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不同职业不仅有不同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要求,也会形成不同的职业美感.思政课教师除了一般教师的身份,还是学生的思想引路人、信仰铸魂者和真善美播种者,体现了“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美感.信如磐石、学而不厌、教之有道和动之以情分别是思政课教师职业美感的底色、源泉、根基和灵魂.思政课教师要以信如磐石之美、学而不厌之美、教之有道之美、动之以情之美,生成并提升职业美感,让教学成为师生共探美的旅程、共享美的盛宴.  相似文献   

2.
话语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媒介和工具,提升教学话语美感是增强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的重要途径。教学话语美感是教师在言说中调动学生情感和意识,使学生对话语方式和内容产生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具有创造性、规律性、愉悦性等特征。思政课教师可以从话语内容、话语表达、话语形态、话语语境四个方面塑造“话语美感”,使教学话语富有力量之美、情感之美、丰富之美、虚实结合之美。  相似文献   

3.
诗歌创作要用发自肺腑的真情去创造美,用真情铸就豪迈之美、悲壮之美、凄切之美、真爱之美,从而在读者心中引起震撼,产生共鸣,产生美感,达成审美的欣赏。  相似文献   

4.
农云海 《文教资料》2006,(36):150-151
本文针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修养的问题,阐述了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具有美感的意义及途径,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渲染铺陈之美、抑扬顿挫之美、诙谐幽默之美、轻松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5.
钟锦的《词学抉微》把词体美感特质作为词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以康德哲学作为基准,融会其他哲学之后,确定了一个关于美感研究的基础,认为“士大夫们在小词中迷恋的并不是言志载道不予许诺的色情魅力,而是言志载道不能给予的作为完全自由愉悦的超越性美感”。他以先验研究作为基础,尝试从关感的基本心灵机能出发对词体美感特质进行剖析,认为词体表现的是超越性的美感,在词中则具体表现为艺术关、自然美和德善之美,其中德善之美是《词学抉微》在词学上最重要的创获。作者不仅区分了“益善之美”和“德善之美”,在叶嘉莹先生“弱德之美”的基础上提出了“德善之美”,并且重新解读了“诗言志”的内涵,认为词上接了先秦儒家的诗教传统。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的《卖油翁》虽短小精练,却字字珠玑,言简义丰。细细咀嚼,这篇小品文具有多重美感:起承转合的圆融之美、语言的精练生动之美、人物的对比映衬之美以及多重意蕴的丰厚之美。  相似文献   

7.
传统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思维的培育、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数学之美的挖掘,割裂了数学教学与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应融入审美因素,引领学生经历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让他们获得美感经验。本文主要探讨几何图形中的数学之美以及数学美感建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美,无处不在。鹰击长空是飞翔之美,栀子花开是芬芳之美,小草破土是力量之美,蚂蚁搬家是团结之美。它们传达出的美感,释放出的真情,怎能不震撼人心呢?  相似文献   

9.
郑素惠 《中学生电脑》2014,(1):29-30,32
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个性化的美育内容,在语文课堂寻找美的源泉,让教育变成美的神话去感染孩子的心灵,让他们体验语文的趣味之美、形象之美、结构之美、生活之美、诵读之美、创造之美,享受语文的美,散发语文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良好情操。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  相似文献   

11.
石春梅 《教师》2008,(6):8-10
德育美首先应该追求德育形式、内容的美感。它包括德育目标与内容之美、德育内容呈现方式之美、德育过程之美三个主要方面。为此,德育工作者必须摒弃强制规训,以审美自由为中心,促进受教育者对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的充分体认;以情感培育为中心,着力培育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促进道德感的生成和强化;以形式美为德育美感的主要素材,增强德育过程各要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德育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2.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语文是一门蕴含着众多美感因素的学科,作为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美在语文课堂上流光溢彩。我结合教学实践,从教会学生感受文字之美、画面之美、语言之美、想象之美四个方面,来阐述"美"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的飞动之美,是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美感之一。语文教学在实施文学教育过程中,飞动之美会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4.
<正>不少教师抱怨现在的数学课堂枯燥无味,没有任何美感可言.数学课堂果真无美感吗?其实,在我们身边到处充满了美,如艺术之美,大自然之美、科学之美,数学之美.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说过:"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作为数学教育的实践者,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体验数学美,充分挖掘教学中的美学元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以"苏教版"九年级(下)"黄金分割"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数学美教学实践.一、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美情境引入师  相似文献   

15.
成天明 《天津教育》2022,(10):52-53
<正>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无论是自然的美、艺术的美还是科学的美,都可以在生活中被发现。正因如此,本文以美育为题,论述教育之美,也就是教育带给我们的美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让学生拥有感受和表达美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同样如此。本文以数学中的美学规律以及数字的美感、数学运用于生活中的美以及应用过程中体现出的美感等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以此来体现教育当中的美学价值,满足学生对美的需求,并启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现美。  相似文献   

16.
随处可见的应用文在高校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实用,而且语言五彩缤纷,具有很强的美感,语言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庄重平实之美,浓缩精粹之美,生动形象之美,格律匀称之美,委婉幽默之美,模糊精确之美。  相似文献   

17.
一、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美感。 1.自然景象之美。教材里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因经作家的审美处理,比自然美更能给学生以美感。如奇险壮美的长江三峡,绚丽多姿的天山景物,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教师通过这些自然景象之美的描绘,让学生感受祖国山川的美丽,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复杂的悲剧美也是丘逢甲诗歌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在丘缝甲的诗歌创作中,他把现实生活的悲剧痛感转化为学作品的悲剧美感;悲壮之美、悲愤之美和悲怆之美使其诗作具有更丰富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的飞动之美,是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美感之一。语文教学在实施文学教育过程中,飞动之美会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飞动,本是中国古典艺术美  相似文献   

20.
《悬诗》~((1))代表了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文学的最高成就,乌姆鲁勒·盖斯则代表了《悬诗》的最高成就。乌姆鲁勒·盖斯的《悬诗》能在众《悬诗》中成为最优秀者,与其中的诗性美感是密不可分的。乌姆鲁勒·盖斯《悬诗》中的诗性美感体现为音乐美、比喻美和意象美,其中音乐美是通过韵律之美、语言结构之美体现的,比喻美是指诗中有大量陌生化的新奇比喻方式,意象美则是通过物我两化的描写展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