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大钊在他的论著中系统地介绍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充分肯定了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分析了唯物史观产生的必然性。李大钊的唯物史观建立在他的信仰之上,也是他深入研究东西方历史理论的理性选择,因此他对唯物史观的史学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通过对中外各种历史观的批评,李大钊倡导以“新史观”(唯物史观)来解释历史,指导史学研究,创造新的历史和人生。他还尝试以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和原理为指导,对中国上古社会状况、中国近代历史、中国近代思想和伦理等问题进行初步考察,以探寻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钊是五四时期在中国传播和运用唯物史观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以其革命的思想家的敏锐,深刻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对唯物史观的曲解,初步掌握了真正科学的唯物史观.他还以其革命的政治家的胆略,倡导从中国实际出发,密切联系人民群众,通过阶级斗争以争取中国问题的彻底解决.此外,他又以其革命的史学家的器识,以唯物史观为指南,改造旧史学,建设马克思主义新史学,致力于让人民群众真正掌握和实践这一全新的历史观和能动的人生观.这三个层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李大钊作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创始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史学是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出现的。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经济史进行研究,是五四以后学术上的重大进展。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率先宣传唯物史观,为包括中国经济史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面,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原理研究中国古代经济生活,勾勒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线索,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作出开创性的努力;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方面,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原理研究中国近代经济的演变,阐释近代经济与帝国主义的关系、近代经济与封建势力的关系,揭示了中国近代经济演进非自然性的特征,深化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认识。李大钊还将经济史的研究与现实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结合起来,为奠定中国经济史研究关注现实的传统作出了贡献。李大钊是中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4.
邹兆辰 《唐山学院学报》2019,32(4):15-21,25
1919年,李大钊开始宣传唯物史观,此后在他探索把唯物史观运用到史学研究的过程中,经常用到历史解喻的提法。他把历史解喻看成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环节、重要任务,同时,他也提出了具体的解喻方法。充分理解李大钊历史解喻说的意义和方法,对于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体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早期的唯物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以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产生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改造中国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李大钊是突出的代表之一。本文不准备评述李大钊的共产主义世界观,谨就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前的早期的唯物史观作一评述。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父母早亡,由年迈的祖父抚养成人。1907年考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这是他的民主革命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他后来回忆说:“我到天津进入北洋政法学校,六年的时间,深入调查研究了政…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中挖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思想,赋予"民彝"以新的内涵。李大钊在结合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和西方近代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民彝史观,抓住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精髓,对民众起到政治启蒙作用。李大钊的民彝史观是他早期民主政治思想的集中表现,也是他对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总结,为他向唯物史观的转变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王洁 《唐山学院学报》2017,30(4):49-55,65
在20世纪初期的尊孔与反孔思潮中,有人激烈地提出"打倒孔家店",也有人固执地要把孔教定为国教来供奉。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李大钊对有关孔子及其学说的态度并没有偏激到这两个极端。就现有文本资料来看,他对孔子及其学说的论述和评价有抑有扬、有褒有贬,而没有简单地片面地全盘否定或盲目地纯粹地肯定。李大钊在政治上不遗余力地积极抨击以孔子为偶像的旧礼教、旧道德,同那些抬出孔子作为护身符来维护专制统治的言行展开了猛烈斗争;同时,他科学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对孔子及其思想进行了辩证分析。他认为孔子有两种不同形态的存在,即春秋时期真实存在过的孔子和被后世一再"解喻"的历史上的孔子。李大钊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孔子有着不同的分析和认识,并予以不同的评价。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是合理的,也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是中国近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革命家,批判尊孔复古主义,以唯物史观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是他留下的重要精神遗产之一。李大钊虽然说过激愤之语,但总体看来,他能以理性的、科学的态度对待孔子,对待传统文化。今天,重温李大钊批判尊孔复古主义的论述,学习和弘扬他的批判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幼年的不幸和深厚的儒学教育养成了他早期“道德至上、国家至上、民意至上”的民本思想。他用这种思想观察和思考辛亥革命后复杂的社会现实,既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又对他抱有极大幻想,希望他作一个强有力领导人统一国家以稳定动荡不定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拥袁反袁的矛盾心态。随着袁世凯本质的暴露和李大钊对西方思想的研究,他开始用西方民主思想改造发展传统民本思想,将“天赋人权”、个人主义与“民为邦本”、“入世有为”相融合,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民彝”思想。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系统地改造传统民本思想,揭示了“仁政德治”的虚伪性和落后性,以新型的无产阶级党群关系取代传统的君主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夙研史学” ,造诣很深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和教育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 ,阐述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教育功能 ,指出要通过史学教育帮助人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担当起改造中国旧史学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转向了社会主义,他热烈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积极领导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为科学和民主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李大钊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出发,阐述了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论述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怎样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是革命家,更是名重当世的学者和理论家。纵观李大钊一生,他的学术研究具有很深造诣,对社会各个领域问题的论说,视野宽阔,思想深刻。文章从以唯物史观引领中国现代学术思想体系的建立、古今中外为我所用的坚定的文化自信、最早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和共产党领导、倡导物心两面改造促使社会和谐发展、用实践和研究成果促进相关学术领域发展五个方面对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进行概括和总结,从宏观的角度叙说李大钊对中国现代学术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特征作了可贵的探索。他在分析社会主义政治特征时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有民族特征;必须强化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必须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同时李大钊通过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特征;通过对人类发展规律的把握,阐明了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提出一系列具体主张。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特征的探索对我们今天学习邓小平理论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的"新史观"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史学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其"新史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着重分析李大钊"新史观"的具体内涵,进而揭示出唯物史观与"新史观"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之一,李大钊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契机,通过对苏俄革命必然性与合理性的论证,阐述了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他从唯物史观立场出发,肯定十月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之必然.他突出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动因,强调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在于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为基础,创造一个资源共享、和谐共处的平等社会.剖析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脉络,探究其逻辑演进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在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原理进行了中国化探索。他首次尝试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指导文艺美学的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阐述美学问题;他将审美范畴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和中国革命事业紧密联系起来,重视美的社会功用;他肯定"劳动创造了美",提出了平民主义的审美观;他强调现代崇高型美学观,推崇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他提倡发挥文艺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要求文艺要充分表现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学术大师.在众多领域均有建树,尤其是在历史研究领域更显卓著。他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进一步去探讨、研究历史。开辟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境界,开创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的先河.同时在史料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爆发前后,李大钊率先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非凡意义,继而成为中国“唯物史观最彻底最先倡导的人”。到1920年,李大钊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把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也吸引到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并与陈一起影响和团结了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进步青年,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由此可以说,李大钊堪称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亦堪称对创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9.
物心两面改造论是李大钊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批判地汲取前人的思想所提出的主张,是他探索改造中国道路过程中的思想结晶,也是其思想体系中最具独创性的部分。李大钊认为,物质与精神运动相互依赖、不可或缺,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互不依存的本原。他将物质改造作为基础,在确信经济结构是社会进步决定因素的前提下,对于精神改造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认为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精神改造,精神改造必须与物质改造一致前行。李大钊物心两面改造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在五四启蒙史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代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理论水平的重要论文,对于马克思主义存在明显的误读,特别是将唯物史观理解为经济决定论,并对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根本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发生误解。但李大钊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独立再发现了上层建筑对于基础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复归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本文探讨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指出李大钊深入研究中国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及其实行方法的号召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