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历史认识主体作为历史认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已经引起了史学界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力图把历史认识主体置于历史认识系统中,从主体成立的一般条件,历史认识主体与历史认识客体,历史认识中介(史料)以及历史认识需求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考察历史认识主体的内涵。提出历史认识主体是在一般主体地位已经确立的条件下,具有历史认识需求并将之付诸实践,通过以史料为主的中介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认识的人。  相似文献   

2.
一、开发课程资源,再现历史,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1.利用插图、图片演示历史情境。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能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一位老师为使学生理解“重庆谈判”这个问题,该教师不是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利用书中的两幅图片:“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和“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  相似文献   

3.
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客观的历史进程,要凭借一定的中介质,目前,这一中介质被定义为中炙,这样的定义既没有区分历史认识中介质和一般认识中介质的不同,又没有对史料作为中介质时的性质进行仔细的分析,不免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发生歧义和混乱,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认识过程的根本特点进行分析,澄清和规范这一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马克思关于历史主客体的基本含义、深层含义和马克思关于历史主客体思想的现实意义。基本含义侧重阐述什么是历史主客体及二者的关系如何,深层含义则是在正确认识马克思关于历史主客体思想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关于历史主客体思想的新的认识。现实意义是从马克思关于历史主客体思想出发,强调主体的继承与创新,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及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张震华 《甘肃教育》2002,(10):24-24
历史教学发展到今天,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已成为历史教学界的共识,而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则是实现培养历史学科能力,发展历史思维的前提。但是从目前历史课堂教学现状看,对教与学、主导与主体关系的认识,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仍采取简单化的“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等教学模式,把学生置于被动、次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一、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这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研究少不了历史学家的积极参与和认识主体介入的情况下,能否实现历史认识过程以及结果的客观性?由于一切概念、范畴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其中无不存留有对客观世界描述的主观性痕迹,加之每个史学研究者独特的主体意识结构形成的对历史的特殊测度,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达到对历史的客观性认识.但是,为主体认识所指向的显在历史事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定其客观性.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最终有赖于史家主体意识的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8.
论历史客体     
史学界在历史客体的研究方面存在着“本体说”、“史料说”等几种倾向。实际上,由于史料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作为历史主体认识、研究对象的历史客体分为二重:整体史家的认识客体“历史观感”和个(群)体史家的认识对象“选择后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也是认识历史的主体。你的观点是对的,你拿出证据,但别人的观点也有可能是对的,他也肯定有他的证据。在课程改革中,历史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和固定的结论,而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要求通过有个性的自主探究产生自己的历史研究成果。在课堂上,教材不再是权威,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言人,他们只是学生探究历史的帮助、引导。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对某一段历史的认识,这就是现代意义的历史课堂。上海市向明中学蒋蓉老师向我们展示的就是这样的历史课堂。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角度解读加达默尔诠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达默尔以诠释学的理论方法来探讨历史理解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历史理解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规定的过程,理解的对象也是主、客体相互规定的统一体;是理解行为使主体成为主体,因而历史对象是自己和他的统一体,这就是效果历史。历史认识就是解释与其解释对象之间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1.
对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视域下的历史事实、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的理论缺陷,以及历史的真实性是否存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认为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的观点尽管各有其合理性,但是又各有缺陷;客观实证论者认为历史事实是等待着史学家去发现的客观的独立存在,历史事实等同于历史真实,这种观点排除了历史事实中的各种主观因素对历史真实性的影响;主观建构论者认为历史事实含有主观性与相对性,这一观点容易导致对历史知识的全盘怀疑主义;史学家的"自治"和"技艺"、共同的学术规范和学科训练以及相对客观的历史事件和史料的制约等,都在某种程度上维护和保证了历史的相对真实性。  相似文献   

12.
历史撰述所建构的主观历史图景是客观历史存在在当下的理性化的表现形式。由于客观历史存在已经在时间流失中永远逝去不可能被最终还原,所以主观历史图景必然具有主观创造性。这种主观创造要将一定的秩序引入主观历史图景,这一过程同时就是在主观历史图景中对客观历史事实赋予当下意义的过程。并且,经过转换的意义还要被内化到当下的社会秩序当中去。  相似文献   

13.
在哲学意义上,再现“历史真实”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表述。历史影片的成功不在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因为“历史”绝对客观的真实已经完全消弥。“影视史学”和“书写历史”有完全不同的历史真实标准。历史影片的成功之处是“客观历史精神和主观艺术想像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从合成心理空间的视角看,英语历史现在时反映的是由客观联系性时间关系扩大到主观联系性时间关系的一种跨空间映射的过程,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产生层创结构,并在其中生成主观联系性时间关系,这样历史现在时时态意义的扩大在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中得以实现,从而解释了历史现在时中用一般现在时描述过去时的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新历史主义批评以一种新的主观历史观取代了旧历史主义的客观历史观,将历史置于可以进行主观阐释的地位,主张文学批评应在文化的背景下实现历史与文学、文化与文学的"双向度"的重塑与对话,与后结构主义尤其与解构主义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既有其长处,又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因为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问题见解不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曾有过的名称如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人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等等.扼要地分析和评判这些不同的见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多角度、多侧面的解读,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7.
蒙自新安所是位于滇南的一军事重镇,居民以汉族为主体。新安所人作为明代军事移民的后裔,在他们的记忆中保留的前人英雄业绩穿越时空被一直演绎到今天。宋将杨文广驻兵新安所的"客观史实",也因新安所人的主观情感或者集体期望使然而建构出来,并成为群体认同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这个规律的实现要取决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社会主义革命需要资本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不能把这一条件绝对化,从而以为只要资本主义还在发展,就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落后国家率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苏联剧‘变也不是因为社会主义搞早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分布状况总体上呈不平衡性,内地及东南沿海地区较多,边疆偏远省区较少.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既有其内在原因,又有主观的人为因素.面对不平衡性的分布现状,应稳步增加薄弱省份的名城数量,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分布差异.另一方面,已有较多名城数的省份,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对现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完善、质量管理及合理利用方面,而不是一味追求名城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向阳湖悲剧事件已经过去了7年。研究它的历史原因有助于帮助我们避免悲剧的重演。研究证明它的客观根源在于极左路线的横行。本文旨在探索它的主观根源——知识分子的人格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