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称呼语——“老外”一词的剖析,揭示了该词产生的社会背景,及说话人(中国人)和受话人(在华外国人)不同的文化心态,并且在同其他语言中的同类词的对比中阐发了“老外”一词的微妙而又复杂的涵义,还结合留学生作文中的实例说明“老外”一词在当代中外文化交流和人际交往中造成的交际障碍和文化冲突,指出应对“老外”之类的某些为国人习焉不察的言语现象进行反思,以利于中外言语交际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倪佳 《学语文》2014,(4):73-7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中国。对于这些以金发碧眼为典型代表的外国人,国人已经渐渐不那么新奇了,尤其是在大城市,人们早已是司空见惯。说起这些外国人,大家最熟悉的称呼恐怕非"老外"莫属了。我们在称呼他们为"老外"的时候,好像不带有什么特殊的感情色彩,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外国人好像并不喜欢这个称呼,这究竟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呢?我们为什么这么叫?他们是怎样看待"老外"的?  相似文献   

3.
词趣     
《海外英语》2012,(6):35-35,63
油菜花、吐槽、伤不起、酱紫……种种流行词汇,你是否觉得国人的造词能力真是不一般呢?其实老外也不赖.他们也在不断为新生词库添砖加瓦、下面小编就带大家领略一些生动形象的英语新词!  相似文献   

4.
乐平 《内蒙古教育》2007,(2X):44-45
笨鸡蛋 女友老公是个美国老外,最近在跟女友学中文,这老外学起来倒也是孜孜不倦,闲着没事平时也爱讲一些简单的中文。  相似文献   

5.
软席车厢     
去年暑假,我来到了大连这座美丽的城市。优雅的环境,丰富的物产,高大的建筑,浩瀚的大海,让我流连忘返。几天后,我得回家了。姨妈把我送进了软席车厢,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坐的全是衣着笔挺,气派十足的“老外”!我赶紧搜寻“国人”,终  相似文献   

6.
我很少过老外的节日,也不知道昨天是感恩节,直至手机上出现“Happy Thanksgiveday!”和“用感恩的心感受世界,感受生活”等短信才知道:感恩节到了!这是老外的节日,到了这一天,亲朋好友间互道感谢,送些小礼物表达自己的谢意。看似不经意,但年复一年,  相似文献   

7.
肚子开始显山露水了,分外惹眼。当路人纷纷向我这个“特殊体型”致以注目礼时,那个浑身不自在哟,恨不得头上插根隐身草逃逸掉。本人虽称不上是一腼腆之人,但对那些个没事穷打量的眼神还没达到毫无知觉的道行。联想起当年京城老外在文化衫上敬告国人事项中的一条“请不要总是盯着外国人看”,定是生性不羁的老外愣被中国人那热切而猎奇的眼神看毛了,才发出的投 降信号。从这个角度来讲,什么时候中国人没时间琢磨 旁人,只有关心自己的份儿,那民族素质很可能要提高 一大截儿了。 好在上班路途不遥远,无车马之劳顿,步行十几 分钟既保…  相似文献   

8.
学校聘请一位外籍教师教学生口语。一次,老外买回一大袋小地球仪,准备当奖品发给学生。一个教师的小孩见了,非常喜欢,要求老外送一个给他玩玩。这位教师就托他的朋友请求老外给他的孩子一个地球仪,可是老外却坚定地摇头拒绝了。  相似文献   

9.
吃醋     
一天某女士及夫君陪一男老外品尝上海小吃。席间女士把手地教老外用筷子吃锅贴,夫君看到这亲热的场面,把他们醋碟抢来,接着喝光了醋。于是老外恍然大悟:“原来中国人的吃醋就是这么回事。”  相似文献   

10.
汉字的诱惑     
<正>"书画同源",所以书法与国画常常被放在一起讨论。西方人对此有别解,或者说误解,干脆就把汉字当绘画。毛笔在英语里被称为"brush",与画笔、刷子是同一词。国人编的汉英词典里写的是"writing brush",写字的笔,以示区别。但好多老外不管这些,以为中国人都用画笔写字,实在有趣得紧。有老外跑到中国,发现这里的人居然跟他们一样,用钢笔、圆珠笔写字,不免深感失望。好在想学书法不是难事,各种汉语短训班都开书法课。外国学  相似文献   

