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学在古代往往被归为四部中之子部,在社会文化等级上低于经学和史学,所以古人往往以经学或史学的方法来治文学,遂使文学沦为经学、史学的附庸。这一思维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古代文学研究仍然有着难以摆脱的影响,学者们在再现或表现  相似文献   

2.
我国首部中国新闻史学史———徐培汀著的《新闻史学史卷》近日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新闻出版总署“十五”国家重点规划图书 ,由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赞助出版。本书也是童兵教授等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分卷本 ,全书约近五十万字。《新闻史学史卷》分滥觞期(713~1815)中国古代新闻史学研究 ;初创期(1815~1919)中国近代新闻史学研究 ;成长期(1919~1949)中国现代新闻史学研究和曲折期(1949~1978年)中国当代新闻史学研究及繁荣期(1979~1999年)…  相似文献   

3.
历史和新闻是两门不同的学问,又是两门相通的学问。历史是过去的记录,新闻是现在的记录。历史是当时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新闻的积淀,新闻是历史的瞬间。研究昨天的历史,可以了解今天新闻发生的由来和走势;研究今天的新闻,可以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延续。所以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也可以倒过来说:以新闻为鉴,可以明因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是王羲之的历史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是杜牧的新闻观。前者强调的是要把今天发生的新闻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去认识过去;后者强调…  相似文献   

4.
杨驰原  卢剑锋 《传媒》2011,(7):32-36
历史虽然唯一且客观存在,史学研究却可以有很多角度和方法,但角度多维、方法多元,目的却都相同——服务于今天。新闻史学研究也是一样。以史为鉴,可以知未来。新闻史学者如何看待党的新闻史?对当前的发展有何启迪?本刊记者特赴北京大学,采访了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女士。  相似文献   

5.
蔡懿 《新闻实践》2010,(5):39-40,41
《经视新闻》是浙江电视台经视频道最具黄金收视率的新闻直播栏目。在新闻内容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栏目在新闻的权威性、思想性上着力打造,由"民生新闻"提升为"公共新闻"。本文拟从经视新闻的实践出发,解剖麻雀,浅议省级电视专业频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若干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史到底应该如何写?这是今天新闻传播学术界,尤其是新闻史学界非常关注的核心问题.在我国的传媒生态环境和新闻传播学术环境正在逐步优化的今天,重写"中国新闻史"的呼声日渐高涨.尽管经过新闻史学者的长期努力,"在新闻传播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中国新闻史已经成为基础扎实、稳定发展的学科"(丁淦林语),但以中国革命史的框架解释新闻发展史的窠臼依旧束缚着新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新书长廊     
《中国图书评论》2012,(5):127-128
通古今之变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瞿林东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中国丰富的历史资源向来是我们建设未来社会的有益借鉴,而对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探究也自然是此中应有之义。该书是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的一部系统的开创之作,填补了中国古代史学在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由著名史学家、北京师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从新闻学视角探讨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世说新语》,从该书的史学性质入手,本着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论述,进而从思想和艺术方面简要分析该书的新闻价值。《世说新语》的史书性质梳理史学家钱穆把史学分为考  相似文献   

9.
新闻史是评述和研究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历史,其发展状况始终受到社会历史环境的制约,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它具备史学研究的动态特征.由于我国古代的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程度有限,且易受科技、交通等多种因素影响,新闻史研究工作的开展一直以来处于被忽视的弱势地位.事实上,古代中国长时间处于君主集权统治之下,新闻传播与政策时局关系密切,因此以特定时期的政治文化为切口,可以一窥舆论新闻从产生到衰微的演变过程.由刘大明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的《宋代新闻传播与政治文化史稿》一书,从宋代政治史的有关材料入手,将时代特征显著的邸报新闻传播、谣言传播、图书出版传播等活动纳入视野,兼具论述宋代的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具体情况,全面展示了宋代新闻活动的繁荣.本书既属于新闻学研究领域的佳作,又不失史学研究的客观严谨,是以史学视角审视新闻与传播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0.
尹韵公同志在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倾3年之力完成的《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一书(以下简称《明传播史》),是大陆出版的第一本新闻断代史专著,也是近年来继方先生的新闻史力作《中国近代报刊史》之后,国内新闻史学研究的又一项重大成果。在此之前,就新闻断代史而言,只有台湾的朱传誉先生写过一本《宋代新闻史》,大陆方面长期没有此类专著问世。《明传播史》的出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为研究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全国新书目》2013,(12):105-106
本书阐述自“荷马时代”迄至现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涵盖古代、中世纪、近代、现当代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和特征,力图从历时性上揭示历史演变过程中西方史学的新陈代谢,从共时性上阐明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与西方史学发展演化之关系,格外关注西方著名历史学家、颇具影响的史学流派、重大的史学思潮与史学变革,尤留意西方史学思想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汲军 《新闻界》2006,(6):75-75,74
“昨天的新闻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历史是明天的新闻。”这句名言说明了新闻与历史的关系,那么,昨天的历史能否成为今天的新闻呢?法国的贝尔纳·瓦尔说:“新闻即刚刚发生和刚发现的事物。”“刚发现的事物”可以是已经发生了而刚被发现,这样的新闻概念就给了重新发现的历史新闻一席之地。所谓历史新闻是指人们对已经有了定评或已经载入历史典籍的史实,又重新发现了它的新的史实资料或发掘它新的价值、意义,并通过新闻媒介进行传播的新闻。历史是新闻的宝库,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再发现新闻,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将历史事实的再发现纳入我们新闻的视…  相似文献   

