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教学设计思路“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四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科书内容分为“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四个子目,基本涉及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各方面成就。从大的时间段来说,这节课主要分成两大阶段,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是隋唐时期。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史的课程内容,从时间跨度上来说.是从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2011版课标”中国古代史内容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新教材《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的终结。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时期。这一时期,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是其主要特征。这种分裂局面如何结束?新的大一统局面又如何开创?北朝的历史进程,正是解决了这个大课题。而民族融合,它既是这段历史发展的结果,又成为促进统一推动历史前进的原因。本节教材叙述了自386年扭拔挂建立北魏,到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的历史。教材包含四个内容,其中,孝文…  相似文献   

4.
中学历史教材里有一部分是叙述历史上的文化现象的。在本学期的最近一个阶段,中国历史课本里将讲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一章。现在就请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为例,谈谈关于历史教材文化部分教学上的一些问题,希望读者指教!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 这里分几点来说。第一,历史教材里文化部分的范围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历史教材里所讲的文化,一般是狭义的,只指精神文化而言。物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2003年高考历史考查范围,与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略有出入。现将《考试说明》与《教学大纲》进行对照,提示考生复习时注意。中国古代史部分1.《考试说明》规定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与教材相吻合。《教学大纲》规定考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高考不考。2.《考试说明》规定考查“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其中“蒙古的兴起”列出了3个子目。《教学大纲》没有强调“蒙古的兴起”。3.教学大纲规定考查“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与明末农民战争”,《…  相似文献   

6.
●学习提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高考在本章的命题较为集中 ,涉及的知识点有 :淝水之战 (出过材料题、选择题 )、士族制度、江南的开发、孝文帝改革、南北朝一些朝代的地理位置等。出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考虑 ,加之高考提前 ,新出台的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对本部分内容作了大面积的删减 ,四个知识点 ,有两个知识点被首次列为阅读内容 ,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本单元内容复习只需关注 :“社会经济”和“文化”两大内容即可。●知识图解1 .魏晋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魏晋南北朝“文以气为主”向唐代“文以意为主”的转化过程。认为“以意为主”在魏晋南北朝就已开始孕育、生长。而“以气为主”向“以意为主”的转化 ,实质上是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的元范畴——道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形态。同时 ,论述了唐代“以意为主”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力图见出艺术范畴及其体系的本性之一斑  相似文献   

8.
<正>大单元教学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为例,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实施大单元主题教学,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知识结构的建构的阶梯性,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教学评价机制的多元性,以高效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设计思路陆汉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是中学历史第一册的一章内客。我对这一章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媒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介绍了当时数学、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杰出人物和突出成就。时隔一千多年...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了魏晋南北朝“文以气为主”向唐代“文以意为主”的转化过程。认为“以意为主”在魏晋南北朝就开始孕育、生长。而“以气为主”向“以意为主”的转化,实质上是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的元范畴--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形态。同时,论述了唐代“以意为主”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力图见出艺术范畴及其体系的本性之一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元谋人开始,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共6个单元进行。先秦时期(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奴隶王朝和春秋战国时  相似文献   

12.
教学思路分析[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单元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具体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一课,课标要求则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文献中经常见到有关“三吴”的记载,在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中国古代史》第三章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中,第一次提到了“三吴”:“……各地发展还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三吴地区”指现在的什么地方,教材没有注释,教参也没有说明。“三吴”究竟在何处呢?“三吴”所指的地区,在古代就有不同的说法。《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解释是,三吴:古地区名。三国吴韦昭有《三吴郡国志》,其书久佚,所指“三吴”不  相似文献   

14.
~~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魏晋南北朝]图文资料的释读与应用@戈万章$江苏东海高级中学  相似文献   

15.
<正>《中外历史纲要》已经在全国各地开始实行,这套教科书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注重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实现立德树人。本文就以统编教科书“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这一课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教材设计和教学,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在“动荡和变迁”教学中落实“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一种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  相似文献   

16.
读2004年《中学历史教学》第7期和第9期陈慈细老师和张明江老师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的示意图,很有感触。这一段历史比较复杂,虽是选修,但如果不弄清楚,学生对中国古代朝代更替  相似文献   

17.
立意统摄下的选材与设问,是“双新”背景下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和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为例,对立意统摄下的选材与设问作了初步探索与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解读课标和教材、关注初高中衔接、化用学术界成果等方式,确定教学立意;基于教学立意进行选材和设问,让学生在围绕核心问题思考和突破的过程中生成对于历史内涵的认识,进而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正>古凉州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汇、传播与辐射之地。凉州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以凉州为中心的五凉政权、五凉文化在这里沉淀。对凉州及“五凉”史料的解读能使学生深入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以乡土史料的可观可感可知可触历史提升其对史料的认知能力,进而达到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正>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频繁更迭、战乱频发的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革,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工作的开展能够揭示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和文化特征,加深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理解。由韦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魏晋南北朝考古》一书,是一部系统的魏晋南北朝考古论著,  相似文献   

20.
《襄樊学院学报》2010,(10):F0002-F0002
2010年9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与襄樊市人民政府、襄樊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三国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襄樊学院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