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颖妍 《东南传播》2021,(7):128-130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中国人民携手抗疫.抗疫主题也成为了影视创作的焦点.电视剧《在一起》以真实感人的故事,完成了对抗疫集体记忆的建构,并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本文将从集体记忆建构的视角,以抗疫剧《在一起》为例探究其建构集体记忆的方式.未来抗疫剧的创作应在真实的基础上,注意对观众集体记忆的构建,可充分运用象征性场景、事件、人物等符号唤醒记忆,适当复现仪式强化集体记忆,以增强观众的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受众对抗日题材电视剧的观看行为来研究人们关于抗日战争历史的集体记忆,并以众所周知的"抗日神剧"——《抗日奇侠》中的片段为例进行调查。将集体记忆与抗日题材影视作品联系到一起,关注在情节夸张、违背史实的"抗日神剧"中,人们的集体记忆是否会被消解与解构,以及是否与原本的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目的相悖而行,以及进行集体记忆断裂与连续的争议的思考。期间在借鉴其他学者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编制一份适用于问卷调查的集体记忆量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问卷,并最终通过相关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来研究关于抗日战争历史的集体记忆的消解与重构。加强叙述抗日历史的电视剧的创作与审核,尊重事实,推陈出新,避免过度娱乐化的大众媒介产品对人们的集体记忆的消解与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集体记忆"通常被用以建构人们对某个群体的认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民众"国家认同"呈现"谈化"的趋势,青年群体"反中"情绪浓厚,"本土"倾向明显。目前一种新的纪录片样态——"微纪录片"方兴未艾,因其符合青年群体快节奏、碎片化观看体验而受到热捧。在两岸缺乏共同集体记忆的现状下,尝试通过微纪录片对台传播,建构台湾青年群体的集体记忆,促进"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城市形象是较为抽象的精神意涵,它的传播以符号为载体.影视文本是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媒介,能够增强城市的魅力、知名度和认可度.影视文本中的符号、修辞与叙事化操作,建构和传播了城市形象,感染和打动着受众,强化受众对城市形象的认同.影视文本的生产者应力求借助多元象征符号和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立体、深刻地展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  相似文献   

5.
黄月慧 《东南传播》2011,(4):127-129
对台湾广播是祖国大陆以居住在台湾地区的民众为目标受众的定向性广播,担负着争取民心、加强民族凝聚力的特殊作用.旅游类广播节目因其旅游题材政治关联度较低,又和中华文化传承、民族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具有在"随风潜入夜"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对台宣传优势.本文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东南广播公司在台湾26家电台"置入"播出...  相似文献   

6.
"看"和"想象"是电视剧的视觉形式,作为人类与视觉相关联的心理活动,作用于创作主体,并最终以一定的艺术形式、视觉样式来呈现.视觉形式作为一种抽象思维,是电视剧创造性的源泉,同时能够在视觉效果与视觉心理层面,在传受之间构建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海外华人中,群体意义上的集体记忆普遍缺失,海外华文媒体对国族认同的叙事因而走向了中心舞台,用各种方式唤醒华人的集体记忆.只有"借助集体记忆,借助共享的传统,借助对共同历史和遗产的认识,才能保持集体认同的凝聚性"①,达到展现民族文化、构建国族认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试论电影和电视剧的叙事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论述了影视剧叙事的目的及价值,认为影视叙事的目的是为人生服务的.现实与理想是人类精神的两个层面.影视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真实的世界.另一个则是虚幻的世界;其次论述了影视叙事的四大功能,即造梦功能、纪录功能、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9.
韩玉 《视听》2016,(7):97-98
城市形象是塑造城市品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众对城市整体印象特征的感知、识别与认同,在市场化经济竞争中,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已经成为城市参与竞争谋求更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反映80后婚后育儿、家庭、生活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虎妈猫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电视剧中城市形象进行量化分析和"影像细读",进行电视剧受众调查,对城市形象的影视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受众对城市形象的偏好。  相似文献   

