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在观摩一堂《月光曲》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个教学片段给了我许多的启迪,感触颇多。教学片段之一:教师出示语段———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激动地说:“①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议这段话后,随即安排了引读的环节:盲姑娘激动地  相似文献   

2.
在观摩《月光曲》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两个教学片段给我许多的启迪,感触颇多。教学片段之一:教师出示语段———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激动地说:“①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议这段话后,随即安排了引读的几节:盲姑娘激动地说———盲姑娘惊喜地说———盲姑娘赞美地说———盲姑娘喜出望外地说———教学片段之二:第一课时即将结束,教师再次让学生欣赏《月光曲》,边听边想,边听边写:“我静静地听着。我好像——”综观教学片段之一,教师可谓动足了脑筋,调换叙述部分“说”的修饰状语,创设多种…  相似文献   

3.
“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练手生”,学生的写作也是如此,只有平时勤练笔,作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如何利用所学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让学生边读边写,知入知出,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形式:一、挖掘内容,补一补1.补空白即运用个人生活经验,结合课文具体语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补充课文中情节跳动的空白之处。如《月光曲》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艺术空白。学到此处,我设…  相似文献   

4.
备课历程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如果把教学设计比作“曲”,把具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比作“调”的话,那么曲调未成之前,老师不妨先育情、孕情。情出何处?情出文本。我的方式有以下六步:了解:是指体会文本的字面含义、表层意思。《月光曲》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怎样用自己的话加以转述?“教”“学”这个传说,我和孩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课文的“了解”。神入:是指通过语言深入人物情感和世界观内部。茅屋内,贝多芬一曲弹完,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娴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仅仅是听了一首曲子,盲姑娘为什么如此…  相似文献   

5.
教学《月光曲》一文,我抛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激发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灵感?"学生自主研读文本,记录自己的想法(7分钟左右)。师:你认为文中描写的哪个情景能打动贝多芬的心?生:是这句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  相似文献   

6.
<正>在许多中国孩子的语文课本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贝多芬月夜散步,听见一位十六七岁的盲姑娘——鞋匠的妹妹——在弹自己的曲子。他进门,看见月光与大海,便即兴为鞋匠兄妹弹了一首曲子,二位陶醉后,他自己跑回去,花一夜时间记录了曲子,名曰《月光曲》。在另一个现实世界里,贝多芬从没有写过《月光曲》这玩意儿。31岁那年,他写了《升  相似文献   

7.
笔者前不久听了《月光曲》一节课。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时,教师提出问题:“这一段主要是写什么的?”学生回答:“这一段主要是写兄妹俩听了贝多芬弹的曲子而产生的联想。”教者立即纠正:“这一段是皮鞋匠的联想,不是盲姑娘的联想。”学生有些疑惑不解,提出质疑:酷爱音乐,懂音乐的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弹曲子难道没有联想?那么“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在干什么?于是教者反反复复地解释,耗费了不少时间。很显然,教者的良苦用心是想让学生搞清楚这一段主要是皮鞋匠的联想,不是盲姑娘的联想,讲解时一味的回避盲姑娘也有联想,也在联想。因…  相似文献   

8.
课文《月光曲》后面有这么一道练习题:体会下面句子中带点诃语的意思,并理解句子的含义。其中的第2小题为“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看看题目,想想编者设计的目的,意在体会加点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的含义,了解盲姑娘的内心,弄清贝多芬为什么一曲弹完后再弹一曲的思想基础及其原因。如果在讲读课文时,结合词语解释,简单提问一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是无法达到良好效果的。因为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想得深。理解得透。对这样的习题,我在教学过程中与课文的讲读相机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解词,联系上下文意,理解“纯熟”一词不仅是熟练,还有技艺超群的意思;“深”为深刻、深厚,句中指贝多芬所  相似文献   

9.
《月光曲》描绘了世界著名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优美传说,感情丰富而有变化。学生较难理解。教学本文,让学生了解这首钢琴曲的谱写过程。分辨文中的事物和联想固然重要,然而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琴?一曲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月光曲》这首曲子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的是什么意境和感情?这些问题是学生在理解上的难点。只有弄懂这些问题,学生才能了解音乐家的高  相似文献   

10.
王文丽这一节课的教学在落实新课标精神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不少值得品评的闪光点。1.既有整体把握,又有局部品味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王老师一开始就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抓住牛鼻子,层层递进地探索:几次弹曲?———哪次是月光曲?———三次弹曲有什么不同?———三次弹曲有什么联系?居高临下地抓住了全文的主线、重点。王老师在抓整体的同时注意局部突破,如体会穷兄妹俩的对话,品读盲姑娘“弹得多纯熟啊……”,体味贝多芬要“再弹一曲”的情感,既理顺了贝多芬即兴演奏《月光曲》的来龙去脉,又揭示了贝多芬听曲…  相似文献   

