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人曹沫     
[原文]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②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③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日:"子将何欲?"曹沫日:"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相似文献   

2.
鲁人曹沫     
[汉]司马迁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③,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④不变,辞令如故~⑤。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相似文献   

3.
【原文】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  相似文献   

4.
一、题解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原文并无此题目,标题是后人加上。内容是记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并赞扬曹刿的爱国思想,重视人民力量和卓越的军事才能。长勺战役发生于鲁庄公十年,齐桓公二年。当时,齐为大国,鲁为小国。鲁国一向受齐侵侮。鲁桓公十八年,桓公亲访齐国,因其夫人与齐襄公私通之故,而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  相似文献   

5.
《左传·桓公十一年》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初,祭封人仲足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为公娶邓曼,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姞,生厉公.雍氏宗有宠于宋庄公,故诱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焉.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立之①.  相似文献   

6.
鉴于历史上对齐桓公评价太高,文章从齐桓公插手他国事务以谋私,召陵之盟的导火线、所谓尊王攘夷、以及齐桓公悲惨的结局诸方面,对齐桓公作了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7.
关于鲁桓公的出生之年,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历代学者皆付之阙如。当其子鲁庄公出生之时,桓公因他与己"同物"而为他取名为"同",由此可推知桓公生年。因为,春秋时期流行岁星纪年,根据岁星——即木星大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的规律,将周天分成十二个位次。岁星运行到某次,就以该次纪年,十二年一轮回,类似今天的十二生肖纪年法。所谓"同物"就是"同岁",即鲁桓公和庄公出生之年,岁星运行都在同一个位次,也就是说桓公与庄公的年龄相差为"十二"的倍数。根据庄公出生年及史书所载桓公生平事迹可推断,桓公比庄公大二十四岁。庄公出生于桓公六年(前706),则桓公应出生于鲁惠公四十年(前729)。再以推出的年龄与史书记载桓公生平事迹相验证,无不符合。  相似文献   

8.
文姜本事考     
文姜,姓姜,亦称姜氏(文姜是后人的称呼,文是其谥号),春秋时人.父亲齐僖公,兄弟有齐襄公诸儿、齐桓公小白、公子纠、公子彭生,姐姐是卫国君夫人宣姜.丈夫鲁桓公轨,儿子是鲁庄公同和公子季友.  相似文献   

9.
阅读下文及其注释,然后逐一答题。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赁车者,执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执其仆夫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合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悦,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去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恐其有小恶。以其小恶,忘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  相似文献   

10.
《曹刿论战》作为初中教材的传统名篇,教学时许多同行只偏爱曹刿,忽略了文中另一人物庄公形象的引导分析,即使注意到也只是一带而过,简单地将之定性为“昏庸无能、目光短浅”的形象。鲁庄公真的那么“鄙”吗?曹刿乃一介平民,又有点恃才自傲(“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相似文献   

11.
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庄公指挥的著名战役之一,但从后人的评价看,鲁国的胜利不仅没给鲁庄公赢得声誉,反而使其成了“肉食者鄙”的代言人。这实于历史不符。本文通过对长勺之战和鲁庄公“文治武略“的分析,企图还鲁庄公以公道,并希望能作为对鲁庄公评价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2.
宽容     
宁戚欲干齐桓公.困穷无以自达,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商于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宁威饭牛车下,望见桓公而悲,击牛角而疾商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及至.从者以请。桓公赣之衣冠而见,说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故贤者也,  相似文献   

13.
《曹刿论战》是解放三十年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课文,可参考的资料不少。但是我发现这些资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鲁庄公这个人要么把他看成一个“鄙”而“未能远谋”的“食肉者”,要么把他看成十分可笑的糊涂虫。总之,在赫赫有名的“长勺之战”中,鲁庄公除了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之外,几乎一无是处。其实,在这次以弱胜强的战争过程中,曹刿固然是主要的决策人和指挥者,但是鲁庄公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小的。至少在以下三点上应该加以肯定: 一、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治国方略,是好的,是连曹刿也肯定,并誉之为“忠之属也”的。由于这种忠于职守的态度,鲁庄公获  相似文献   

14.
宁越欲干齐桓公②,困穷无以自达,于是为商旅将任车③,以商于齐④,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⑤,爝火甚盛⑥,从者甚众.宁越饭牛车下⑦,望见桓公而悲,击牛角而疾商歌⑧.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日:“异哉!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⑨.桓公及至⑩,从者以请.  相似文献   

15.
我们论人论事要有辨证观点,不应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孔子论管仲就是全面看问题,有辨证观点的。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 [译文]子路道:“齐桓公杀了他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召忽因此自杀,[但是他的另一师傅]管仲却仍然活着。”接着又道:“那这样,管仲该不是有仁德的罢?”孔子道:“齐桓公多次地主持诸侯间的  相似文献   

16.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  相似文献   

17.
节选文段齐桓公置酒,令诸侯大夫曰:“后①者饮一经程②。”管仲后,当饮一经程,饮其一半,而弃其半。桓公曰:“仲父③当饮一经程而弃之,何也?”管仲曰:“臣闻之,酒入口者舌出④,舌出者弃身。与其弃身,不宁弃酒乎!”桓公曰:“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史,是帝王将相的历史。齐桓公贵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一代名相,孔子赞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但为什么司马迁却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之能知人也”呢?没有鲍叔之知人,没有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没有他的胸怀天下大公无私,管仲的才华将无以展现,齐桓公的任人唯贤也无从谈起,成人之美,是建立这个铁三角的纽带。  相似文献   

19.
《左传》当中描写长勺之战时,极力渲染曹刿出众的才华,而我认为,长勺之战鲁国之所以取胜,最关键的原因并非是曹刿的才华,而在于鲁庄公海纳百川”的宽容心态。曹刿在进见之前,曾说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曹刿虽有才,但为人不谦逊,若让君王听到,往往被排斥。楚怀王仅仅听信小人谗言,就将楚国左徒屈原贬为庶人,使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对比而言,鲁庄公所创设的环境,的确是十分宽松的。况且,曹刿本是一芥草民,对鲁庄公循循善诱地教导时,鲁庄公并未觉得他傲慢,反而虚心接受,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鲁庄公对臣民十分宽容、和善。…  相似文献   

20.
郭氏之墟     
刘向  刘向 《现代语文》2004,(3):10-10
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音,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新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