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波的干涉”一节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抽象不好理解,对老师来说这部分内容难教,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本节所有的演示实验不易操作。演示效果不佳:波的干涉理论的基础实验──波的叠加(绳波)实验几乎做不成功,而且转瞬即逝,学生很难观察清楚;波的干涉现象实验──发波水槽实验操作复杂,观察效果不佳,这样就造成学生在缺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被动地听,老师在缺乏有力实验依据的条件下干巴巴地讲,最终使一节生动、典型的实验课化为一节晦涩难懂的理论说明课,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  相似文献   

2.
"波的干涉"一节是高一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该节所有的演示实验不易操作,演示效果也不明显:波的干涉理论的基础实验--波的叠加(绳波)实验几乎不能做成功,而且实验现象转瞬即逝,学生很难观察清楚;波的干涉现象实验--发波水槽实验操作复杂,实验现象受环境(光线)限制,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3.
张飞 《物理教师》2008,29(8):33-33
现行教材中“波的干涉”一节的知识是通过发波水槽实验获得的,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存在如下问题:(1)该实验现象受环境(光线)限制,效果不佳;(2)该实验只能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很难直接观察到介质中某质点(如加强点或减弱点)的振动(如位移变化)情况;(3)波的干涉理论的基础实验——波的叠加(绳波)实验(在常规情况下)几乎不能做成功,而且实验现象转瞬即逝,学生很难观察清楚.  相似文献   

4.
巧用投影器突破教学难点李正春一、相干波的投影演示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波的干涉”一节比较抽象难懂,且直观性差。笔者设计改制了教学用的电磁式打点计时器,并用投影演示波的干涉现象,收到很好的效果。振子制作;将一段约6cm的钢丝或黄铜丝(直径大约0.smm)...  相似文献   

5.
1当前自然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近日笔者听了12节不同层次(中心小学村级完小、初小)自然课,发现自然实验课教中存在以下3方面的问题。a.不做实验。听课中有7节应使用仪器行实验的(该校有这方面的自然教学器材),教师却一讲到底。在教学中,既不做演示实验也不引导学生做学生实验。重结论轻过程。b.做实验但成功率低。听课中有3节课师做了实验,但只是为实验而实验。教师把实仪器发给了学生,忽视实验过程的具体指导,学生盲目动手,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操作,去察、去思考。有些实验效果不明显,甚至是失的,教师置之不理,把参考资…  相似文献   

6.
林柏祥  钱呈祥 《物理教师》2007,28(7):18-19,21
1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本节是高三物理第22章的第1节.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1)教学内容:这一节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缺少实验演示,缺乏动感,学生难以想象,不利于完成从实验现象到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抽象.(2)学生情况:学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缺乏主动参与的动机和机会,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励.  相似文献   

7.
顾琦 《物理教师》2014,(7):26-28
设计思路:从教学要求上来看,"波的干涉"以定性分析为主,但是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学习后仍然错误频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波的叠加、波的干涉等现象缺乏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是干涉现象形成的动态过程对抽象思维的要求比较高,不少学生仅停留在了"记住"的层面上。针对这两个方面,笔者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通过演示实验和计算机辅助手段创造条件,让学生对现象充分观察、合理分析;在波的干涉现象中增加铺垫,重视过程分析,从而使学生对整个动态过程有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引言:本节内容是属于高考的非重点知识,对学生只要求知道波的干涉现象及产生干涉的条件即可.因此,很多教师在处理这节课的教学时,便觉得没有多少内容可讲,从而降低了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的要求.笔者认为,对于“波的干涉”的教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这个现象,更应该让学生充分理解它的物理实质以及研究方法,并从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对这节课的教学仍要进行优化设计,只是在最终落点上,对学生的练习题不要求过难、过深.以下提供本节课教案一份,供广大同行参考. 教案: 教学目的: (1)认知: ①知道波的独…  相似文献   

9.
借助实验演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兼谈左、右手定则教学武汉市汉阳县第二中学刘成道(430104)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十章电磁现象的第九节和第十二节,分别讲授了电磁学“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高二物理课本中的有关章节也重复提到了这两个定则,可见这一内容...  相似文献   

