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我业余写稿已40多年了,退休后,我仍然骑着自行车东奔西跑,街头巷尾,上问下访,遇到新鲜事就随笔记下来,写成稿件,寄往报社。天长日久,不仅促进了我读书看报的情趣,还充实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多年从事古籍编辑工作的老人,退休业已十年。退休以后,我静下心来,再翻阅以往自己编过的书,发现有这样或那样的讹误。为此,我深感内疚,觉得对不起广大读者,编辑的责任感促使我写此小文,从以下几方面检查我的审稿之误。  相似文献   

3.
1、在我将近七十岁时,我才放下斧头享受退休度晚年。(1984、3、24《常州日报》《我真想跨过二○○○年》) 动词“享受”与受事宾语“退休”在意义上不相合,应将“享受退休度晚年”改为“享受退休待遇,安度晚年”。 2、也许,劳累了一天的父老乡亲,正躺在床上安享着宁静的生活……您的战士甘愿吃尽天下苦!  相似文献   

4.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没有你们的帮助,我办不了退休手续”,焦国琛女士非常激动,感激之词溢于言表。焦女士现是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职工,于1972年至1979年在理县薛城镇大歧村担任民办教师。后调入德阳市原中国第二重型机械厂。在申请办理退休手续时,发现民师档案不全,有关部门要求她限期查找档案,否则不予办理退休手续。焦女士心急如焚,于11月14日赶往理县,  相似文献   

5.
未了档案情     
退休以后,常常打开记忆的心扉,回味与咀嚼那兰台岁月的忧欢苦乐,多少往事——呈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6.
范以锦,那个我尊敬的老人退休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d大约在六、七年前,河南郑州大学几位图书馆同仁来我馆访问,言谈间问起孙云畴老师近况,我回答说,孙老师还是那样,身体健康,心态平和,不过可惜的是,他这样一位资深的图书馆学专家,退休以后,就基本上从上海图书馆界退隐了,虽然上海当时有一个由上海图书馆界一些退休的学会理事组成的上海市图书馆学会高级咨询专家组,但他却并不是这个组织的成员(因为孙老师从来没有在上海图书馆学会中担任过什么职务)。河南同仁表示不解。  相似文献   

8.
退休以后     
长期做档案工作的人,可能都对自己的兰台岁月难以忘怀。就象我,在档案部门工作了38年,虽然没有攀登高峰的辉煌,也没有创造奇迹的欢乐,但是退休以后,也常常打开记忆的心扉,回味与咀嚼那兰台岁月的忧欢苦乐。这可能就是我的档案情结吧。我退休以后,多次回到单位,到我工作过的地方寻觅我几十年兰台耕耘的足迹。我30年前收集整理归档的案卷依然排在架上,只是因为岁月的流逝,卷皮纸都已泛黄;卡片柜里,当年我编的那些卡片,也因为翻阅的次数太多,边角已经起毛。主任的桌上,摆着一本我5年前编写的《大事记》,她告诉我,已完成…  相似文献   

9.
我于1942年任职中山大学图书馆,1986年退休,退休后连续返聘至今,算起来,服务中大图书馆已经55年了。我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随母奔波。抗战后二年,母亲失业,生活日困,被迫辍学。1940年11月,随乡亲离港步行北上,历时一月,到达粤北坪石,就任于军政部第117后方医院,以  相似文献   

10.
年末偷闲去了一趟北方某城,那是我刚参加工作时生活过的城市。30年过去了,房屋、院落还依稀能找到当年的影子,可我却即将步入退休的行列了。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理想     
母亲明年寒假退休,最近开始以空前的热情关心起我们家下一代的问题。经过几轮电话沟通,我终于清楚,她本意并不是催促我,而是要我明确生育时间表,她好实现她下一阶段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2007年,为迎接北京第29届奥运会,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提出“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号召后,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一个已经退休多年的档案人,自己究竟能为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做些什么?正在这时,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推出“评书奥运”节目。因为我在该台的“茶余饭后话北京”节目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嘉宾,因而被主持人聘为该评拈文稿的执笔人之一。  相似文献   

13.
佚名 《新闻世界》2007,(11):30-30
下岗以前。我是一个足球裁判,因为特殊的工作关系,常常被球迷们莫须有地骂成是黑哨。我真是天大的冤枉啊!原本以为光荣退休以后,我的生活便可以慢慢恢复平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被一再挽留"超期服役"后,我于九十年代初的一个冬月,从原黔阳县档案局退休.人虽退休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仍为档案事业献点余热.如应单位要求,我继续写过一些文章送档案刊物发表.  相似文献   

15.
我1963年10月,从云南师范大学(四年制)毕业,踏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大门的第一天起,到1997年退休,在这里匆匆度过了35个春秋。这段新闻生涯,充满艰辛和慰悦。  相似文献   

16.
今年4月7日,我采访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来湖北宜昌考察的活动时,听说他要看望一个退休教师,我才第一次知道郑琦这个名字。当刘云山同志走进郑琦家小院的那一刻,郑琦在我心中就有了一种神秘感。  相似文献   

17.
阿房 《新闻知识》2002,(10):41-41
三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我认识了香港浸会大学退休教授阎明先生。他写了一本回忆录《苍茫岁月》,书中自述了他后半生在大陆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相似文献   

18.
几年前,我刚到电视台工作时,有一位要退休的新闻前辈送给我一句话:"工作在新闻战线,要处处如履薄冰,事事如临深渊。"当时是这位前辈退休的前一天,我到他的办公室,正好碰到他在整理东西。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档  相似文献   

19.
2002年我回国之前,在美国进行了十多年的中美文化教育的比较研究,并长期从事素质教育的实践。其问看到媒体报道说,中国开始全面推展素质教育,内心感到十分欣慰。我刚从美国退休回到故乡武汉,即应母校华中师范大学之邀,在管理学院与历史文化学院开课,试行推展素质教育。为了尽可能地结合国内素质教育的实际状况,我先后查阅了两百多篇相关文件、讲话、论文和报道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庄电一 《中国记者》2023,(10):97-100
<正>在新闻界,像我这样对考古报道一往情深的人可能不多,像我这样写了这么多考古报道的人可能也不多,而将考古报道贯穿职业生涯始终、且延续到了退休之后的,也许更少。这几句话,可能会让人反感,因为有王婆卖瓜之嫌,但我相信:如果有耐心读完这篇文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