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派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文学的一个登峰造极的发展,由于其自身的魅力及社会历史环境等因素,20世纪80年代在大陆掀起了汹涌的新派武侠出版和阅读浪潮,社会各界对此毁誉不一.时至今日,新武侠的出版和阅读日益萎缩,单调的出版形式和混乱的出版现实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从出版文化的角度分析,源远流长的武侠创作及出版已形成本土特色很强的出版品牌,去粗取精,开发新的出版形式,发掘精品,树立品牌,这也许是当代新派武侠小说创作与出版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2.
传统武侠小说中普遍描写的是男权的江湖,男性掌握统治权似乎天经地义,而女性则长期充当男性的背景和附属,处于被忽视甚至被蔑视的地步,这一现象使武侠小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以大陆新武侠为背景的"女子武侠"对这一"男尊女卑"的旧现象做了多处的创新和改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50年代以来,香港出现了不同于民国以前旧武侠小说的“新派武侠小说”。所谓“新”,一是语言上使用现代白话;二是手法上不囿于传统章回体例,引进了新小说的表现技巧;三是内容上避免单一写侠义,将武侠、历史、言情融于一身;四是风格上既不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50年代,一篇应景而为的无心之作,创造出半个世纪"新派武侠小说"的风靡,华语世界从此有了"成人的童话"。新武侠小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梁之后30年,出现了金庸、古龙、温瑞安等一大批武侠小说大家,他们一并创下这个年龄跨界最宽、读者数量最广的特有的华语小说类型的阅读神话。扛领大旗的梁羽生和金庸,他们对"武"与"侠"的各异解读,一方面为羸弱文人筑出千古豪情侠客的春梦,也引发世界华人跨越半个世纪的武侠情结,和对"武"与"侠"的文化追寻。逝者已去,侠气犹存,在武侠小说之后,什么会成为"侠"的下一个精神载体?  相似文献   

5.
从80年代初开始风行的“武侠热”到现在还是历久不衰。人们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还是那么迷恋武侠小说。诚如《中国武侠小说鉴赏辞典》前言所说:“上至学者的案头,名人的办公桌;下至莘莘学子的床头,凡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主要是当代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大家的作品,无疑已风靡社会的各阶层。武侠读者的阅  相似文献   

6.
业界动向     
《出版参考》2008,(9):33
全球华文武侠小说大赛开始征选香港中华书局与红袖添香文学网站举办"2006新武侠小说大赛"后,决定再于今年推出"全球华文武侠小说大赛",以发掘和培养更多新武侠小说作者和作品,并使武侠串连全球华人的目光,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记者韩阳)日前,由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与台湾明日工作室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天天出版社承办、新浪网独家网络媒体支持的第七届"温世仁武侠小说大奖赛"正式启动,这已经是该赛事通过新浪网这一平台第二次在大陆拉开帷幕。据主办方介绍,基于第六届大奖赛首次移师大陆举办后在两岸武侠文学爱好者中引起的热烈反响——收到的合格稿件近千件,创历届收稿件数之最,今后该赛事将继续在大陆举行。  相似文献   

8.
继淡江大学、实践大学等大学院校纷纷开设武侠小说课,以及前年由淡大举办金庸武侠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将武侠小说拉向艺术殿堂之举后,一群对武侠小说有兴趣的大学教授和武侠爱好者于最近成立“中华武侠文学学会”,更成为武侠小说跨越学术的新里  相似文献   

9.
新书架     
本书的副题是“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可谓是引领中国武侠文学登堂入室之作。陈平原当年以北大中文系教授的身份作武侠小说研究,很是引起了一番轰动。在他看来:武侠  相似文献   

10.
金庸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新武侠小说的“盟主”,而同时期的迪克成为北美“新浪潮”科幻的文学大师。原有的科幻只重科技科普轻情节情感,而“新浪潮”科幻更具力度、更富有文学性和社会道德感,更寓教于乐,引人入胜。新武侠和新科幻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 (记者 韩阳)由<今古传奇·武侠版>杂志社精心策划,长江文艺出版社鼎力推出的一套旨在反映大陆新武侠创作最高水准的"中国新武侠典藏书系"目前业已面世.首批四本--<小椴作品>、<步非烟作品>、<小非作品>、<杨叛作品>佳作荟萃,各具特色.据出版方透露,该书系计划先出十本,在此四人后,更将陆续推出在新武侠创作中卓有建树的其他作者.  相似文献   

