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与科学方法》一文中说:"现在的教育有两种,(一)如一个新学生坐在洋车上,叫车夫拉着拼命跑几十里路,结果自然是学生逸,车夫苦。但让学生自己再回来恐怕还是不能。(二)如一去不坐车,不认识路就问警察,自然是辛苦一点,但走到回来时,包管还能回来的。"第一种情况车夫很累,但学生恐怕还是不认路,也就是说他没有学到东西;第二种情况学生虽然累,但真正学到了东西。从这例子联想当前的数学教学,有时教师教得很累,但学生仍然不会自己学,一切等着教师给,我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与科学方法》一文中说道:“现在的教育有两种:(一)如一个新学生坐在洋车上,叫车夫拉着拼命跑几十里路,结果自然是学生逸、车夫苦,但让学生自己再回来恐怕还是不能;(二)如一去不坐车,不认识路就问警察,自然是辛苦一点儿,但走到回来时,包管还能回来的。”在前一个过程里,车夫很累。但学生恐怕还是不认识路,也就是说他没有学到东西;第二个过程不坐车,学生问路,虽然很累,但却真正学到了东西。  相似文献   

3.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陕西北路(原西摩路)办起了自然学园.因为做实验而致残的高士其,从美国回来后,四处碰壁走投无路.陶行知得知后,请他到自然学园工作.  相似文献   

4.
于漪课堂 <一件小事>教学片段 师:老妇人倒地,"我"一怕"惹出是非",二怕"误了我的路",考虑问题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而车夫却不同,虽然是老妇人的破棉背心"兜着车把",责任不在车夫,而且明知老妇人摔得不重,但出于善良,出于真诚,出于关心,车夫"扶"起老妇人,"搀着"她的臂膊走向"巡警分驻所",而且是"毫不踌躇".  相似文献   

5.
一件小事     
角度之一:“我”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起初,“我”见老女人倒地无动于衷,认定她是“装腔作势”,只怕“误了‘我’的路”(这是利己思想的表现);当看清车夫的高尚行动之后,“我”灵魂深处引起了巨大的震慑——“突然”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车夫的形象“刹时高大了”,“须仰视才见”(这表明“我”认识到车夫不体面的外表中跳动着一颗金子般的心,而自己体面“皮袍”里却隐藏着一个渺小的灵魂);下车后,“我”没有思索抓了一大把铜元,请巡警交给车夫,这本是奖赏的意思,但又觉得自己不够资格评价、奖赏车夫。可见,小说就是通过对“我”的思  相似文献   

6.
妻子叫他"车夫",周围的人也都叫他"车夫"。他的车是一辆三轮和一辆轮椅车。坐在车上的,是他多病缠身的老母亲。刚开始的时候,母亲还能走动,他就用三轮拉;后来母亲上不去三轮了,他就用轮椅推。每天,街坊四邻看着他们娘儿俩有说有笑地出门,有说有笑地回来。回来的时候,车上就多了一些五颜六色的新鲜蔬菜。  相似文献   

7.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和描写环境,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它对学生的教育不是像议论文那样直接讲道理,而是以生动的人物形象感染人、影响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选入中学课本中的小说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堪为人师的形象,如人力车夫(《一件小事》)、无名战士、卢进勇、郭全海、老杨……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8.
追求的构思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年轻人坐着一辆三轮车去赶火车,一路上心情忧郁又紧张.但蹬车的车夫虽然气喘吁吁,却哼着小调,显得很快乐.年轻人觉得好奇,便与车夫聊起了家常,想知道他快乐的源泉.可车夫的回答更令人吃惊,原来他的家境非常贫困,他对生活的理解是:"日子得自己一天一天地过,活得简单些,活得快乐些,总比自己埋在阴霾中要强."  相似文献   

9.
我在执教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组织学生讨论车夫的性格时,有一位女生说:“我觉得车夫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小说中的‘我’不必为自己的所想而惭愧。”尽管当时有许多同学哄堂大笑,但我觉得还是该给这位女生一个陈述理由的机会。这位女生认为老女人跌倒,责任在她自己,和车夫无关:课本上交待很清楚,“只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说明路上行人稀少,老女人完全可以避开车,况且是慢慢地带倒,说明车速很慢;“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戳过来”,说明老女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责任在她自己;“车夫早已让开道”,只是“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教了两则寓言,一则是《南辕北辙》,一则是《亡羊补牢》。我引导学生进行续写练习,即接着文章的结尾处,想象并编造出新的情节。要求编写出来的情节合情理,使读者相信是真的:要有意义,使读者从中受到教育。续写《南辕北辙》,有学生写到楚国去的人没有走到楚国,马累死了,车夫累倒了,盘缠花光了;有学生写到楚国去的人走时还年轻,回来已满头白发,耳聋眼花,悔恨自己走错了路,没能到楚国去;还有的学生写到楚国去的人病死在半途中,临死的时候他悔恨自己搞错了方向。有一个学生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见解,他写到楚国去的人,花了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到达楚国。明友在大路上又碰上了他,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能到楚国,他说:“我一直向北走,不知怎地竟到达了南方的楚国。”我  相似文献   