13.
“新闻根据”与“新闻由头”是新闻报道中经常涉及到的两个概念,有不少人将之相提并论、等同视之,有的新闻辞典也说“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其实,这两个概念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辞海》对“根据”一词的解释是:“依据;出处;来源.”新闻根据,即新闻报道的依据,换言之,即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决定因素。新闻根据是新闻报道的前提与基础,一篇新闻一定要有新闻  相似文献   

14.
尹韵公同志在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倾3年之力完成的《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一书(以下简称《明传播史》),是大陆出版的第一本新闻断代史专著,也是近年来继方先生的新闻史力作《中国近代报刊史》之后,国内新闻史学研究的又一项重大成果。在此之前,就新闻断代史而言,只有台湾的朱传誉先生写过一本《宋代新闻史》,大陆方面长期没有此类专著问世。《明传播史》的出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为研究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历史作出了突出的成绩。读后令人受益匪浅,实难释手。欣喜之余,深感有必要向新闻界同行作一介绍。据我看来,《明传播史》一书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人学,这是高尔基提出的命题。我们也可以说史学是人学,因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古代传记文,自然也以人为主体。 本节着重讨论古代传记文怎样写人,并从中寻求对新闻写作的借鉴意义。 细节——个性——典型——时代,这八个字,四层意思,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通过细节描绘,揭示个性特征,刻画典型形象,体现时代精神。 细节,作品中细腻描写人及与人相关的事物的  相似文献   

16.
李理 《新闻前哨》2005,(1):41-42
《史记》其"实录"原则体现了我国古典史学的重要特点,而新闻传播理论中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也是新闻从业人员所要坚守的第一要旨;《史记》太史公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①,与现代新闻评论的倾向性也具有相似之处。通过比较分析,从《史记》看新闻客观性与  相似文献   

17.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7,(3):122-124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鸿篇巨著,是一部公认的史学典范之作,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但是李焘著述《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因种种条件的限制,书中讹误之处难免。就三处疑误之处略陈薄见,以期能够对研读和运用《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学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东晋史家王隐所撰纪传体《晋书》,是在东晋建国之初奉命撰修的国史,历时二十几年方才告成。然由于该书早佚,其史学价值及史学特色未为后世学者所充分认识。本文试从史书体例、史料来源、史料价值、编纂方法等几方面对王隐《晋书》予以探析,以明确该书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所做的贡献及在史学史上应占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历史、文学之间存在天然的血缘关系.悉心耙梳烟波浩渺的历史文献和卷帙浩繁的文学典籍,活灵活现着曾经的新闻和现在的历史,而借助传播,它们都有了长久的生命.历史的当代演绎新闻业内流传着这样的观点:昨日的历史是其时之新闻,今天的新闻将成为明日之历史.关于新闻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学界共识度极高.1898年,谭嗣同在《湘报·后序下》中说:“新会梁氏,有君史民史之说,报纸即民史也.”①唐才常在《史学略论》中说:“泰西不立史馆,盖报馆即其史馆也……盖今日之报章,即异日之史料.”②李大钊在《报与史》一文中认为:“报的性质,与记录的历史,尤其接近,由或言之,亦可以说‘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③新闻史家方汉奇认为:“报纸与历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历史所记述的,往往就是当时报纸上的新闻.报纸上的新闻,过了一段时期以后,又会衍变为被后人记述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特殊的时代环境和自身的新闻实践是石西民新闻思想形塑的主要因素.他提出新闻工作要坚持新闻真实、党性原则和群众立场,要讲求舆论引导艺术并重视实际效果,以及要注重新闻学术研究和新闻队伍建设等思想,始终贯穿其新闻实践活动.解析这些思想对今天的新闻工作者不乏启迪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