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安徽共有1192名进士,进士群体的区域分布在省内府际和府内县际两个层次都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状态。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太平府是清代安徽科举发达的地区,其中尤以安庆、徽州两府为著。各府进士中心县的形成与存在,加剧了进士县际分布的不均衡,较之省内府际分布状态,府内县际分布的不均衡更为普遍和严重。清代后期与前中期相较,非均衡状态存有弱化趋向。  相似文献   

2.
清代安徽共有1 192名进士,进士群体区域分布在省内府际和府内县际两个层次,并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状态,清代后期与前中期相较,非均衡状态存有弱化趋向.安徽进士的分布状况,折射出清代全国范围内进士群体区域分布的非均衡状态具有普遍性、层次性、递进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晚清山西潞安府的集市、集期类型多样,主要以开市频率较高的间日集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潞安府集市有着繁荣的商品经济。就潞安府内部而言,间日集比例最高的县,其商品经济却是最不发达的。晚清潞安府集市分布格局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从长治盆地中部至山区地带,集市发展程度呈逐渐递减趋势。民国时期潞安府集市发展整体趋势是下降的,只有位于盆地中部的潞城县和盆地边缘的屯留县两地集市有所发展。这种变化重构了全府集市分布的格局,形成了长治盆地边缘集市异军突起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行政区域划分为准,从府(州)、县(厅、州)两个层面对清代河南进士地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清代河南进士分布区域广泛,但各府(州)和县(厅、州)之间进士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省域内进士集中分布于黄河沿岸的开封府、怀庆府、河南府,豫东平原的归德府和淮河沿岸的光州地区,府(州)域内进士数呈现从府(州)治所在地向周边各县(厅、州)递减的地理分布特征。这种分布特征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受到清代河南区域经济、人文地理环境、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永平府作为清代连接山海关和京师的交通要冲,被誉为“京东第一府”。晚清至民国永平府内主要粮食作物如麦类、稻米类、豆类以及黍粟类、玉米和高梁等作物都呈现出不同的分布区域与特点。而其经济作物的分布如棉花、桑、芝麻以及花生、蓝靛的种植等都分布不一。永平府地域范围并不广袤,但其农作物的地理分布仍受到一定的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集宁师专学报》2016,(3):34-38
在清统治的300余年,对察哈尔右翼实行的土地政策分前中期封禁政策和末期放垦政策,皆是清政府巩固其封建统治的重要举措。前中期封禁蒙地法令未能严格执行,有名而无实,加上末期全面放垦蒙地的实施,内地农民出边到察哈尔右翼耕种定居的范围不断扩大,因而对该区域土地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代山东进士的区域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明代山东进士的区域分布研究可以发现,无论就府一级还是就州县一级而言,均呈现出绝对数量上的区域分布不均衡;以人口规模为参考的比较研究揭示出,六府的进士比例数与户口之比例数呈现出某种不匹配且差异十分显著,此一现象同样存在于州县一级的层面上。就纵向的时序分布来看,在不同年间,六府的进士数排序基本不变;不同州县的进士增减与否及幅度是不完全一致的,演变趋势表现出此起彼伏的交错状态。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地理因素以及人口等单独某一因素通常不足以解释区域间进士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某一地区的进士数量与其文风之高下、人口之多寡、经济之丰裕等均有关联,不同因素在不同地区以及在不同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解释力,唯有将不同因素综合考量并做具体分析,方可得出较为客观、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山东出现了庞大的诗人群体,成就卓著。但文学史长期以来对其评价偏低。事实上,明代李攀龙、谢榛首振诗风,完成了对台阁体的革命:"清初山东诗长最盛",以王士为代表的山东作家群领骚百年,为当时全国诗坛中心。应当高度评价明清诗歌,肯定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9.
就府级层面看,清代广东词人绝大多数出自广州府。在广州府内,词人主要出自番禺、南海,另外顺德、香山等地亦有一定数量词人。广东词人分布格局之形成,是由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所决定。这种高度集中的分布状况,是词学边缘区词人分布格局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10.
作为金代山东东路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益都府官员的活动对于当地的发展至关重要。从金代益都府官员的任职情况来看,以世宗、章宗和宣宗三朝所选任的官员人数为多。金代益都府官员的籍贯所属区域,主要分布于齐鲁地区和燕云地区,尤以山东东路居多。金代益都府官员的入仕途径大致可分为六种:恩荫、科举进士、军功、世袭、出职、归降。对金代益都府职官的选任及其活动进行整体考察,可以窥探金代益都府地区的政治治理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整理的《山东义和团案卷》(以下简称《案卷》),已由齐鲁书社出版.这份《案卷》,是山东巡抚衙门辑录新建陆军先锋队各防营和各府州县禀报的汇集.全部文件起自光绪二十五年八月(1899年9月),止于光绪二十七年二月(1901年3月)现存《朱红灯卷》、《先锋后路左营卷》、《各防营卷》、《济南府卷》、《东昌府卷》、《泰安府卷》、《武定府卷》、《临清济宁沂州卷》、《兖州府卷》、《曹州府卷》,共十卷,六十八万字.从《先锋后路左营卷》残存第一册而推知,所缺登莱青三府一州案卷,显系散失.这份《卷案》纯属山东抚院的官方档案,诬蔑义和团的词句和叙事,  相似文献   