11.
小幽默     
漏网之鱼老师催促学生交作业。他扬了扬手上的练习簿,问:“都交齐了吗,不会有漏网之鱼吧?”有位学生怯怯地回答:“老师,那条鱼明天自投罗网可以吗?”玫瑰花“汤姆你回家告诉你爸爸妈妈,应该好好地给小费嘉洗洗澡。全班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同他坐在一起!没有一个人忍受得了!”“老师,这关您什么事?我弟弟到您这里来,是为了学习,而不是来让您闻的。他又不是一朵玫瑰花!”后果老师:“今天我们来学减法,比如说,你哥哥有5个苹果,你从他那儿拿走了3个,结果怎样?”学生:“结果嘛,他狠狠地揍了我一顿。”小幽默  相似文献   

12.
曾听说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师范学校的一群学生虔诚地向他们的一位教师请教:“将来我们在课堂上被自己的学生当众问倒了怎么办?”这位教师面授机宜:“你先对他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太不像话!课后自己想想,不会再来问。然后,你赶紧请教他人或查找答案,下次再当众回答,不就成了吗。”  相似文献   

13.
明师     
“大概”二字是你最大的敌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1940年到美国读研究生,他的导师是大师级的物理学家费米教授。费米教授每一周用半天时间跟李政道讨论问题,他的主要目的是训练,让学生对一切物理的问题都要能够自己独立思考,找到答案。费米每次讨论时都问问题,让李政道回答。有一次,费米问李政道:太阳中间的温度是多少?李政道答大概是一千万绝对温度。费米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李政道说:是从文献上看来的。费米问:你自己有没有算过?李政道答:没有这个计算比较复杂。费米告诉李政道:作为一个学者,这样不行,你一定要自己思考和估计,你不…  相似文献   

14.
案例描述:在一节英语听力课上,学生们兴致很高,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告诉大家自己听到了什么。在众多高高举起的小手中,我发现了那只举得最矮的小手,“彬彬,你来回答好吗?”“我听到的是小兔子跑得最快”,学生们一片哗然。我问其他同学听到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老师,他说错了,您让回答的是谁跑得最慢。”有的学生还说:“他没有听讲,”此时彬  相似文献   

15.
《好同学》2005,(12)
师生之谊贝多芬年轻时曾从前辈作曲家海顿学音乐,可是海顿的乐曲风格比较沉静, 而贝多芬则情感奔放,彼此不很协调,因此师生之谊就不很浓重。有一次贝多芬发表自己的作品,海顿问他:“为什么不说明是‘海顿弟子贝多芬的作品’呢?”贝多芬直率地回答:“因为我没有从你那里学到什么。”从此两人失和。但是,海顿晚年有一次听到自己的宗教剧《四季》在维也纳演奏因感动而晕倒时, 贝多芬却马上去扶持,并吻他的手。  相似文献   

16.
白云 《吉林教育》2006,(10):54-54
一、以琴声为切入点,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教学中,我抓住词语“断断续续”,请同学们自由感受,体会琴声的不连贯,体会弹琴者的不熟练,而恰恰在这不熟练之中,引导学生体会出盲姑娘弹琴的艰辛,进而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抓住这样一个切入点,抓住句子体会还从那里可以看出盲姑娘爱音乐,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为下文贝多芬情感变化打下伏笔。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月光曲》这个美丽的传说,讲述了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动人故事。本课的教学难点是①贝多芬为什么会亲自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一曲?②贝多芬弹的《月光曲》是怎样美妙,竞使兄妹俩听得如痴如醉?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问题,对于领悟中心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幽默公园     
火车什么时候进站“下列火车什么时候进站?”一个小孩问。“小淘气鬼,我已经给你讲了五次了,火车进站时间是4点44分。”“我知道。”小孩回答,“我喜欢看你说4点44分时胡子往上一翘一翘的样子。”再来一曲有一个小朋友在圣诞节时上台表演钢琴,演奏完观众一直喊:“再来一曲!”老师就问他要不要再弹一首,结果他急的快哭出来,说:“我又没有弹错,为什么还要叫我再弹一次?”像绅士一样7岁的卡尔和5岁的妹妹在阿姨家做客。阿姨把卡尔叫到厨房里,给他一把餐刀和一块香喷喷的蛋糕,对他说:“拿着,切一半给你的妹妹。记住,你要做得像个绅士!”卡尔问:…  相似文献   

19.
一、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话才是完整话,它有何好处一次上课,我指一幅图问学生“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学生立刻回答“写字”。“谁在写字?”“在什么地方、谁在写字”学生没有说清。我进一步地启发提问,学生最终说成“图上的小朋友在写字”。我让学生比较“写字”和“图上的小朋友在写字”两个答案,学生看出后一个比前一个好,后一个句子的意思完整,让人听了听得明白。然后,我告诉学生一个简  相似文献   

20.
曾经读过这么一篇文章,说是一个老师问她的学生:“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是挑着一盏灯笼,这是为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他是给儿子买的灯笼。”有的说:“夜里太冷,他是想取暖吧。”……可能,这些回答都对,但这些年龄不到十岁的孩子都功利地认为盲人提灯一定是为了自己,所以,他们的答案不免令人失望。他们没有一个人回答:盲人也许是为了给别人(健全人)照亮,这样,别人才不会撞上他——盲人的心中装着一盏明亮的灯,为别人着想正是他心中的明灯。这些孩子不明白: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我们自己。为什么那么多明眼人在黑暗中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