10.
以往教授“薄膜干涉”,只是教师一人演示,尽管实验很成功,但两侧或稍后一些的学生就观察不清干涉条纹,就是前面的学生,也未必都在较好的观察角度内,从而使实验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影响教学效果.近来,笔者将这节课的教学移到了实验室,让每个学生都亲手做实验,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且锻炼了实验能力.l课前准备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出理想的实验条件,每个实验台上配有:酒精灯一盏、火柴一盒、食盐粉末少许、细金属圈一个(长轴约 10 cm,短轴约 7 cm)、三个分别标有1、2、3号容积均为 500…  相似文献   

11.
一、激发──明确目标 师:看下面组合图形(电脑屏幕演示①),并让学生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再看一个演示②(展示将这个组合图形转变成长方体的过程)。 师:谁能根据这个演示很快地说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是多少?为什么? 生:(略) 师: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师:看书24-25页,看看本节课我们应该学会什么? 生: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叫做表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及利用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  相似文献   

12.
覃小红 《中学理科》2007,(10):48-48
一、物理实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实验可以大致分为课前演示、课中演示及课后操作三种形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演示·学文·悟道──《捞铁牛》教学设计安徽王友清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证明:直观的演示与操作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最佳的学习情绪,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捞铁牛》一课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涉及到学生还未学过的浮力知识。如果单纯地运用讲读法就很难使学生...  相似文献   

14.
"波的干涉"一节难点是理解波的干涉图样.如何使学生把波的干涉图样与水面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为此,在"波的干涉"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人教社高中物理试验课本把“自感”一节安排在电磁感应一章的次后一节,这节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电磁感应现象的普遍规律之后再与学生研究的一个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本节课要体现的物理思想有二:其一,任何理论思维得出的结论都须经过实验的验证,结论才能得到确定;其二,每一个实验的发生条件、实验现象和结论,都能利用恰当的理论进行解释,同时进一步充实理论.本节课的出发点是演绎推理,教学常常以复习发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和判断感应电流或感生电动势的方向引入,然后提出“当通过电路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不会有感生电动势产生?…  相似文献   

16.
现行中学物理教学中《波的干涉》内容只有500字左右,一张图片,一张插图。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发波水槽中做波的干涉实验,用投影仪投到屏幕上观看,利用水波叠加的原理,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抽象上升到对波的干涉的认识。由于用发波水槽做实验,水波的连续变化较快,学生得到的感性认识只能是模糊不清的,由于感性认识的模糊,从波的叠加到波的干涉,理性抽象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波的干涉的物理实质及研究,并从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在最关键的部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物理实验中,水波的衍射和干涉实验,我们可以用发波水槽器来演示;光的衍射和干涉实验,我们可以用单缝和双缝来做演示,其效果都很好.对于声波的衍射和干涉实验是用音叉来做演示,但实验效果很不理想,学生不易听到声音忽大忽小的变化。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改革,要求我们以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电脑来探究声波的衍射和干涉实验,以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中师生交流的现状分析 最近几年来,在我校的计算机专业中进行了一些双语教学试点.教学的目的很明确,在采用双语教学的条件下,不降低学科知识目标的要求.从结果来看,现在学生每节课也基本上能达到这个目标,但是教学效果还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具体表现为:(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师采用英语进行讲解演示时,部分学生缺乏共同探究的热情.学科技能和英语知识学习的过程变成了教师的单向传递和学生的单向接受,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教学过程.(2)学生兴趣高低不一.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致不能完全地被调动起来,尚缺乏主动探索知识的态度和行为,较多地局限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3)学生实验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学生实验前,教师通常会给以示范演示,这时的实验效果往往较好;但当自由实验时,由于软件界面为英文,学生的操作效率不高,有的学生甚至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以往教学的过程中,在《摩擦力》这节教学时,往往是以课本理论作为主体来进行教学,即使是实践教学也只是教师在讲 台上用教具进行实验演示,学生观看,这种被动接收知识的课 堂效果并不好。  相似文献   

20.
《钠的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的内容。在教学本节课时,笔者采用启发式、对比法,边讲边做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进行观察、分析,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讲授中获取新知。教材在设计中,针对钠的化合物的相关性质,配设了操作方便、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如果经过进一步的设计,把这些实验以学生探究性学习素材的形式呈现,将进一步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体验认知的过程,进而提高课堂效果。在新一轮的教学中,笔者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实验探究结合讲授的方式完成了其中过氧化钠教学的相关内容。其间得到了组内教师们的大力帮助,并做了集体评课。本文将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课堂管理方式、师生活动过程评价等。对本节课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