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丁莹 《新闻传播》2023,(9):98-100
当今时代,有意愿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绝大多数自媒体处于“零编辑”“零把关”状态;网络新闻、各类视频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效识别假新闻,成为每一个新闻受众的必备能力。中小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不轻易相信”已经成为他们中许多人的“遇事第一反应”,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科学验证手段欠缺,很容易受到假新闻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中,只有直面现状,主动“出击”,才能抢占教育高地。因此,加强中小学生新闻素养教育,使他们树立辨别新闻真假的意识,学会辨别方法,拥有追根溯源寻求真相的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手。可见新闻敏感对于记者多么重要。笔者认为构成记者最核心的职业素养就是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3.
在全媒体的环境中,受众获得信息接受者与发布者的双重身份,这样的媒介化社会环境对民众的新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作为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成长过程中自我习得了一定的新闻素养。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新闻素养在没有得到系统教育和学习的情况下,在新闻知识、新闻实践、新闻辨别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应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开设课程、引导实践、营造环境等,为提高大学生新闻素养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优秀的、有成就的记者,必须具备职业素养,即要有较为敏捷的新闻嗅觉——新闻敏感。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音律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新闻敏感的强弱,决定着记者能不能在新闻领域中生存。  相似文献   

5.
谢六逸先生的新闻素养思想,其实蕴含着媒介素养理念。新闻从业人员及普通民众新闻素养低下,信息批判能力的缺失,促使他提出了媒介素养理念,并把学校新闻学教学当成提高民众媒介素养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王蔚 《视听界》2005,(5):59-59
信息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海量的信息,不但大大超出人们的接受能力,而且剥夺了人们深入思考的机会。所以,新闻编辑在对新闻的辨别、选择、加工过程中必须具备媒介素养才能实现引导、帮助受众理解新闻的意图。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已严重滞后,媒介从业人员尤其是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日益成为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7.
自2016年以来,"后真相"以高调的姿态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它作为舶来品对中国的新闻理论和舆论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本文通过追溯"后真相"起源,厘清"后真相"定义,并结合新闻理论知识提出"后真相"对新闻伦理的三种冲击:舆情反转现象频发、新闻客观性受到损害、价值共识引导遇困境;并从民众、媒体、政府三个层面针对三种冲击提出了三点建议:良好的舆论环境离不开民众的媒介素养、媒体应该致力于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建构、政府应重视政府网站和政府新媒体管理。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体的发展方便了人们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也对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过分依赖媒介以及缺乏信息辨别能力是当下中小学生媒介使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近几年来出现的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新闻切入,来探析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从媒介使用、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造成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李正社 《今传媒》2011,19(3):119-120
新闻摄影人在新闻报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图文并重"的方针使文字不再枯燥乏味,好的新闻摄影能够使新闻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极具现场感,吸引读者的眼球,这就要求新闻摄影人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而如何做好新闻摄影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摄影人,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以下几点,首先摄影基本功要扎实,其次要掌握新闻摄影的特性,再次要掌握技巧,本文就详细阐述以上几点,从多角度提高新闻摄影人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新闻摄影作品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李正社 《报刊之友》2011,(3):119-120
新闻摄影人在新闻报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图文并重"的方针使文字不再枯燥乏味,好的新闻摄影能够使新闻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极具现场感,吸引读者的眼球,这就要求新闻摄影人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而如何做好新闻摄影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摄影人,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以下几点,首先摄影基本功要扎实,其次要掌握新闻摄影的特性,再次要掌握技巧,本文就详细阐述以上几点,从多角度提高新闻摄影人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新闻摄影作品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顾赟 《兰台世界》2016,(13):50-52
针对民国时期媒介事业获得发展,但部分民众迷信媒介、盲目相信报纸杂志新闻报道的问题较为明显,不少教育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学者提出了提升民众媒介素养的教育思想主张,包括在大中小学校开设新闻科、通过广播和民众教育馆普及新闻学知识等。这些民国时期的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依然有着十分重大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正式新闻机构与传媒帝国大象独舞到人人皆记,普通的民众也加入到了新闻生产者的行列,成为记录事件、传播真相的遍地英雄。公民记者就像一群群隐形的战士,拎着一把装满子弹的机枪,失范的公权力随时随地成为被开火的标靶;他们超越各种障碍,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完成他们认为适宜的任何事业;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力量影响着我  相似文献   

