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在疑问和困惑中感悟 根据个人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要创设“困惑”。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由疑问再引起困惑,疑问和困惑是知识建构的起点和动因。着力疑问,就会激发思考,积极探究,进入“悟”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问题制造“困惑”,以目标导引解决“困惑”和以工具“脚手架”支撑问题解决。  相似文献   

2.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学生的求知欲是数学学习的“助燃剂”。为此,教师教学中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相似文献   

3.
傅余宏 《云南教育》2002,(34):29-29
在自然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首先应让学生从产生疑问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主动地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孔子说:“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自然课教学中让学生成为“乐之者”的途径之一就是实验演示。一、悬念演示教学“摩擦起电”一课,教师将一根事先经过丝绸摩擦过的鸭毛往黑板上一扬,鸭毛像“着魔”似的贴在黑板上而不掉下来,学生惊奇不已产生“为什么鸭毛不会掉下来”的疑问,并随教师的引导,积极参与对问题的探讨。又如“热传导”一课,教师在烧瓶里盛适量的自…  相似文献   

4.
1.不能让学生产生疑问的课堂是不完善的地理教学中老师不能只做“留声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获得更多学习能力的提高。如讲授“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分布特点时,学生可以比较容易的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但绝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去留意以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能为教师的课堂讲授打下基础。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教师可以因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而变满堂灌、倾盆大雨为启发式,在求精求深上下功夫。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这样那样的疑问,从而激发他解答疑问的欲望和兴趣。这种疑问无论是通过他自己的探索解决还是教师的讲授解决,都可以起增强记忆、加深理解的作用。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统一。按照外因与内因辩证关系的观点,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巧解疑问     
巧解疑问唐有泉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指出了“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释疑解惑呢?一、点破。对学生因不了解而产生的疑问,教师可以直接点破。如在《神秘的小坦克》阅读中,学生提出:...  相似文献   

7.
毛亚娟 《职教论坛》2002,(12):29-29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当前教学中一个迫切的问题,它是新世纪数学研究的课题,又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内容。而数学课堂的“疑问设计”则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人们的思维活动总是从疑点开始的,有了疑问就必然要去思考、分析,然后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教师的“设计疑问”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课堂上不断的设计疑问、解决疑问的复杂过程,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进而提高人才素质。一、导入新课要有吸引力导入新课就像一部电影一样,…  相似文献   

8.
教学“悬念”是指导课堂教学中.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教师千方百计设置悬念,它以疑问、矛盾、问题的形式作为思维的“启发剂”,鼓励学生放开思路,大胆探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刘晓山 《广西教育》2011,(28):42-43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征,精心设“疑”,让“疑问”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引擎,让“疑问”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突破口,让“疑问”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进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10.
成建 《物理教师》2009,30(6):14-15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物理问题学生直到高中毕业也没有明白,或者理解一直是错误的,学生就会带着这些“疑问”走进高考的考场,或者走进社会,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的高考,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也不利,因此有必要把学生的“疑问”总结归纳,并在高中三年的教学中逐步让学生明白这些“疑问”的来龙去脉,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实际上,这些疑问,有些年轻教师也是一知半解、理解不够深刻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疑问进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11.
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教师要以解决学生的疑问、培养学生的学力为导向,开展以“疑”为主线的阅读教学活动: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引出疑问;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探索疑问;学以致用,进行迁“疑”,引领学生活用“生疑”方法,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民族 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创新教育的高度重视,也引发了 教育领导深刻的思想革命。我在创新教育中尝试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指导学生 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动态中探索、求知,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旧的知识的组合与创造,得出新的结果。亚里土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相似文献   

13.
疑,即疑问,它是教学中的必然现象,是教学的先导和起点,可以说,没有“疑”,就没有教学。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虽然,设疑,也就是设置疑问的意思,但是一个“设”字就说明不是一般的疑问,它充分体现了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主导作用。疑问在何时设,何处设,怎样设,如何启发学生,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这些都涉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设疑的艺术问题。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进矣。”教师设的疑要能激发、唤醒、鼓励学…  相似文献   

14.
写不好记叙文,错不在老师和学生,而是……记叙文的基本原理出了错! 记叙文是用来记事的吗? 随便问了一百个人,九十九个说“是”,剩下的那一个说“当然是,对这个还有疑问吗?” 没错,就是有疑问!  相似文献   

15.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在社会的竞争能力。本文主要探讨教学中问题教学模式在数理统计教学中的一些尝试。1问题教学模式与数理统计的特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思考,就没有收获。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就是由教师系统地设计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分析矛盾,提示规律,答疑解惑来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正是从疑问开始,注重…  相似文献   

16.
李蔚 《湖南教育》2006,(1):25-25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阶段目标”中规定: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同时,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而不是以教材或老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希望学生从众口一词的理解中读出不同,这就对习惯了接受现成答案的初中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7.
在学“金蝉脱壳”这个成语的时候,有学生提出疑问:通常见到的蝉都是黑色的,为什么叫“金蝉”呢?  相似文献   

18.
程立莉 《甘肃教育》2006,(10B):52-52
古人云:“思源于疑”,恰当的疑问是启发学生思考的源泉,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是连接师生产生共鸣的纽带,因为有了疑问,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捕捉信息,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课揭题七法全州盘祖艮1.疑问揭示法。即在学生产生疑问时揭示。如教“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计算1÷3和70.7÷33两道题,当学生发现除不尽,产生疑惑时,教师抓住时机说:今天,我们要在除不尽的算式中认识“循环小数”。2.分步揭示法。即在新授过程...  相似文献   

20.
虞春琳 《考试周刊》2013,(81):45-45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语文阅读中,要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就必须加强质疑引导,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由此可见,让学生“疑问和惊奇”是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质疑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