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电子红包自2014产生以来,显示出强大的消费价值、营销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对当下的电子红包消费行为进行研究,能够解读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子红包消费.在其发展过程中,移动互联网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电子红包迅速走进公众视野,运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进行解读,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电子红包的内容生产和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子红包消费.最后从电子红包的场景营销、关系营销、内容营销解读电子红包的生产、传播、消费意义.  相似文献   

2.
2014年爆火的电子红包在2015年的春节继续着它的传奇,微信红包更是登上了羊年春晚唱起了主角,掀起了一阵"全民抢红包"的浪潮。微信红包的火爆,实质上是一场移动互联网上发生的创新扩散活动,它是一种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互联网社会关系结构的传播。本文以羊年互联网红包事件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回顾从传统红包到新的社会关系下的电子红包的历史沿革,和探讨电子红包的传播策略极其社交性趣味性创新性人性化等特点,来分析出微信红包大获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今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制造了一个"传播神话"。笔者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视角对"微信红包"的流行现象进行了浅析,以求为同类产品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寻求突破之道。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新媒体语境"一词被研究者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借助任何一个搜索引擎,都可以看到不少相关题目的论文,例如"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新媒体语境下的电视节目创新"、"新媒体语境中的广播应对之策"、"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营销"、"新媒体语境下的品牌传播"、"新媒体语境下的广告传播策略"、"新媒体语境下的危机传播与应对策略"等等.然而细察之下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大都将"语境"一词一般性地等同于"背景"、"时代"、"环境",而未对"语境",尤其是"新媒体语境"进行必要的界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相似文献   

5.
孙悦  郭聪 《东南传播》2018,(4):121-123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成为人们广泛运用的健康传播教育平台.媒介场景理论认为,媒介技术是通过构建新的媒介场景来促使社会行为的变化,这一理论同样可以用来论证新媒体如何替代传统媒体成为人们使用最广泛的健康传播教育平台.基于场景理论的视角,本文以微信公众号"浙江名医馆"为例,分析新媒体如何构建满足受众需求的新场景来参与健康传播,并对新媒体参与健康传播的现状进行总结与思考,为相关组织和机构进行有效健康传播和推进新型医疗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政治传播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与传播的关系入手,跳离西方当代政治传播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宏观视角论述了政治秩序对传播秩序的决定作用,并具体分析了不同政治秩序下的传播现状.就中国当代政治传播而言,在社会主义的观念下政治秩序在现实中一直处于调整中,因此传播秩序经历了革命语境下的"泛政治化"、改革语境中"去政治化"后的"泛娱乐化".目前的政治治理语境急需引进新的理论现念时传播秩序进行新的建设,公共性再造成为一个新的指向.  相似文献   

7.
"场景式海采"有别于"扫街式海采",它巧妙地将采访现场设置在现实的生活场景当中,使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依托近乎真实的言语环境展开对话交流。一方面,现实的生活场景加强了采访的真实性,实现了高效率的人际互动,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采访的真实也更加彰显了语境尤其是情景语境的价值,使得采访报道更接地气,更加吸引人、打动人。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4,(21):49-54
网络影像传播遭遇到多重语境,使得影像的意义更加复杂多变。本文结合"故宫保安打人"事件的影像传播,认为有文本语境、文化语境、心理语境以及社会语境(即"四重语境")共同参与到对影像意义的建构,并根据传统影像传播理论制作了网络影像传播意义生成模型图。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21,(8):69-76
尽管跨文化传播的鼻祖霍尔从未提及"陌生人"这一概念,但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实存的"如何与陌生人有效相处"这一核心命题依然旁证了"陌生人"在某种程度上为跨文化传播思想之渊薮。古迪昆斯特将此概念与跨文化传播的并置开启了众多学者围绕陌生人的文化适应问题而进行的理论探索。这些以传统移民国家为背景并大多基于陌生人个体与主流文化群体交往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在交往场景的移动化、网络化和个体身份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新常态,陌生人经验已经普遍化的后现代语境下时刻面临失去解释力的风险。对谁是陌生人及如何与之相处的再审视和再思考表明,培养跨文化人格,成为超级跨文化交流者似乎是跨文化传播研究视阈下每一个可能的"陌生人"解决旧困局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0.
霍尔的"高语境"和"低语境"概念提出后,通常被单个拿出来固定地作为整个传播活动的语境来分析.本文试图借用动态语境理论与霍尔的语境理论来阐述在具体的传播活动中高低语境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具有动态性.  相似文献   

