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诗是人生、人生即诗的诗歌观的指引下,诗人阿毛把自己的生命激情、经验认知、生活感悟、人生幸福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使诗歌成为传递诗人情感理想的精神寄托。诗集《变奏》无疑成为诗人阿毛个人记忆、文化经验和现实困境的表达体,呈现出社会嬗变过程中个体阵痛的心灵变奏。  相似文献   

2.
晚唐诗人杜牧曾以诗人所独有的艺术敏感力,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指出李贺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及其奇崛冷艳的特征。意象美是李贺诗歌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诗歌意象,乃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有机融合的产物,它渗透着诗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因此,透过意象这一审美层次,我们可以了解李贺心灵深处的情感活动,进而把握其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一个有个性的诗人总有他独特的感觉和想象习惯,从而在意象使用上也会有自己的侧重面”。下面我们试从李贺诗歌意象的选择、组合与创造三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3.
灰娃的诗歌创作在中国当代诗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以诗歌疗救自己的精神疾病,进而呈现出一个独特的诗歌世界。她的诗在确证主体的过程中,在主题、语词、叙述和形式上都有独到之处。解读灰娃的诗可以使人们重新认识诗人、写作等命题。  相似文献   

4.
元末诗坛,经杨维桢等人的推崇,掀起了习李贺诗风的高潮.这是因为:一方面,李贺风格独特的诗歌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李贺的诗风切合了元代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元代文人在李贺的诗歌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元末诗人在学习李贺,使很多诗作呈现出一种清新的气息,但也有因过度追求幽邃奇诡而落入歧途的.  相似文献   

5.
中唐诗人李贺敏感、多病,一生怀才不遇,愤世嫉俗,进而颇感苦闷、伤感,并由此展开对生命的探索和追问。在李贺诗歌中,盛世不复、壮志不遂、时光不再、生命不永等因素共同构成了生命悲剧意识。李贺的诗歌集中体现了诗人对生存状态、人生价值、生命本体、生命归宿等问题的忧患意识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6.
南宋著名文学评论家严羽,将中唐诗人李贺的诗歌冠之以“瑰诡”两字,这真是一语点出李贺诗歌的风采精神。所谓“瑰诡”,就是指李贺诗歌那种语丽辞奇、光夺眼目的艺术风格,和那冷艳凄清、迷离恍惚的艺术境界。李贺的这一奇崛幽峭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色,不仅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也为我国古典诗歌  相似文献   

7.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与诗歌“联姻”之后对诗歌在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创作主体的构成上。网络诗歌的创作主体大多是普通民众,这改变了传统诗歌创作由精英诗人掌控的局面;而网络诗歌创作主体的民间立场也与传统诗歌中的知识分子精英立场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民间立场既突出了网络诗歌的自由精神,也给网络诗歌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中唐诗人李贺多病而敏感,他对生与死的认识和体验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尤为深刻,这就是他诗歌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在儒家修齐治平的主流文化背景之下,李贺的生命意识还包含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这个没落的王孙对唐王朝的兴衰有着道义上的责任,也有重振家道、光耀门楣的责任。李贺的痛苦正是对生与死的敏感体认和人生价值和意义难以实现的深刻痛苦。把握李贺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对于理解他的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锤炼是诗歌创作中的关键问题.李贺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形象性和独创性.李贺的创作受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与求"奇"的创作主流相呼应.他和中唐其他一些诗人一道,自觉地将没有被词汇化的词语带入诗中,对中唐诗歌语言的革新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意识形态话语的压抑下,新中国的穆旦领旦领悟到了生命个体的虚弱与渺小,因此诗人重审自己的生存位置,确认了自我的“小人物”身份,在自动疏离主流话语之后,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自由表达生命个体对于时代与自我的独特感受,从而在诗歌本中建构起一个独立自足的主体空间。  相似文献   

11.
孤独的诗魂     
李贺是中唐诗坛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他以自己富于创造性的劳动为诗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产,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这位天才诗人短暂的一生却充满了不幸。深刻的孤独感伴随着他的一生,并进而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2.
李贺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其诗多秾丽瑰奇的风格和阴郁惨淡的诗境。后人更是将他看作“鬼才”。其实,李贺诗歌在总体内容上有贯穿一致的生命意识,也可看出他对现实生活的热忱。在他的诗中,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迟暮的惋惜及对死亡的通脱。这些对生命的不同态度又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3.
毛主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是我国中唐时期著名的青年诗人。他在自己短促的一生中,呕心沥血地创作了不少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比较好的优秀诗篇。这些诗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特别是大量运用比、兴两法,造成瑰丽谲怪的艺术境界,抒写他对中唐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内心忧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兴两法起源很早。《诗经》中已经大量存在。后世有成就的诗人一直把这两种手法作为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加以继承和发展。李贺诗歌是以运用比、兴手法著称的。  相似文献   

14.
通感在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个性特征鲜明,极富新意和独创性.中唐诗人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大量使用通感艺术手法,奇想联翩,构思精巧,体现出一种奇诡、冷艳和瘦硬的风格.本文探讨和分析了李贺诗歌中通感的基本形式,并从通感的角度分析了其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从而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诗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血与玉是李贺诗歌中频繁出现两个意象。作为两个原型性象征,它们源于上古文化中以祈祷祭祀为特征的古老宗教活动。李贺诗章中的血与玉是诗人在悲剧生命意识下对自己心之死的祭奠。  相似文献   

16.
呕血苦吟的创作态度,务奇惊俗的创新精神,特殊的身世和不幸的个人遭遇,焦灼痛苦的精神煎熬,使李贺的诗歌具有迥别于中国传统诗歌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使李贺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他的创作对唐诗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以诗人名字命名的"长吉体"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中国诗歌创作中讲究中和,强调写实的传统诗教标准、诗学规范以及相关诗歌范式的束缚,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感性、想象和情感等多个维度,并为晚唐唯美诗风的形成及词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李贺是我国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奇特、冷艳,多写咏仙讽鬼题材,被称为"诗鬼",形成自己独特的"长吉体"。成为我国诗坛上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本通过对李贺诗歌的分析研究,从而总结出他的诗歌自成一体的原因及其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李贺诗歌研究》是盐城市广播电视大学李军教授承担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项目的终期成果。李军教授对李贺诗歌潜心研究,先后在《江淮论坛》、《学术论坛》、《中州学刊》、《甘肃社会科学》、《内蒙古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系列论30多篇。其中,《生命的沉思与悲歌论李贺诗歌的生命意识》、《李贺诗歌创作心态探析》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意识形态构成了诗歌创作的主体,自我是诗人创作中的首要表现对象。本文试从爱情伦理、革命战斗精神、悲剧精神三个方面来解析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在其作品《唐璜》中的自我表现,从而使人们能更好、更全面地解读和理解拜伦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当代诗人队伍中 ,牛汉被称为“世纪常青树” ,其 80年代以来的诗歌创作呈现出愈老弥坚的趋势 ,并在众多“归来”诗人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采。对于牛汉而言 ,苦难的历史记忆不仅没有消磨他的生命意志 ,反而再次激活他的个性和诗性 ,他努力完善和创建着自己的诗歌观念、诗歌哲学体系。这体现为其诗歌创作中呈现出的“超越有限 ,追求无限”的空间哲学意蕴。 80年代以来 ,牛汉诗作中的时间性被日渐淡化 ,他有意识地将个人的诗绪转化为立体的空间意象 ,把时间空间化 ,以此来完成精神的游牧 ,在空旷的无界限的场内 ,诗人不断地超越自我 ,奔赴“远方”拓荒 ,追求自由丰美的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