12.
《出版参考》2004,(2):15-17
武侠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坛的勃兴,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从20世纪50、60年代在港澳台发迹,到80年代在内地蔚然成风,影响了一代人的阅读习惯。以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作家赢得了大量的追随者,尤其是金庸,他的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重印,被搬上荧屏,而且他俨然已经跳出武侠世界,变成了一个文化偶像,颇有一言九鼎之慨。这其中的道理究竟何在?在武侠文学烹油着锦之盛的背后,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武侠小说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很有后手不继之忧。这些大家之后,我们再也看不到武侠小说创作的胜景,没有一部提得起来的武侠作品。这其中又有着何种机缘?21世纪、我们还需要武侠文学吗?就此问题,我们请北京大学的几名武侠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进行了一次对话。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严肃小说出版还会出现新的繁荣吗?回答是肯定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经》)“反者道之动。”(《老子》)。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眼下,严肃小说出版的转机已出现清晰可见的端倪: 其一,外在冲击波正渐渐减弱。现在港台加上大陆的各种新武侠小说充斥市场。人们看出武侠小说虽多,如金庸那样的上乘之作,毕竟凤毛轔  相似文献   

14.
安余 《出版参考》2006,(9S):33-34
温世仁生前极其喜爱武侠小说,50岁成立明日工作室,仍是为了武侠小说。温世仁生前拟好大纲的小说《秦时明月》,由工作室动员写手合力完成,去年底出版发行。而明日工作室举办的武侠小说百万大赏今年将诞生第一位盟主,第二届征文也已展开,温世仁生前、身后和武侠的情谊从未间断。  相似文献   

15.
台港澳之窗     
在50~60年代,台湾的武侠书曾盛极一时,但没有多久,武侠小说热潮渐退,80年代跌至最低点。 为什么武侠小说冷落了呢?人们认为,不外乎是由于歌厅、游戏机等各种娱乐行业的兴起,武侠小说已不再具有绝对的娱乐功能优势;除了一些有名的老作者以外,过去没有重视培养写作人才,致使现在后继无人。后来有的作者力图改写成新派小说,而在思想内涵上却失去讲究忠孝节义的风范,文字上又损害了武侠小说令人陶醉的语言之美。个别作者甚至在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社会运动特别是建构社会运动理论,以有关重庆"钉子户"的大众媒介报道与评论为分析对象,描述并阐释了大众媒介在中国"新民权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作用。本文认为:转型中国的"新民权运动"具有"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的双重诉求,兼具旧、新社会运动的特征,既要实现在国家制度层面从等级统治的传统政治中解放出来的目标,又包含从个体出发在现有制度框架内获得个人自主性的生活政治内涵。媒介的社会动员也因此包含了"认同政治"中的多样化内容,在动员的关键环节"集体认同感"、"集体行动框架"的建构中都体现了转型中国的特殊性,即由个体层面的私人性诉求转向国家制度变革层面的呼吁,并以此达成中国"新民权运动"的多重目标。  相似文献   

17.
剑底风情待评说——大陆武侠小说出版及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外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现象:诸多文学体裁和形式,大抵都经历了一个由俗及雅的发展进程,从口头讲章而进入到庙堂典籍。也许,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中国武侠小说,由于写作大家的连续出现而终于到了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有人这样评价新派武侠小说的影响:“在宋代,有水井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词的吟唱;在当代,有中国人的地方就能闻  相似文献   

18.
作为报人的查良镛一定比作为武侠小说作家的金庸名气小,知道查良镛与金庸是一个人的就更少了,但是细心的人还是可以发现“金庸”二字原来就是“镛”字一分为二.他的武侠小说风靡大陆、港台及海外华人地区,说他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华语作家之一,是一点也不夸张的.然而他自己在一次演讲中却说,他写小说仅仅是“附属于新闻工作的副业”,他解释说,写第一部小说时,在《新晚报》当编辑的他,是为了副刊的需要而写,后来的小说则是为了《明报》的需要而写.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12):55-60
本文结合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和媒介生态理论,以人人网、微博、微信等媒介为例,以点带面,从种间竞争和社会选择的角度探求社会化媒介进化的规律。研究发现:社会化媒介的演进源于外来基因和本土基因的融合。围绕着用户、内容、商业等资源的媒介种群间的竞争是社会化媒介进化的内因,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外部生境对社会化媒介进化起着"社会选择"作用:政治因素制约了社会化媒介发展的形式和方向,经济因素促进了社会化媒介优势资源的积累;文化形塑了中国社会化的媒体的"围观参与式"和"圈子"交往特征;补救性技术促进未来社会化媒介向人性化、跨越时空、全感官互动、部落化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20.
武侠文化与武侠小说,分别在清朝末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及50至80年代的香港形成过三个高峰。但无论哪个时期,都是对当下社会政治形态和大众心理的反射清末:"侠""官"相互依存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年的文化是一种以皇帝为中心的皇权文化。人们没有公民意识,中国文化自身并没有生长出皇权以外的制度想象,面对社会问题时只能在皇权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