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间,和老师们一起闲聊,谈到最近看到的一些语文课,大家都有些困惑:课堂上一会儿合作讨论,一会儿辩论赛,一会儿唱歌跳舞……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但一味地跟着“流行色”走,想必会迷失自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终究还是哈姆雷特。”镜头一:学习《将相和》“完璧归赵”部分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生1:蔺相如愿意带着和氏璧到当时国力强盛的秦国,这是非常勇敢的。生2:蔺相如看到秦王没有换璧的诚意,设计拿回和氏壁,假装要撞在柱子上,既聪明又勇敢。生3:我觉得蔺相如是个不守信用的…  相似文献   

2.
师:刚才同学们初步了解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你们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会到蔺相如机智勇敢这一特点的?请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同桌可以议论。  相似文献   

3.
《将相和》(第十二册)第八、九自然段讲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两个自然段,想想这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 生: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经过。  相似文献   

4.
师:谁来说说《将相和》这篇课文写了几个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生:课文讲了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一个故事的起因是秦王企图骗璧,结果是蔺相如用智慧完璧归赵.……  相似文献   

5.
师:谁来说说《将相和》这篇课文写了几个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生:课文讲了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一个故事的起因是秦王企图骗璧,结果是蔺相如用智慧完璧归赵.……  相似文献   

6.
案例“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这两个故事着力刻画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赞扬了他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为了引导学生真正深刻体会蔺相如的这一精神,我这样处理教材: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的内在联系,再精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深入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以下是我课堂上的一段教学实录———师:同学们,老师曾经布置大家认真阅读“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这两个小故事,看看文中几次出现“只好”一词,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  相似文献   

7.
师:谁来说说《将相和》这篇课文写了几个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生:课文讲了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一个故事的起因是秦王企图骗璧,结果是蔺相如用智慧完璧归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将相和》。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阅读后两个故事,看你们有那些问题需要解决。 (学生默读课文) 生:我想知道两个故事的前因和后果是什么?课文各部分又是怎样联系的? 生:我想知道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赵两国到底谁胜了?谁最有功? 生:蔺相如躲避廉颇,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廉颇后来为…  相似文献   

8.
[案例1]一位教师执教《将相和》教学片段: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 生1: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聪明。师:(语气平淡)嗯,还有吗? 生2:我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  相似文献   

9.
高中教材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写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将相合欢。缪贤向赵惠文王推荐蔺相如时说“其人勇士,有智谋”。教参也一致认为蔺相如勇敢机智。从第一个故事来看,蔺  相似文献   

10.
在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故事时,有别于他人的另一种解读一直在脑中闪现:“完璧归赵”成就了蔺相如的一世英名,使之从舍人一跃而成为上大夫;“完璧归赵”也使赵国失信于秦,失信于天下;“完璧归赵”更激怒了秦国而加快了赵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11.
自从《廉颇蔺相如列传》被选人教材以来,该文的教学实践大都受“教参…‘智勇论”教学指导的影响,“教参”中明确指出“在‘完璧归赵’的欺诈和反欺诈斗争中,突出了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勇敢及不畏强暴”。  相似文献   

12.
近来,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教学生认识蔺相如是冒险主义者》(《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第8期),作者用反事实假设思维法评判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外交活动,并得出结论:“完璧归赵”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活动。文章否定了蔺相如的智勇形象,并认为他是一位冒险主义者。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3.
我遇蔺相如     
眼前的这位人物,一身考究的文官服,中等身材,昂着头,俨然非等闲之辈。我仔细打量他,好不容易才从脑海深处掘出这样一个名字:蔺相如。对,这正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中出尽风头的蔺相如。于是,我迈进几步,像文人那样对他作了个揖,恭敬地问道:“请问,您是蔺相如吗?”“何人?”他厉声应道。我一惊,忙改口,称道:“sorry,应该是蔺上卿吧。”他一脸的鄙夷,打量着我这个装束奇怪、语气奇怪的小家伙,问道:“有何贵干?”  相似文献   

14.
张灏 《考试》2006,(10)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都会对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的故事耳熟能详,津津乐道。但其中的一个段落却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赵王召见蔺相如的一段。原文如下: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相似文献   

15.
《将相和》(第十二册)第八、九自然段讲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16.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之一,成功地刻画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历史人物。本文就蔺相如形象的刻画进行粗浅的分析。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蔺相如的一生行事极多,不可能一一罗列,只能选择最典型的事例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司马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故事。仅仅通过这三个典型故事,就已经把蔺相如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他的“智”和“勇”跃然纸上。在“完璧归赵”这一情节中,蔺相如首先有审时度势之智,“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  相似文献   

17.
案例1:师:自由朗读“完璧归赵”的故事,说说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连课文都没读,少数学生便应声回答:机智勇敢)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将相和》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经典一课,其“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则成语故事流传千古,于是爱寻根求源的国人最关注的便是那“璧”的去处!“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是:“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听说赵国国王得到举世闻名的和氏璧,便骗赵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赵王惧怕秦国的强大,不敢拒绝,但又怕上当。大臣蔺相如自告奋勇愿带和氏璧去秦国,表示如果换不到城,一定把璧完整送回赵国。当秦王从蔺相如手中接过和氏…  相似文献   

19.
在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故事时,有别于他人的另一种解读一直在脑中闪现:完璧归赵成就了蔺相如的一世英名,使之从舍人一跃而成为上大夫;完璧归赵也使赵国失信于秦,失信于天下;完璧归赵更激怒了秦国而加快了赵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20.
《将相和》     
[重点点击]《将相和》一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解决方案]《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它们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彼此紧密联系。“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疑点揭秘]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解决方案]本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