12.
明清惠州府进士98人,其中,明代44人,清代54人。惠州府进士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明代呈现着高度集中的两极分布格局,归善、博罗并驾齐驱;清代两极格局瓦解,归善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在科举实力总体平稳的格局下出现局部此消彼长的态势。虽然明代惠州府进士数量要少于清代,但其仕进情况却优于清代。明清惠州府进士的科举、文化成绩表明,惠州不仅是岭南重要的科举中心、人才中心,而且是岭南重要的文化中心,这为近现代惠州乃至岭南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明代福建进士的地域分布研究可以发现,福建各府(州)间的进士分布极不平衡,沿海地区多于内陆山区,地区差异显著,出现了明显的地域性集聚现象。并且各府(州)内部县一级进士的分布也存在这种地区差异。这种差异是当时福建社会经济、文化传统与教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江南“重赋”是明清财政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其直接关系到明清两代农民负担的轻重与否。本文试图通过清代南昌府重赋问题的减免来考察清代前中期农民的负担,并且对这种减税政策所造成的农民负担“减而不轻”作出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有“西南巨儒”之誉的晚清著名诗人郑珍在经学,小学(文字学)、史学,诗歌和散文方面都有精深造诣,著述宏富,影响深远。他不仅是位学者、诗人和书画家,也是位桃李遍黔中的教育家。曾在黔北、黔南、黔东南的一些府、州、县任过学官或讲席,培育出大批人才,对我省文化教育事业颇有贡献。本文拟就其生平教育活动及教育思想作一点粗浅探索,以就教于读者和方家。  相似文献   

16.
兰葙 《老年教育》2022,(3):34-35
<正>燕肃(961—1040),字穆之,又字仲穆,一署上谷,祖籍青州益都,后因避祸乱迁居曹州(今山东曹县),北宋著名科学家、画家、诗人。少孤贫,巧思过人,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进士,曾在凤翔府、考城县、河南府、越州、明州、梓州、亳州、青州、颍州、邓州等地做过地方官,后擢龙图阁直学士,官至礼部侍郎,人称“燕龙图”。他工诗善画,以诗入画,意境高超,为文人画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17.
清代北京城的商业活动中,山东商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自顺治年间始,招远、莱阳、海丰(今无棣)、黄县、章丘、曹州府等地的商人先后开始了在京城的商业经营。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主要是绸布业、饭庄酒馆业、粮食业等,此外还有油盐、石磨业。山东商人在京建立了山东会馆、齐鲁会馆、山左会馆等十四个会馆。清中叶后,山东在京经商人数逐渐增多,规模也逐渐扩大,使得山东商人有资本和实力与山西商人共同把持北京的工商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虹 《教育评论》2007,(6):116-119
清代,河北为科举大省,科举名额位居各省之前。河北除地理位置重要外,本身具有很多特点:身处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汇点上,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幅员辽阔,各地开发早晚不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表现突出。所以,河北清代进士时空分布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一、清代河北进士的时空分布河北作为畿辅重地,其科考备受关注。清朝共取进士26391名,河北为2666名,占10.2%,在全国位居第四名,仅次于江苏、浙江和山东。河北地域广阔,进士分布极不均衡,清代顺天府录取的进士占河北38.9%。广袤的承德府与宣化府辖区所占比例却很小,地域间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19.
着眼于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城市分布、产业分布对高校布局的影响,并依据高校布局的自身规律,对山东高校布局现状,“十五”和未来20年内山东高校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及原则、调整的思路、对策及方案,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提出了在山东“弓箭形”产业带建立三个大学城的设想、方案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方志和舆图是展现区划变动、修志水平、政治空间观念的重要文献资料。清代是中国古代志书发展的巅峰时期,但凤阳府的修志工作却存在着志书存量少、增量起伏较大、舆图绘制水平前后差异明显等特点,这与凤阳府的政区变迁、自然灾害、官员调配、战乱等因素密切相关。志书本身的编修体例也经历了由“纲目体—平、纲目体并行—以纲目体为主”的变化,所配置的舆图类别既符合清代志书舆图演变的一般规律,又在分布和舆图择用上融入了地方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凤阳府在修志层面的特征与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