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琳琳 《文化学刊》2023,(3):101-104
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对后世戏曲《西厢记》的创作有着极大影响,二者在叙述视角上有很大改变。《莺莺传》看似“全知视角”的叙述模式并未深刻细致地展现人物的情感、性格、心理变化和故事发展背后的促因,而是以冷静理性的语言陈述事实,更大程度上属于“内聚焦”叙事。与此不同,《西厢记》的故事叙述更加细致入微,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细致,故事发展轨迹清晰,叙述模式属于“零聚焦”叙事。二者不同的叙事模式对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表达都有很大影响,也影响着作品在读者中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梁释慧皎的<高僧传>是南朝为数众多的僧传中最为著名的一种著作.在二百多位高僧的传记中,<高僧传>记载有关于钟山上定林寺的史料,其中有上定林寺的营建过程,有定林寺的高僧名流,也有定林寺的经藏和佛牙等珍贵物品.从<高僧传>的有关史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定林寺,及与刘勰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关雎>的主旨,汉宋儒者多持颂扬"后妃之德"说,近代以来学者多持男女情爱说.<论语>载孔子论<关雎>则强调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对于"哀而不伤"的含意,人们一直不得确解.上博简<诗论>有关于<关雎>诗的较多的评析,对于我们理解是诗主旨颇有启发.它以"色"、"礼"、情感之说论析<关雎>,远较传、笺和宋儒的"后妃之德"说更接近<关雎>一诗的本义.  相似文献   

4.
这本<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发生"于今天,我以为是王一川教授学术研究的一次有意义的事件.十余年前,作者丢给读者们一本<意义的瞬间生成>便迈进牛津,迎来了他自己所说的"语言论震惊".之后,他倡导"修辞论美学",以一种告别的姿态,将此前的研究称为"体验论美学".从美学理论的形上建构移向文学文本的文化解读,由关注生命体验转而关注文本修辞,他的理论视野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也就同时有了一次"断裂".  相似文献   

5.
茅盾心爱的女儿沈霞1945年8月因人流不慎出了事故在延安去世,年仅24岁,是文学巨匠茅盾一生中最为刻骨铭心最为痛彻心肺的一件事.1946年8月,沈霞去世一周年时,茅盾应约为萧红的<呼兰河传>作序,他想起萧红想起女儿,心情无比压抑悲痛,他借为萧红<呼兰河传>作序时写道:   ……  相似文献   

6.
从本期开始,<文化交流>杂志改双月刊为月刊,这对海内外153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朋友们来说,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  相似文献   

7.
<儿女英雄传>是依明清儒学的世俗理想创作出来的旧小说,体现了近代前叶寻常儒生完满的人生理想和思考方式.这部被目为思想平庸的作品,因形象地演绎了道德化的人生图景,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对传统伦常政教的重新认识和肯定出发,阐释<儿女英雄传>道德主题和人物.小说以简朴的笔意、简单的人事写出道德伦常在民间社会的活力,从而回答了<红楼梦>统治者后继乏人的问题.安学海的道德带有"君子有私"、"君子爱身"的色彩,是明清"日用常行化"的民间儒教,表达了对人情人性的新认识.黯淡时代和凄凉的晚境造成了文康创作时的暮年心态,为青才子和侠女形象带来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文学研究观点中,读者被赋予了从属者的角色,他的任务就是从文学文本中去发现文本的意义.随着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的出现,读者的角色转换为类似作者的角色,对文本可以进行创造性的阐释.Brown和Yule针对读者对文本的阐释,从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角度对读者如何推理进行了归纳,认为读者可以利用框架理论的动态模式进行推理以获得作者的意图.文章从认知框架理论中的情景框架观和社会文化框架观分析短篇小说《女房东》.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四福音书"中耶稣受洗的片段采取不同的文本分析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读者可以对"四福音书"和耶稣受洗的事件有个大体的了解,同时可以看到一般诠释学方法在具体的操作上是如何来分析并建构文本意义的。本文首先对文本进行介绍,然后再深层次地切入到"四福音书"中,以期使读者对耶稣受洗有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古英诗<水手>的现代英译版本繁多,孰优孰略难以分辨.文章通过细读文本的方法,参照其他学者译文,寻找词源,揭开庞德<水手>中独特译法之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