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在艺术形式与风格上是与《呐喊》、《彷徨》别样的,是鲁迅在艺术形式上不固步自封,勇于探索,在思想内容上对历史文化传统更深入思考批判的艺术结晶.鲁迅在《故事新编》自谓的"油滑"是一种对历史、社会、文化的特殊认知方式,是同鲁迅先生内在心灵的深度、复杂性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形式的内容"的.它充满了讽刺和批判的热情,充满了对占正统地位的权力和文化的解构意识,这是鲁迅"反抗绝望"、与黑暗"捣乱"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中鲁迅的《社戏》,细读之,我们不难发现,平桥村是鲁迅在上个世纪中国最黑暗的时期所神往的一个世外桃源。而鲁迅毕竟不同于陶渊明,他并不是遁世的隐士,而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斗士,他不是叫人们躲进桃花源来逃避现实,而是用充满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平桥村来和当时黑暗的现实进行强烈的对比,达到批判现实的目的,这个从鲁迅把《社戏》和《狂人日记》、《故乡》、《阿Q正传》等直斥现实的篇章同收于《呐喊》就可以看出来。  相似文献   

3.
<正>一、借助资料创设阅读与表达的情境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继续走进鲁迅单元,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好的故事》。(板书课题:好的故事)很多同学预习《好的故事》时,都有这样的感受:鲁迅先生文章的语言表达和今天不完全一样,课文不好读。——李×轩鲁迅生活在100年前的中国,他文章中的内容,离我们今天的生活比较远,内容不易理解。  相似文献   

4.
鲁迅作品集子的名称,有其丰富的内涵,它折射出作者的生活、心境及时代的风貌。这里就一些常见的杂文集名浅释一下。《热风》:这是鲁迅写于1918年到1924年的杂文集。当时中国处在最黑暗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散文诗的基本特征,以文本解读的方式,对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思想意蕴作了简略而客观的梳理与分析。文章认为:鲁迅作为一名反抗黑暗的战士,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冷静、坚韧的战斗精神;在斗争中不时流露出的苦闷、孤寂的情绪;对当时社会的畸形、黑暗进行的揭露与愤懑;以及对美好理想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等心路轨迹,构成了《野草》的基本意蕴。  相似文献   

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随笔凤城市凤凰城铁路小学纪铁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作者追忆了鲁迅先生在世时的四件日常小事。课文中叙述的几件事均发生在作者的童年,由于小周晔的天真幼稚,因而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及伯父所想还不甚了解。有些...  相似文献   

7.
《狂人日记》和《长明灯》是鲁迅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两篇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小说。从《狂人日记》到《长明灯》的创作过程,从"救救孩子"的呼吁到"灭神灯,要放火"的战斗宣言,这一变化标志着鲁迅在现实的重重矛盾困惑中,为自己接下来的改革社会的实践确定了一种出路,并将以更为坚定执着的姿态直面现实的黑暗。这体现了鲁迅革命思想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承前启后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好的故事》选自统编教材六年级上第八单元第25课。本单元以"走进鲁迅"为专题,意在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伟大的文学成就以及高尚人格。本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体现鲁迅的怅惘和失望以及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通过对本篇文章的考量与分析,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有效的设计,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作者以《夜》为题,象征了中国当时正处于白色恐怖的黑夜之中;夜是黎明前的黑暗,还表明对黎明的呼唤、对黎明的向往。这一象征意义既通过小说的环境、情节来体现,也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夜》与鲁迅的《药》,都写了革命者的母亲的形象。同是革命者的母亲,但形象意义不同。《药》中的夏四奶  相似文献   

10.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一个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祝福》写于1924年2月,发表于同年3月25日《东方杂志》上。它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鲁迅十分关心妇女问题,在《彷徨》中,《祝福》,《伤逝》、《离婚》等一系列作品,都是从妇女解放这个角度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的。鲁迅这样做是同当时的社会思想斗争密切相关的。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建立了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联合阵线,革命力量深入到农村,革命思想冲击着腐朽的反动势力。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第一次国内革命高潮就要到来。而北方却依然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五四”退潮后,北京  相似文献   

11.
张伟 《甘肃教育》2023,(3):118-12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颁布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好的故事》是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单元主题是“走近鲁迅”,这个单元分别由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周晔回忆伯父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歌《有的人》组成。为更好地教学《好的故事》,本研究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带领学生走近鲁迅、搭建学习支架、写小练笔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高保华 《中学文科》2009,(4):136-136
鲁迅的《雪》写于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鲁迅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朔方的雪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冷酷黑暗的社会的强烈不满,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与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情怀。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曾给鲁迅带来希望,但革命后,袁世凯的称帝、张勋的复辟、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又使鲁迅消沉了,使它感到“悲哀”和“寂寞”,“便寓在这屋里抄古碑”(《呐喊·自序》).后来,“五四”运动的革命浪潮掀起来了.当时,.《新青年》的编者之一钱玄同为寻友军来劝说、鼓动鲁迅重新提起笔来.钱玄同,便是《呐喊·自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一生创作了七百多篇杂文,后来编为许多集子出版。这些作品集的名称,有其丰富的内涵,耐人寻味。它折射出作者的生活、心境及时代的风貌。这里就一些常见的杂文集名浅释一下。《热风》:写于1918年到1924年。当时中国处在最黑暗的时代,许多志士仁人在探索社会病根所在,文化界有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鲁迅在"题记"中说:"我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  相似文献   

