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相似文献   

2.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出好几倍。可沙丁鱼离开海面后存活率实在太低,他们只能带着一船船死鱼回港。但令人奇怪的是,有一条渔船总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只是因为这条船的鱼槽内多了几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进人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相似文献   

3.
一、鲶鱼效应——充分调动积极性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使鱼在途中死去,都在鱼舱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  相似文献   

4.
李春芹 《教书育人》2013,(11):13-13
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一条鲶鱼,沙丁鱼就会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就能解决沙丁鱼因缺氧而窒息死亡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心理学概念——“鲶鱼效应”。鲶鱼效应告诉我们:压力可以带来活力。  相似文献   

5.
正有这样一则故事: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捞沙丁鱼,回到港口时死鱼满仓,而死鱼卖价大跌。但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着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几条鲇鱼而已。原来当鲇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所谓的"鲇鱼效应"。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也需要引入这一效应,这时就需要一些"异己分子"的"活"来"搅动"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  相似文献   

6.
正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他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于是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相似文献   

7.
挪威人外出捕沙丁鱼,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抵港,这样鱼的卖价就会高出许多,但经过试验,种种努力都归于失败。一次,一艘船带着活沙丁鱼回到了港内,很长时间渔民们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直到这艘船的船长死后,人们才发现了其中的奥妙:这艘船的鱼槽里总是放着一条活鲶鱼。原来活鲶鱼被放进槽里以后,由于环境陌生,自然会四处游动,到处挑起事端。而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这样一条条活蹦乱跳的沙丁鱼就被运到了渔港。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鲶鱼效应”。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出…  相似文献   

8.
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不少渔民捕捞到的沙丁鱼还没等回到码头往往就已经死了。而一些聪明的渔民会在渔船上沙丁鱼中放上一两条鲶鱼,促使沙丁鱼紧张.不得不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能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鲶鱼效应”。  相似文献   

9.
王艳 《现代教学》2011,(3):54-54
办公室的几位同事正在七嘴八舌地抱怨各自班级中的顽皮学生。听了大家的抱怨,我不禁想到这样一个故事: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但不管怎么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会在中途窒息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  相似文献   

10.
沙丁鱼生性不爱动。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因缺氧导致沙丁鱼大批死亡。后来有一家渔民在装满沙丁鱼的水舱里放了一条鲶鱼,鲶鱼生性凶残,爱吃沙丁鱼。当捕获的沙丁鱼放进鱼舱之后,由于遇到天敌。受到鲶鱼的追捕。它们只能提高警觉,不停地游动,想方设法躲闪鲶鱼的追捕。求生的本能改变了沙丁鱼喜静不喜动的习性,激发了其生理机能的旺盛。而活动则使船舱充满空气。于是,沙丁鱼活了下来。这便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相似文献   

11.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让鱼在途中死去,就在鱼舱室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与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  相似文献   

12.
陈文娣 《教师》2012,(36):86-86
有这样一则故事:很久以前,挪威的捕鱼人为了能让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活着抵达港口,想了很多办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后来,有一位聪明的船长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所带领的渔船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原来,船长的办法很简单,他只不过是在鱼槽里面多放了一条鲶鱼。当鲶鱼装入鱼槽后,就会四处游动,不断地追逐沙丁鱼。水槽中的沙丁鱼感觉到了危机,就会在鲶鱼的追逐下不断地游动,逃避危险,从而激发了其内部活力。就是这样,不断游  相似文献   

13.
据说挪威渔民出海捕捞沙丁鱼时,由于这种鱼不好动,等到回港的时候鱼大都死了,而活鱼的价格比死鱼要高出许多,有个渔民便想了个办法,在鱼槽里放进一条好蹦跳的鲶鱼,搅得沙丁鱼也都游动起来,这样它们就能活着抵港了。这就是现在所说的“鲶鱼效应”。  相似文献   

14.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列带活鱼回港。后术,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  相似文献   