13.
王彤 《新闻传播》2023,(16):107-109
经济、技术、媒介素养等多种因素致使假新闻频发,新闻反转现象不断,后真相时代随之到来。引人瞩目的是网络意见领袖对用户声音及舆论引导的影响很大,意见领袖很容易引导网民非理性表达,而匿名发帖的加持,使得非理性声音逐渐扩大。后真相舆论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很多,不仅损害媒体公信力,还损害新闻真实性,使得民生新闻的发展道路受阻。具备一定声量的媒体更应引导正向舆论,避免后真相的再现。网络意见领袖应承担社会责任,专业新闻媒体则更应坚持新闻专业主义,而党政媒体机构应禁止非公有资本参与采编业务,提高媒介素养再教育,净化网络舆论场。  相似文献   

14.
李金花 《新闻世界》2011,(12):215-216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社会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知情权意识进一步加强,传播更加信息化,各地政府纷纷推出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新闻发布机制。新闻发言人如何面对媒体及民众,及时传达准确有效的信息,成为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以甬温线“7·23”特大事故中王勇平答记者问为例分析新闻发言人应具备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行业发生了巨大改变。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文化需求,成为了新闻编辑们最关心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新媒体给新闻编辑工作带来的挑战,反思总结出应该从强化互联网思维、树立受众意识,满足群众的需求、提升职业素养和价值观念、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掌握数字化技能这五个方面入手提升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6.
近来,在一些突发和重大事件中,越来越多的新闻发言人在发布新闻时成了新闻的制造者,他们的雷人雷语被广泛传播.即便是铁道部的资深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竟也冒出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是一个奇迹",由此让人不得不思考,新闻发言人为什么常犯一些低级错误? 很明显,党和政府坚持执政为民,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最广大民众的利益.新闻发言人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党和政府,新闻传媒以及民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必须始终将民众的利益摆在首位,准确、及时、权威、务实地发布信息,回应民众的疑问,让党和政府的正确主张得到民众的拥护,让真相跑在谣言的前面,引导舆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让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更好地汇聚人心、凝聚力量.  相似文献   

17.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新闻媒体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在这种形势下,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价值更加凸显,提高新闻编辑工作者的政治和业务素养也更为迫切.作为新闻编辑,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先进的媒体技术和编辑方法,努力对新闻编辑业务进行创新,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影响力.这是新闻媒体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陈长松  周浒  虞越 《今传媒》2016,(5):14-15
视觉转向的深刻变化使得视觉素养问题成为当下研究的显学.进入图像时代后,新闻教育也要顺应图像崛起做出相应调整,传统以文字为主要媒介的素养教育方式需要向以图像为媒介的视觉素养教育进行转型.视觉素养也应成为当下新闻教育的重要一环.本文旨在从新闻教育中的视觉素养教育为切入点,分析新闻专业学生视觉素养教育的起点、路径与落脚点,以期寻找出提升学生视觉素养的方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传媒素养(Medialiteacy)也称媒介素养、媒体素养,是指对大众传媒的认识和获取、解读并利用传媒信息的能力。与政治素养、思想品德素养、职业素养、法律素养、科学文化素养等传统素养要求相比、领导干部的传媒素养问题还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新闻改革取得突破的瓶颈新闻改革的呼声已响了多年,不少媒体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总的来说还不尽人意。以党报为例,宣传性过剩、新闻性不足、可读性较差,报道程式化,不太讲宣传艺术,对领导活动和会议的报道空洞冗长、不得要领以及报喜不报忧、舆论监督力度太弱这些问题更是长期为受众所诟病。如今,…  相似文献   

20.
问题的提出 新闻报道是为了再现事实之原貌,揭示民众之未知,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弘扬激浊扬清的社会风气,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近年来一些炒得火热的新闻事件中,媒体却在报道事实、寻找噱头、挖掘真相的同时,忘记了新闻报道所应具备的公众意义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