刺,奔突和奋进的强力节奏。前年12月上旬的一天,晚上,在家里我接到一个电话,是蓝鸿文教授打来的。...  相似文献   

19.
第六届“京台科技论坛”开幕式后,赵老约尹仪芝(“台湾经济之父”尹仲容之女),一位旅居海外正巧回来讲学、与他们相熟的女科学家,以及周继来(尹仪芝的孙儿)和我,晚上到他的客房里聊天。尹仪芝问到赵老的生活,他说只领“中钢”的退休金。  相似文献   

20.
赵家璧     
赵家璧张志强对大多数读书人而言,赵家璧的名字是陌生的。这不仅仅因为他的鼎盛活动期是在民国,同时也因为他从事的是“为他以做嫁衣”的编辑工作。在上海虹口的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附近,有一条偏僻的了小巷,两旁古色古香但已显得颇为陈旧的低矮楼房显示了它漫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