11.
一个中学生坐着辆三轮港田回家一路上,车夫一边开着车,一边唱着歌,虽然眼睛还得向周围观望.但丝毫没有显出劳累的情形。中学生看了一眼这位约摸四十多岁的车夫,不禁问了一句:“今天,家里一定有喜事吧?”车夫回过头说:“没有”。“那你今天一定拉了不少客人,赚了不少钱吧?”“没有。你是我拉到的第一位客人,在此之前未挣到一分钱。”车夫跟着说。  相似文献   

12.
73号的爸爸     
小昭是个十岁的男孩。他爸爸是个做生意的,有一次出去两年还没回来。但每过一段时间,小昭的妈妈就会收到爸爸从南方一座城市某某路的73号寄来的信。后来小昭问妈妈:“爸爸为什么过年也不回来?”妈妈说:“爸爸忙,等忙完这阵子他就回  相似文献   

13.
穷人的幸福     
在印度旅行期间,当地朋友 的许多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还没死 在孟买参拜克里须纳姆鲁替 圣者时,我雇了一辆三轮车。车夫 一路超速前进,任我怎么劝阻也 不听,终于翻了车,人仰马翻摔到 路旁的泥地上。我气得对车夫大  相似文献   

14.
陈济棠主粤时期广州市人力车夫群体的成因是:鸦片战争之后,被辟为通商口岸的广州市发展迅速。人力车夫来源为大量破产的农民。人力车夫的无奈的生存状态表现为:他们要遭受严重的剥削,生活无比艰辛。人力车夫这一阶层的存在带动了广州市人力车制造业的发展,但许多人力车夫染有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惯,而且,有些人力车夫也从事一些非法的勾当。面对这种形势,陈济棠主粤时期政府对这一庞大的群体作了一定的整顿和救济。  相似文献   

15.
我在执教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组织学生讨论车夫的性格时,有一位女生说:“我觉得车夫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小说中的‘我’不必为自己的所想而惭愧。”尽管当时有许多同学哄堂大笑,但我觉得还是该给这位女生一个陈述理由的机会。这位女生认为老女人跌倒,责任在她自己,和车夫无关:课本上交待很清楚,“只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说明路上行上稀少,老女人完全可以避开车。  相似文献   

16.
解词 :“饱经风霜”(第十二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师 :我们已经把课文读得很熟了 ,对课文中这位冒严寒、顶酷暑 ,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跑的车夫有了了解 ,他“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呢 ?如果他才三十几岁 ,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展开想像 ,把他的脸刻画出来。下面是一位学生的当堂描写 :这位车夫才四十多岁 ,可看上去像五十多岁的人。他满脸的皱纹 ,像刀刻一般。两只眼睛深陷下去 ,眼里布满血丝。他的头发白了 ,乱蓬蓬的。他拉着一辆车 ,吃力地走着 ,走着。这仅仅是词语的解释吗 ?不 !这是绝妙的综合训练。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运…  相似文献   

17.
董乃德 《班主任》2005,(10):30-30
看到报刊上教师向学生借分,然后学生以一还十的教育策略,便欣然在教学中尝试.结果对于那些因一时考试失误,或者是学习正处于上升阶段,积极努力的学生,是有用的.但也出现了学生借分不还的两种情况:一是平时学生努力了,但是目标就是没有达到.二是有的学生只是为了一时的虚荣向老师借分,但之后,便置若罔闻,漠然处之,自然就谈不上向老师还分了.  相似文献   

18.
这一节课,我要和孩子们一起重点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救车夫”。“救车夫”这一故事篇幅长,含义深刻的句子多,文中描写鲁迅先生言行的句子是教学的重点,而描写环境的句子和描写车夫的句子同样值得孩子们好好品味。于是,在上课前,我决定以“无招胜有招”,让孩子们自己确定研读的句子进行感悟。但为了保证阅读泛而不散,我又在小黑板上抄好了三个句子,以便课堂上重点读悟。三个句子中两句是正面描写鲁迅先生言行的,另一句则是侧面描写车夫接受“爸爸”询问时的一番言行。课一开始,我便对学生说:“同学们,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救车夫…  相似文献   

19.
“如何进行现代文学作品的有效教学”,是我从教以来一直想要探究和试图回答的问题.以八年级课文《老王》(作者:杨绛)为例谈谈我的做法.这是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杨绛一家和一位职业卑微、身体残疾、生活困苦但为人善良的车夫老王之间交往的几件事情.这是作者“以善良体察善良”的一次情感之旅.  相似文献   

20.
[题目] "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看夕阳,落下去又回来,地不老天不荒,岁月长又长."走四方,可览祖国名胜的风情;走四方,可饱民族风俗的眼福;走四方,可聆听山水的足音;走四方,可感受人文情感的底蕴.走四方,让我们融入自然,品味自然;走进社会,认识社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请以"行走四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