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宦官方正化,在崇祯十七年三月甲申之变时,殁于保定之役。目前包括《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在内的关于明代史料研究方面,对于方正化的资料只知有《明史》,而事实上关于方正化的史料并非仅此一种。通过对错综复杂的相关文献进行疏理和考证,有助于明末甲申之变历史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 死于九宫山之说源于虚证清顺治十五年谷应秦作《明史纪事本末》,内云李白成奔死于湖南黔阳罗公山。乾隆四年,清廷官修的《明史》正式刊行,内云李自成顺治二年(1645年)窜死于湖北通城之九宫山。从此二说并行,但后说为多数学者所承认。可是《明史》刊行不久,便有湖南澧州知州何璘对《明史》的上述说法提出质疑。他乾隆十一年至十八年在澧州任内,受民间传说的启发而亲赴夹山进行实地考察,以调查所得写了《书李自成传后》,对《明史》之死于通城九宫山之说进行了辩驳,首次提出李白成隐终于湖南夹山说。章太炎赞成何璘论断,并又一次到夹山实地考察,以所获《梅花百韵》诗五首补充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南明的历史,是明清史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这段历史既是朱明王朝的余绪,又是清朝的创业史。顾诚先生所著的《南明史》是顾先生潜心研究十数年南明史研究的成果,是迄今为止南明史研究的最高峰。在这部著作中,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以抗清斗争作为南明史研究的主线,极大开阔了南明历史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4.
《明史·兵志》中讲:“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这实际是抄自刊刻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许论的《九边图论》。《九边图论》的原文为:“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专命文武大臣镇守提督之。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陕西镇巡统驭固原,亦称二镇,遂为九边。”这里没有具体指出九边形成的时间。但《明史·兵志》中讲:“蓟之称镇,  相似文献   

5.
正《明史》:"熊文灿,贵州永宁卫人。"明代在永宁建置彝族土司政权"永宁宣抚司",直隶四川行省。同城又设地方军事行政机关"永宁卫",戍边屯田,立卫学,治民比郡,隶属贵州都司。永宁,今为泸州市叙永县。所以,按照《明史》的说法,则熊文灿为叙永县人。而泸州云锦场(今泸州市属泸县云锦镇)外,别有道光五年"熊文灿故里"摩崖题刻。嘉庆《四川通志》、《直隶泸州志》,因分别对熊籍贯提出质疑而言"待考"。  相似文献   

6.
钱谦益一生致力于明代史学考证。文章详细地分析了《太祖实录辩证》史料征引的特色,归纳了其考证方法与原则,并从清官修《明史》对钱谦益史学成就的采纳上,挖掘了其明史考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玉璉、傅沛仁编的《数学分析讲义》(第三版)下册,第十章多元函数微分学的l0.3之四复合函数微分法内(第172页)有这样一题例题,现将题目与解答抄于下:  相似文献   

8.
钱征 《职大学报》2013,(2):17-19
据樟潭、沙港、黄荆港《屈氏宗谱》记载,屈原曾娶刘氏生三子:孟师、仲虞、季敏。  相似文献   

9.
河北保定莲池管理处所存的<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其作者相传为黄彭年之妻刘氏,但刘氏的详情鲜为人知.刘氏尹玉<小考>通过搜集整理刘氏信息,对刘氏生平、交游进行了考证,并确定了该组画的创作时间为成丰庚申至辛酉年间(1860-1861),比目前学者较为公认的同治年间提早了约10年.  相似文献   

10.
随着晚清常州公羊学派的兴起,诸儒逐渐开始舒缓汉宋之防,汉学的自我更新亦随之兴起。经学研究内部出现了一股以《公羊》解《论语》的热潮,尤以辑录何休《论语注训》为盛。其中,刘逢禄的《论语述何》被后人批评为师心自用,而有“郢书燕说”之讥;相比之下,刘恭冕的《论语注训》,或兢兢于辑录,或引申其说,间裁断于己,而又论证严谨,令人信服。刘氏以朴实的乾嘉学风为根基,去认同今文家的素王大义,故而产生一种事与理的融通,在晚清群经公羊化学潮中独树一帜,并对后学产生一定影响,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1.
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唐音阁吟稿》中的诗词不论长篇或短篇,都表现为悠悠浩浩的心理时空、超验气度和宽宏目光,其总体风格是大气包举。而大气包举风格之形成,乃由于《吟稿》作者学兼众长,才、识、胆、力俱优:既有刻貌传神之才,而以少总多;又有自辟町畦之胆,而敢于突破牢笼;既有纵横古今之识,以开拓衢路;又有天转化工之力,以熔铸素材,情采彬彬。因此,一部《唐音阁吟稿》,广阔而深邃地写出了半个世纪以来的“活的历史”,光芒灿烂,元气淋漓,《吟稿》作者以卓越的诗才、诗识、诗胆、诗力,洞察中华诗歌的发展方向,入汉魏而变汉魏,入唐宋而变唐宋,吸取传统精华,反映时代风云,发千古之心胸,开一代之风会,乃是扬帆于历史大潮中的新试航。  相似文献   