10.
金昱杉 《青年记者》2016,(32):45-46
在2奖01颁5年12月28日的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第30届飞天奖盛典"上,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联合出品的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父母爱情》《北平无战事》《琅琊榜》荣获"优秀电视剧"称号,占据获奖作品四分之一席位.其中《父母爱情》《北平无战事》《琅琊榜》均为孔笙导演的作品,《伪装者》与《琅琊榜》更创造了网络点击率的新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研究美国电视剧的创作理念及创作方法,对于繁荣中国电视剧创作和中国电视剧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创作模仿、借鉴美国电视剧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思考,分别从"克隆"美剧、引进美剧类型、制作衍生剧、影视互动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同时指出,对美国电视剧运作方式、创作方法的模仿和借鉴也必须有所鉴别、有所选择、有所改良,以保持自己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2月30日,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之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这一规定推动了国产电视剧制作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个族群都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各自不同的用途生产、留存属于各自族群的档案,并借此实现族群身份认同.作为集体记忆的族群档案,既是族群身份认同的原始"证据",又是族群身份认同的本真"叙事".族群档案融合了"社会性"和"文化性"双重标准,具有非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是建构与弘扬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最好载体和形式之一。借助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探知电视剧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之机制。在选材与创制阶段,电视剧创作者们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程度以及他们的艺术创作水平是关键一环。电视剧创作者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是在其成长过程中习得的,同时要受社会文化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在传播与接受阶段,电视剧构建主流价值观以摄影机运动所建立起来的叙事视角与观看主体的视角相统一为实现机制。摄影机运动建构主体认同之时,主体也在不断进行知觉加工,知觉加工受主体先在的认知图式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的双重影响。个体认同会在社会交往中不断被提起并重塑,最终形成集体认同。  相似文献   

15.
韩刚  尹晓利 《今传媒》2010,18(10):70-71
《罗马假日》、《音乐之声》、《情书》、《浪漫满屋》这些不同时代的东西方影视经典,作为一种唯美纯情的创作典范,永远遵循着类型电影中对"真、善、美"的认同和追求,它们开创的对正面价值的认同,阳光叙事的题材选择和简到极致的形式处理对国产电影创作大有裨益。国产影视创作应当把握住"美"的内核,在人物塑造、叙事模式和叙事风格等方面汲取他国影视创作之长处,用"真、善"的内容和"美"的形式共同打造影视的经典。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节目交流中心从2008年4月开始与电视剧频道联手举办了"2008我爱我剧"电视剧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17.
经典影片《刘三姐》在本世纪初"翻拍"成不同语境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和动漫作品。消费文化诉求下的《刘三姐》影视翻拍,以受众的符号认同为基础,整合大众文化的明星形象及流行元素,颠覆原版形象而幻化为"媚"与"美"的商品化标识。影视媒介作为一种构建民族文化形象的"仿像"符号(载体),如何运用影视艺术表现力,塑造具有符号意义的银幕形象;探讨网络技术背景下,影视媒介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亟需规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图腾崇拜 (totemism)为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信仰.图腾(totem)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图腾就是一种被高度认可的动植物标志,进行人格化的改造,成为一定群体的符号象征和文化表征.当下影视作品中猪意象的泛滥、影视受众的接受认同和猪影视意象的大众消费等构筑了现代影视的猪图腾崇拜现象.  相似文献   

19.
王欢 《今传媒》2017,25(10)
网络语境下警察身份认同的三个层次,即个体、集体以及社会身份认同,是逐渐递进的关系.警察个体尽管受自身职业或行业的影响,但更注重自我感知和感受.在集体身份的认同过程中,集体内部成员的不认同首先体现为否定警察身份的不认同,但在涉及警察集体的情势下,个体往往会不约而同,集群发声.警察社会身份认同的实质是对警察公众形象的评价.网络中的警察公众形象存在身份固化和评价极化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张姝 《传媒》2008,(2):55-56
从1978年到2008年,这3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30年,也是电视剧突飞猛进的30年.中国在剧变,剧也在剧变.2007年12月2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与东方卫视联合举办的"剧变中国--中国电视剧改革开放30年"论坛在京举行,老中青三代一流电视剧导演与知名影视学者面对面,共同追忆这30年来走过的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