15.
安逸与压力     
西方人非常爱吃沙丁鱼,但是想吃到活的沙丁鱼却很困难,因为沙丁鱼运到岸上就死了。聪明的打渔人想出一个好办法,就是在一船捕捞上来的沙丁鱼里放几条十分活跃的鲶鱼。沙丁鱼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不得不游动,因而能存活下来。人们把这种效果,称为鲶鱼效应。  相似文献   

16.
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几年来,我校经过不断探索,摸索出一条“外引内培,优化组合”的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子。一、引进“鲶鱼”,投石击浪我校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较为落后的办学条件,长期以来,好的教师分不来,留不住。面临这样的情形怎么办?从挪威船长捕鱼的经验中,我们得到了启示。报载:一位精明强干的挪威船长,在捕放沙丁鱼的鱼槽内投入了一条鲶鱼。结果,他的沙丁鱼见“异己分子”夹杂其间,便紧张而加速游动,大多能活着返港,故卖价比其他船高。鲶鱼犹如一方投水之石,为懒得游动的沙丁鱼群…  相似文献   

17.
《成才之路》2011,(10):7-I0002
西方人非常爱吃沙丁鱼,但是想吃到活的沙丁鱼却很困难,因为沙丁鱼运到岸上就死了。聪明的打鱼人想出一个好办法,就是在一船捕捞上来的沙丁鱼里放几条十分活跃的鲶鱼。沙丁鱼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不得不游动,因而能存活下来。人们把这种效果,称为鲶鱼效应。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这个深受“和为贵,思为高思想影响的重灾区,非常需要以代的竞争意识,来打破原有的衡,使其在竞争中寻求平衡和发展。那么,学校管理者应怎样使竞争走上“正轨”呢?发挥“鲶鱼效应”运途运输沙丁鱼的人们,为了使鱼存活率高,便把鲶鱼放入装沙丁鱼的水槽里,造成一种新颖而紧张的环境气氛,使沙丁鱼不得不紧张不停地游动,从而实现了高存活率。这就是管理学中大名鼎鼎的“鲶鱼效应”。在管理实践中,有很大一部分校长,特别重视人员的组合,深入了解教师的性格特点、学识水平、上进意识和家庭情况等,对人员进行分类编号,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鲶鱼效应 在北欧,沙丁鱼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它极易死亡,一旦死亡,其售价暴跌。为避免损失,挪威一船主想出好办法:在船舱中放人几条鲶鱼。鲶鱼生性好动,一入船舱便四处激动、冲撞,使得原来不动的沙丁鱼立刻紧张起来,加速游动,从而增强了机体活力,延长了寿命。这种借用鲶鱼来激发沙丁鱼活力的方法,被称为“鲶鱼效应”。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鲶鱼”——班级中那些积极向上、性格活泼并在某学科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利用这些同学的优点、长处来带动、感染、激励他人,以促进班级良好班风、学风的快速养成。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一位年轻国王,他精心雕刻了一尊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迷恋她。爱神阿佛洛狄忒被他的真诚和爱心所打动,就赋予雕像以生命,使两人结为伉俪。这种因高期待而产生积极反馈的因果关系,被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演化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期待效应”。 这虽说是一则美丽而又动人的神话,但这种效应,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得以证实。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美国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  相似文献   

20.
压力     
在挪威,渔民们捕到的沙丁鱼,往往等不到上市就奄奄一息,卖不出好价钱。于是渔民们就在装沙丁鱼的舱里放进几条鲶鱼。鲶鱼追逐沙丁鱼,迫使它们东躲西藏,沙丁鱼反而保全了性命。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沙丁鱼的故事,来自中资银行圈内一本热门书--《走进香港银行》,作者黄兰民谈到在香港银行学到的压力管理时说,压力管理对于银行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银行在有压力时,才有竞争力和开创力;员工在有压力时,才有动力和活力。正像渔民远洋捕沙丁鱼返回时,往往要在鱼舱中放几条鲶鱼,它们不停地攻击沙丁鱼,使整个舱里的沙丁鱼都在高度紧张中,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