13.
刘玉璉、傅沛仁编《数学分析讲义》(第三版)下册14.2曲面积分中,有一道例题是运用StoKes公式来解的积分题(见该书第415页)。它的解法与纪乐刚主编《数学分析》、吉米多维奇著,费定晖、周学圣编演《数学分析习题集题解》、吉林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教研室编《数学分析讲义》上的解法大抵雷同。现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史记》乃“无韵之《离骚》”的文本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本角度看,《史记》和《离骚》在基本精神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深层联系,诗性精神是《史记》的内在精神,发愤抒情、上下求索、悲剧自我和寓意寄托,是《史记》、《离骚》共有之特点。《史记》和《离骚》犹如姿容殊异而气脉相通的两座奇峰,“无韵之《离骚》”,洵为关于《史记》文学成就与诗性特质的最恰当、最确切、最中肯、最绝妙的历史定评和不刊之论。  相似文献   

15.
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卷 84《河渠二·黄河下》载 :“自淮而上 ,河流不迅 ,泥水愈淤。于是邳州浅 ,房村决 ,吕、梁二洪平 ,茶城倒流 ,皆坐此也。”按照标点本 ,似乎吕洪、梁洪各有一个 ,但事实并非如此。按 ,吕梁洪位于徐州城东南 5 0里处的吕梁山下 (今坷垃山 ,海拔 14 6米  相似文献   

16.
明洪武年间,大案迭起。其中较早的一宗就是“空印案”。今之论者以《明史·刑法志》的记载为据,认为此案发作于洪武十五年。这是不正确的。首先,《国榷》卷六洪武九年闰九月丙午怀庆知府林方徵上言曰:“……又去年诸行省官吏悉坐空印被罪,而河南参政安然,山东参政朱芾反得升擢,朝廷赏罚有失明信,何示劝惩?”可见,此案实发生于洪武八年。其次,济宁知府方克勤是“空印案”的涉及者。他的儿子方孝孺写的《先府君行状》载,方克勤“(洪武)八年……得罪,谪口浦,终岁  相似文献   

17.
一个青出于蓝的《左传》选本─—读《左传纪事精选》高海夫诚如梁启超所说,《左传》乃“秦汉以降史界不桃之大宗”(《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章),为有志于研究中国古代史者必读之典籍;而且其“文章优美”,记事者“严谨而分明”,“委曲而简洁”;记言者“渊懿美茂,而...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最具忧患意识的历史家,他倾注毕生心血创作的《史记》就是他深重的忧患意识的产物.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普遍存在于中国艺术、美学乃至史学、哲学之中,并形成中华民族代代相续的深层心理结构.晚清的刘鹗曾有一段话十分集中地概括了这一文化现象:“《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所谓“哭泣”者,正是指弥漫于作品间的忧患情绪.刘鹗在这里将《史记》与《离骚》、《庄子》、杜诗等并举,说明他对《史记》中所蕴藏的太史公的忧患意识有深刻的感受.其实,不单是刘鹗,两千多年来许多目光深刻的学者都看到司马迁著《史记》决非单纯记录历史,他在记载历代政权的兴衰变迁和帝王将相的荣辱沉浮的同时,处处流露着自己对社会、现实、人生浩大而深广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正是司马迁真实地记载历史,敢于大胆批判现实的思想基础,是他自强不息、发愤著书的精神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南京女作家李伶伶的新著《荀慧生全传》是继她的《梅兰芳全传》、《程砚秋全传》、《尚小云全传》出版之后,又矢志不移地创作的《京剧四大名旦丛书》的收官之作。文章致力于把国粹名伶的人品和艺品有机地融为一体,鲜明而生动地展现出一代菊坛宗师荀慧生先生的学艺成名、为人处世、舞台生活和表演风格的历史画卷,并深入剖析荀派艺术的魅力所在,扼要而中肯地阐明德艺双馨是艺术家必须恪守的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20.
《左传·僖公六年》载:“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士舆榇。”杜预《注》云:“缚手于后,唯见其面,以璧为贽,手缚,故衔之。”《史记·宗微子世家》载:“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史记·索隐》:“面缚者,缚手于背而面向前也。刘氏云‘面即背也’,义亦稍迂。”此后,多数学者及权威著作多用杜预《注》及《史记·索隐》的说法。如周寿昌《思益堂日札》(岳麓书社1985年版)卷1载:“面缚:僖六年《传》:‘许男面缚。’注:‘缚手于后,唯见其面。’案:面,背面也。”《辞源》第4册(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