11.
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应用,早已从一款基于手机的即时通讯应用转变成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营销传播的新平台,即逐渐从单一的人际传播媒介演变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布局O2O闭环的重要手段。微信支付创新地融合社交性与实用性而成为打造这一闭环的微信核心功能。"滴滴红包"依托微信分享平台和微支付进行营销传播,通过用户"抢"的参与行为,获得持续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试从微信"滴滴红包"营销传播特点,探析移动互联网中用户分享行为的实质以及区别传统网络用户分享的内在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12.
沈悦 《中国编辑》2021,(5):39-43
当前以5G技术赋能的智能传播,架构了社会空间语境的新框架.实体书店通过媒介建构拟态场景,使其在虚拟网络与实体空间的融合中打造新阅读场景成为可能.媒介化背景下的实体书店,呈现场景转向、场景叠化、场景仪式、场景游戏等多模态空间建构,以实现用户向书友转化的媒介动力.实体书店特有的物理空间属性与传播技术带来的媒介场景,将共同建...  相似文献   

13.
微信红包开发者在"中国网络情人节"这一天针对中国受众做出了提高单个微信红包交易额的举动,原本的200元上限在这一天提升为520元,这是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一种主动式自我成长.本文将围绕微信红包开发者的这一举动,研究微信红包开发者与用户之间的循环互动方式及沟通机制,并探讨该机制的完善对社交媒体进行自我发展的意义.关于微信红包的大多数传播学方向的研究都将重点放在了微信红包的出现对人际建构的影响或微信红包本身的传播动力,而本文将聚焦于微信红包开发者与微信红包用户间的互动上.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以城市电视台传统媒体记者的一次转型创作为例,探讨新传播语境下应如何打破惯性思维、借力新式传播场景,实现优质内容生产与技术革新手段的匹配,最终达到提升新闻"颜值"与"魅力"的效果。此文的亮点在于利用二维码链接技术在论证方法维度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APP的发展带来红包的火热,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美团红包、亚马逊红包以及淘宝红包,各类APP都掀起了红包狂潮,以红包作为链接点,以寻求更大的受众关注度。本文拟选取两个最具代表性APP红包——微信红包以及支付宝红包为研究点,通过对比分析,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来探析受众使用APP红包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6.
在微信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微信红包的使用也风靡一时。2015年春节,微信红包再次创新突破,与央视春晚进行互惠合作,成为移动支付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微信红包概述、微信红包特征以及微信红包在人际关系和支付领域的传播效果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考察"贾君鹏"事件发展的前后不同阶段及其所处的传播语境的变化,分析某一网络传播语境和整体网络传播语境下网络受众符号解读的发展变化,探讨网络传播语境对受众符号解读的影响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传媒文化正在展现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它以"继承改造"的方式,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消解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改造成与网络媒介联系紧密的新型文化,而今,火爆网络的"电子红包"现象再一次验证了传媒文化的运作规律和威力。  相似文献   

19.
徐鑫鑫 《今传媒》2016,(10):58-59
微信红包自推出以来,凭借着微信社交平台强大的用户群,通过病毒式的传播方式,迅速发展。具有快捷性、娱乐性、互动性的微信红包依托新媒体平台,使用电子红包的形式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改变了受众的人际传播方式,从而促进新媒体技术和传统节日文化更好的融合发展。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本文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当前微信红包火热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8,(2):10-16
姜涞事件在新年伊始再次引发舆论关注记者收受车马费(红包)的行为。本文寻求透过"红包"现象分析"媒体寻租"在新媒体条件下的新表现,并探讨这一现象背后媒体人职业认知偏差——耻辱感的普遍消失。本文认为,相对于媒体伦理议题,媒体道德道问题具有外显性和顽固性并存的特点,收受红包等有偿新闻行为虽然早已被发现其谬误性,本来应是争议性弱、耻辱感强的问题,但许多媒体人并不以此为耻,对学界的批评视若无睹甚至反唇相讥,而这正揭示了根治这一问题的艰难。此外,有偿新闻还随着新媒体的日新月异而演化出新的形式。因此在新的语境下,如何修复媒体人的耻辱感,已成为新老媒体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一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