15.
《太原大学学报》2019,(4):38-44
在历来对《好的故事》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大都认为《好的故事》中的梦境代表着鲁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梦境的破碎代表着这种向往的失落。但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不符合鲁迅的精神气质,如果我们关注鲁迅的言说方式,很容易发现《好的故事》其实是一篇关于鲁迅的自我重建的文字。梦境是一种生存幻想,梦境的破碎是鲁迅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拒绝与否定。  相似文献   

16.
鲁迅散文诗《秋夜》中的“恶鸟”,一般都认为是象征依附于黑暗世界的恶势力,为鲁迅所“憎恶”。这种解释是值得讨论的。“鸟”是“恶”的,而且又是夜中之物,自然不会是什么好东西,理应憎恶之.“传统”如此,所以人们谈起《秋夜》来,便对这“恶鸟”大张挞伐。殊不知《秋夜》的作者是反对“传统”,喜欢“异端”的。鲁迅是旧世界的叛逆者.一九○七年他写《摩罗诗力说》,鼓吹“恶魔诗人”.一九二四年他在《音乐?》一文中,希望能有“一叫而人们大抵震悚”的“恶声”出现。一九二八年他作《太平歌诀》,从南京童谣分析当时社会的黑暗,批评“革命文学家”的“超时代”与“不敢正视现实”,说:“近来的革命文学家往往特别畏惧黑暗,掩藏黑暗,……变成婆婆妈妈,欢迎喜鹊,憎厌枭鸣,只捡一点吉祥之兆来陶醉自己,于是就算超出了时代。”鲁迅不愿“变成婆婆妈妈”,所以他是欢迎枭鸣,憎厌喜鹊的.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他在《且介亭杂  相似文献   

17.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0年10月的小说。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可它和鲁迅的其它许多篇章一样,在我国文学史上依然闪耀着眩目的光彩,占有着不可否认的地位。《社戏》是迷人的,如果说鲁迅的大多数小说象凝重沉郁的水墨画,那么《社戏》就象一幅清丽明快的水彩画。鲁迅的小说大都表现了对于旧中国黑暗现实的悲哀和愤慨,而这篇小说却抒写了对当时生活中一些难能可贵的美好事物的深情赞美。多少年来,这篇别具一格的小说,这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扣击着广大读者的心灵,给人以无限的温馨和纯朴美好的享受。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剧变.这场伟大革命曾给鲁迅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和震撼.在鲁迅的小说中,有一类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小说,如《药》、《阿Q正传》和《祝福》等,相当引人注目.这类小说对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进行了冷静而深刻的反思,同时也蕴含着包括鲁迅在内的辛亥革命追随者和领导者对民主政治理想破灭的苦闷. 鲁迅曾经是辛亥革命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早在留日期间鲁迅便成为光复会的正式会员.辛亥革命爆发后,鲁迅曾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为辛亥革命呐喊助威.鲁迅后来回忆时也说:"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确是光明得多,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但是,随着辛亥革命的迅速失败,鲁迅的希望破灭了,使鲁迅"感到迷惘,感到寂寞,感到无以救国的悲哀".  相似文献   

19.
在鲁迅的小说《孤独者》中,上层统治的代表、看客、"我"、魏连殳表现出不同的活法,命运各有差异。这些极具内涵的意象耐人寻味,他们反映了一个重大的人生问题:人为什么而活。为"吃人"而活的人生阴冷、黑暗又丑恶,为看热闹而活的人生浑浑噩噩、麻木不仁,为理想信仰而活的人生茕茕孑立、无路可走。当时鲁迅在黑暗中还看不清通往理想的路,但是他用"我"不停地抗争着走下去的姿态启蒙读者:向前走,挑战虚无与绝望,走出人生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戏》是鲁迅先生前期颇具童心的小说佳作.也是中学语文课的传统教材.过去已有不少同志对它进行过分析和评论.这里我仅就目前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中节选的《社戏》一文浅谈几点看法.一、《社戏》的主题思想《社戏》原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写“我”在北京两次看中国戏的情况.在当时中国的戏园里,“我”得出了“不适于生存”的结论.后部分是写在农村看社戏的情况,那是妙趣横生,其味无穷的.有的评论文章认为,小说的前部分应该是重点,因它体现了作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黑暗中国的揭露与抨击.而现在中学语文课文里所节选的却是原文的第二部分.这就涉及如何归纳主题思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