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儿童社会领域课程标准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生兰 《早期教育》2006,(11):18-20
美国全国社会教育研究会发布了全国社会领域课程的标准,它由十条主线构成,每条主线都提出了对儿童的期望和适合儿童的主题。这个标准具有结构性和综合性、具体性和全面性、系列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变化,他们需要适应新环境,转变生活观念,面对新的伙伴关系,这一切决定了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区别于一般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包括个体支持网络和团体支持网络,需要构建“双赢互动”式社会支持网络和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3.
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与个体日常生活紧密接触的近端支持,以及与个体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远端支持构成,并且这些支持能被个体感知、评价和利用。留守儿童不等于问题儿童,社会支持作为一种保护因素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但目前关于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还停留在描述层面,干预研究欠缺。未来研究需要开发出较为系统全面的测量工具;同时需要从干预的灵敏性、适宜性和动态性上深入探讨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个体资源(本)是导致个体社会分化的基础,社会标准选择倾向是导致个体社会分化的依据,社会匹配是导致个体社会分化的关键。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应建立合理的社会匹配机制, 确定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标准选择倾向,制定满足社会个体追求占有资本和社会匹配的社会措施。  相似文献   

5.
每一位社会中存在的个体都具有社会性,其社会性发展对于个体融入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视障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其社会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个体和社会都是不容忽视的。怎样对视障儿童实施社会性教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社  相似文献   

6.
儿童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在影响儿童社会化的诸多因素中,家庭因素最为重要,家庭教育不仅为儿童智商发育搭建平台,也为儿童情商发展构筑基础。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新生群体,由于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其社会化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通力合作,从改善国家制度环境和改善农村教育环境两条主线入手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鲁玲 《文教资料》2012,(6):148-149
社会适应行为是个体健康发展与良好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听觉障碍儿童因听力丧失造成其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落后于健全儿童。本文在对在校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提出了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任何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无所适从。准确的教学目标,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学习活动、学习效果。本文试从品准课标、品透教材、关注学生三方面谈谈如何准确定位《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一、品准新课程标准,细化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9.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个体的发展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强调自我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后对个体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同时也强调个体在社会文化环境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他的这一理论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提供了丰富且又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周文雅 《生活教育》2013,(11):78-79
本文从《平安回家》教学案例出发,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帮助儿童主动参与、感受生活,引导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结合身边的事例,从而增加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实现平安出行。  相似文献   

11.
《辽宁教育研究》2014,(9):F0003-F0003
正自我调节作为人类意识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在个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个体在应对压力情境时如何维持注意、处理冲突、调节冲动,使自身达到或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稳定状态的能力。自我调节被认为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特征,是预示个体成熟、社会适应、健康发展的一种人格变量,是儿童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核心和基础,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目标。儿童阶段是个体身体、智力、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本课程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儿童的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紧紧围绕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来组织。本课程的"内容标准"都是从儿  相似文献   

13.
刘淑贞 《山东教育》2011,(1):104-105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的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校欺负及其社会生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欺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学校暴力形式且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中小学欺负问题的基本特点。然后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阐述欺负者与受欺负者的个体特点,欺负/受欺负与儿童的同伴群体、家庭和学校等社会生态系统的联系,指出今后学校欺负问题的研究应立足于儿童青少年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生态系统,在理论构想与研究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个体与其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相似文献   

15.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儿童亲社会行为受内部因素、外部情境和被帮助者特征三个方面交互作用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内部阻抗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干预策略,旨在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其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社会生活地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我国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按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的有机融合。它强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要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要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  相似文献   

18.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儿童亲社会行为受内部因素、外部情境和被帮助者特征三个方面交互作用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内部阻抗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干预策略,旨在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其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儿童心理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自个体出生之日起,就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儿童随着自身认识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逐渐的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在此过程中亲社会行为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着重分析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从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留守儿童在逆境中的适应情况因其内部心理弹性,外部保护资源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其中社会支持是心理弹性最重要的保护因子之一,来自家庭、同伴、社会的支持有利于留守儿童的适应与心理健康恢复。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构建针对留守儿童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社会支持的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