11.
镜子     
连晨 《家教指南》2005,(10):59-60
有两件事,我认为可以作为我们生活中的镜子,其中—件是老外干的,另一件也是老外干的。我把它们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轻松30秒     
老外说中文 一个老外学了一句中文,便想练一下。这时,一个小女孩走了过来。老外便对她说:“你吗(妈)好?”小女孩没有说话。老外又说:“好你吗(妈)?”小女孩生气地说:“你干嘛老说我妈呀!”老外想自己肯定说错了,想了一想,便鼓起勇气对小女孩说:“吗(妈)你好!” 女儿学话同事的女儿晨晨一岁半了。一天,同事碰见姑姑,于是连忙叫女儿:“快叫姑婆好!”晨晨很听话地叫道:“巫婆(姑婆)好!”同事的姑姑笑着摆摆手:“没叫好,姑婆怎么成巫婆了?再来一遍。”晨晨看着…  相似文献   

13.
一、“老外助人,国人旁观”令我们尴尬据媒体消息,去年11月30日,从廊坊至北京的高速公路上发生一起车祸,两女一男受伤。可众多的围观者中,没人伸手援助,倒是过路的两位外国人在跟着忙活。张先生一家三口和来自美、加的两位外国同事到廊坊办事,返京途中,遇到这起事故。一女子躺在地上,一男子眼角淌血,众多围观者“兴趣盎然”地看着两位卡车司机试图将车后座上的另一个女伤者抬出。张先生赶紧上前帮忙,三人合力才将已不能动弹的女子抬出车。张先生催促卡车司机赶紧打电话报警,自己则跑到围观的车辆旁求助将伤者送往医院(张先生自…  相似文献   

14.
如何表达     
有个老外让狗咬了,他急忙跑到医院去诊治。医生指着他的伤口问他:你这是怎么啦?老外不知道汉语咬怎么说,就对医生比画道:一条狗在我腿上吃饭了。  相似文献   

15.
乐伟国 《小学生》2004,(11):52-52
同学们,你们是否注意到汉语中有许多词语是来自英语的,它们已成为汉语中的“老外”了,现向你展示一群常见的“老外”。  相似文献   

16.
双休日,妈妈带我去英语兴趣班,教英语的是个白发老外,他的中文很差,难以与我们交谈。“你‘交’什么?”老外微笑着问我,我勉强听懂了:“我叫刘心怡。”老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突然想到,老外教英文,我也可以教他中文呀!一下英语课我就对老外说:“让我教你汉语怎样?”显然老外听不懂,我好不容易翻译成了英文,他才听懂了。老外十分想学汉语,所以把笔和纸也带上了,还说:“我很爱中国语‘厌’。”我就先教他说“语言”这词吧。“语言,不读语‘厌’,跟着读。”我学着老师的口气说。“语言,语言,”老外终于会念了。小小的教室里传出一阵阵欢快的…  相似文献   

17.
汉字的诱惑     
正"书画同源",所以书法与国画常常并举,谓之"书画"。西方人对此有别解,或者说误解,干脆就把汉字当绘画。毛笔在英语里称brush,与画笔、刷子是同一词。国人编的汉英词典里给的是"writing brush",大约是以示区别的意思,不怕麻烦地硬译起来,就是"以鬃毛制成的用于书写的笔"。但好多老外不管这些,以为中国人都用画笔写字,实在有趣得紧。南京俚语,赞人有点本事,常说"有两把刷子",这话懂点中文的老外听了去,很可能要理解成某人的汉字画得不丑。有老外跑到中国,发现这里的人居然跟他们一样,用钢笔、圆珠笔写字,不免深感失望。好在想学书法不是难事,各种汉语短训班都开书法课。学生听说有此一举,照例兴奋异常,于他们,书法课  相似文献   

18.
我教老外学汉语杜玉琛去年9月,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事处的邀请,教七位来自不同国度的老外学汉语,其间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七位老外,有两位来自意大利,两位来自美国,其他三位均为韩国人。来自美国的两位学生特别喜欢提问题。11月3日上午所学篇目为《花狗娶妻》...  相似文献   

19.
民谣变奏曲     
我的老外是一位离休干部。我总喜欢听他讲故事,特别是他说的顺口溜,我记得滚瓜烂熟。“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出门坐汽车,说话用喇叭。”这是五十年代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老外常说:“那年月,人们吃的是萝卜、红薯,吃了上顿愁下顿。住的是圆圆的茅草屋,土打的墙,生活很困难。后来人们拆了茅屋建瓦房,安上了喇叭,装上了电灯。”[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一、现状分析 “今日中国,饭店永远是喧闹得难以进餐的场所,餐桌上的孩子永远疯抢最爱吃的菜肴;公交车靠站时永远有冲开血路、力排众生抢座的‘猛士’,车上永远站着老人、孕妇和儿童;无数商店贴着谨防扒手的告示;许多会堂里挂着请勿随地吐痰的警示牌(参会者居然都需要提醒)。今年天安门广场清除了60万颗口香糖,日常娱乐除了打牌就是搓麻,高级一点也无非就是唱卡拉OK。远游出洋的国人,老外常常通过是否乱闯红灯、大声喧哗,很容易识别我们的同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