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滚滚而至的教改大潮,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教育理念,面对翻天覆地的教材革命,教师的教学观念在逐渐地更新,教师在悄悄地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在慢慢地凸现。然而,有的老师在不断地观摩学习中,机械地运用,形式化地模仿,导致教学出现过“左”倾向。倾向之一:用“奖”诱惑学生,而非以“文”吸引学生有位教师在一堂公开观摩课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回答对一个问题,老师就在孩子的眉心贴一张塑料娃娃像表示奖励,并称他为“聪明娃”。为当“聪明娃”,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当时,有个孩子得到“聪明娃”以后,她…  相似文献   

2.
“老师,您说得不对!”“老师,课文里有个问题!”课堂上,传来了学生们如此“大胆”的声音。面对这样的情形,在一些学校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面带愠色地用“爱插嘴”、“调皮捣乱”、“不听话”等言辞来斥责这些“出格”的孩子。然而,在湖北省武昌市实验小学,这种敢于质疑书本、挑战权威的孩子,却常常成为教师们喝彩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作文对孩子来说是件苦事。同样,评改作文对教师而言也绝非是件乐事。这不仅仅是因为作文本堆得小山般高,更是因为我们要面对的不全是佳作、美文,而是一篇篇漏洞百出、生满“痘痘”的习作。面对拙作,“好为人师”的我们往往会技痒难熬,大笔霍霍,来个“删、增、改”。一番精批细改后,孩子的文章早已“面目全非”了。殊不知,教师这样的做法,一来无法解放自己,二来硬生生剥夺了“孩子之见”的发言权。其实,“痘”与青春同在,与美丽同在,没有了“痘”,皱纹就该出现了。由此,我想对作文评改谈几点看法。一、手下留情孩子是用“童眼”看世界…  相似文献   

4.
智慧人生     
《课外阅读》2010,(2):59-59
父母必须学会面对孩子的背影,如果硬是把孩子转过来面对你,他就必须用背对着未来。——作家龙应台提出的“背影理论”  相似文献   

5.
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教师把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我面对的孩子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有耳不能听,有口不能说,内心的创伤和痛苦使他们变得更加孤僻和自卑,他们比正常儿童更需要得到爱,更渴望得到爱。[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人物     
《福建教育》2013,(10):7-7
三名“85后”乐当深山“孩子王”在位于福州市罗源县最偏远山村的霍口东宅小学,3名“85后”教师——黄丽梅、林清、黄美容,2009年从师范院校毕业后来到这里。他们把快乐和爱心带给孩子,乐当“孩子王”;面对家庭、婚姻等个人问题,他们咬咬牙,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孩子。  相似文献   

7.
孩子天生爱表现自己,使人了解自己、关注自己,同时也希望自己融合于其所在的集体中。“胡扯”是他们表现自己的重要方式之一。他们用这种人类最基本、最简单的交流方式“胡扯”来表现自己,表达自己,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了解。而教师们却往往反对孩子们的“胡扯”,尤其是孩子们课堂上的“胡扯”更是令教师头疼。面对孩子们天生喜欢难以改掉的“胡扯”,  相似文献   

8.
当下社会中,教师节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设立的初衷,变为家长的“送礼节”。本文通过案例剖析幼儿园家长送礼的主要原因:对教师群体产生信任危机;陷入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通过送礼“买”特殊待遇。面对此现象,本文建议家长们帮助孩子适应教育的起点;教给孩子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和交往技能;积极配合教师,共同教育孩子;给孩子做出正确的榜样。  相似文献   

9.
面对刚刚人学的一年级新生,连续任教四年高年级的教师明显感到不适应,尤其是课堂纪律更是"无从下手".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不妨用孩子的思维传授知识,用孩子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孩子的心灵感知情感,从"晓理于行,寓教于乐"入手,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面对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的现象,多少教师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作为已走进新课程的教师如何走出“中国孩子的作文只会写助人为乐”这一国际笑话的怪圈呢?根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个解放”的理念,即解放儿童的眼、脑、嘴、手、时间和空间,旨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也应培养学生具备“囤、借、练、改、炊”的作文素养,为孩子的作文能力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在“公正”中平衡自我心理。在当今时代,教师尤其要认识什么是公正。社会对待教师应该说基本上是公正的,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其实大可不必。要善于在工作中找到职业的尊严和幸福,树立“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观念。此外,教师还应把自己公正的态度辐射到自己的教育对象上,表现为不管是面对差生,还是优秀生;面对熟人的孩子还是陌生家庭的孩子都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算是好老师。做一名“和谐教师”,要弘扬对话精神。教师应该承认人的个性与多样性。不同的人保持自己的个性和多样性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在对…  相似文献   

12.
刘玲 《今日教育》2009,(7):37-37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不小心做错事时,教师或家长的一贯做法是把孩子“痛斥”一顿。而面对教师或家长的厉词,孩子会因害怕而显得手足无措,他们感受到的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是一种对成人权威的恐惧。幼儿园新《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宽容、关怀、接纳、尊重也意味着教师要善待幼儿因“不小心”造成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问题学生”和“疑难杂症”是越来越多了。这个社会光怪陆离,价值观各异,传统道德面临挑战,有问题的父母很多,问题孩子更是层出不穷。这些都对学校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育这些孩子的过程中,不是仔细地探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是随意任性地处置,这样做不但没有解决孩子的问题,反而可能使问题更严重。更有甚者,一些教师以“蛮力”来教育孩子,结果势成水火,两败俱伤。那么,为什么不能冷静下来,思考一下教育的规律,探究一下教育的“可能性”呢?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产生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灵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因此,面对情境中的困惑,教师应该“对准音调”,立足学生实际,提升自我素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从而才能真正实现“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5.
曾几何时,“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激励教育”成为了我们教育的亮点和主流,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很多媒体对因体罚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弃学、离家出走、自杀或杀人等恶性事件一再披露,不时地在向教师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教育不能有惩戒。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连一句批评的话也不敢说。面对不做功课、不专心听课、没礼貌、扰乱课堂纪律、旷课打架、早恋等的学生,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们很无力,只能装聋作哑、视若无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学生的违纪行为只能一味纵容。  相似文献   

16.
微笑的力量     
小时候,父母到学校开家长会时总会对我的老师说:“请老师严格管教,给孩子个好心别给好脸。”在我幼小的心中,总是对教师充满了敬畏。后来,自己做了教师,师傅和前辈又告诫我:“严师出高徒。”“教师若笑着面对学生,学生就会蹬鼻子上脸。”  相似文献   

17.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孩子童年生活的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每天登上讲台,面对一双双清澈、纯真、探求的眼睛时,教师不能不问问自己:应该给予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8.
幼儿教师是教师中独特的一个群体,这种独特取决于他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学龄前的儿童。孩子离开家进入幼儿园是独立生活的开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幼儿是主体”这种说法我们再熟悉不过了。那么什么是“教师主导”,教师怎么主导。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教师要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必须用爱心欣赏每一位学生,因为爱是教育的基础。作为乡村教师,更知道乡村孩子对爱的渴望。  相似文献   

20.
新学期伊始,孩子脸上有的是久别重逢的喜悦,有的是初来乍到的羞涩。面对他们,教师们亲切地送上柔柔的微笑和暖暖的拥抱。“我们爱孩子,也同样希望他们爱我们。”是啊,幼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师与幼儿间的情感交流来实现的。做孩子喜欢的老师,可以说是每个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你是幼儿喜欢的老师吗?如何成为幼儿喜欢的老师呢?本期“特别策划”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