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结合鲍德里亚与福柯的后现代理论,分析后现代语境下广告对科学话语的征用,对人的身体生成了无形的规训权力,并阐释出当今科学话语与广告中关于身体的规训之间形成的新关系,这种关系更新了原有的规训,是一种带着抵抗原有规训意味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田浩男  侯长生 《东南传播》2021,(10):104-106
"泛审美化时代"的到来被视为消费文化下审美的异化,即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共同泛化,考虑到身体美学对于身体意识与环境共生关系的强调,可将其描述为身体景观进入大众文化被感性化,且受到消费主义过度关注,进而产生的审美话语丢失,身体在其环境中受到多重话语的摧残而缺少自发性的审美反思.本文以社会发展理论、实用主义理论、身体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分析研究方法,结合文献资料法、质性研究法,批判消费文化对于身体审美的消解和压缩,使身体呈现出更多的消极意义.并探讨消费主义对身体的压迫与身体审美直接进入大众文化环境间的密切联系,声讨非反思性的身体意识对身体审美话语的消解.  相似文献   

3.
画面是电视传播信息的最基本界面,身体界面又是电视画面最基本的界面。当我们面对打开着的电视的时候,我们的视线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渴望着遭遇身体。人们的视线所以对身体界面情有独钟,与人们的群集心理有关,更在于人们的视线在与身体界面的接触中能够撞击出身体意象。电视对攻击性身体意象的传播同其对理想身体意象的传播历史一样长。传播者、身体界面、观众之间存在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机制。  相似文献   

4.
身体不仅是一个生物存在,更是一个社会文化建构。本文以中国当代影视文化中的"身体意象"为研究对象,输理其发展的基本历程,并从藏于身体之后的反思来对身体叙事中的身体意象进行探讨,揭示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以促进对中国现阶段影视文化种种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大观周刊》2013,(1):15-15
小说《致命的飞翔》是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作者通过丰富而精致的女性身体意象的书写,展现了现代女性自我关照和反抗的艰难处境。试图在表现女性的身体美学的努力中,确立女性自我的话语方式和审美世界,推动女性身体的解放。  相似文献   

6.
何国梅 《新闻大学》2022,(11):43-53+117-118
话语是充满修辞之物,身体修辞以身体符号的书写与身体形象的传播建构身体话语。1942年至1948年间,晋察冀画报社先后出版的红色图像报刊系列,通过同一化、陌生化、隐喻化以及差异化的身体修辞,塑造了“仁慈的胜利者”等身体形象,体现出不同于近代都市媒体中呈现的身体话语,形成了革命式身体话语。在此影响下的报刊身体话语对新中国的报刊身体文化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孙雅然 《视听》2022,(4):48-51
作为现代社交娱乐的一种重要媒介,电子游戏自身的互动性、虚拟性影响着身体的介入程度和呈现方式,对我们了解媒介与身体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在电子游戏这一媒介的演进过程中,身体呈现出多元的参与方式与在场状态.电子游戏创造了人类的虚拟身体,实现远程在场状态.这一虚拟身体不再只是现实身体的意象投射和符号化身,而且是从现实身体延...  相似文献   

8.
电影作为一种意义再生产的方式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电影的人物塑造上,"母亲"这一角色具有深刻的文化意涵,是文化背景与电影艺术合谋的产物。一方面,文化传统与历史语境会"干预"电影导演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电影所创作出的母亲形象反过来又会影响受众对这一群体的再认知。本文从空间、话语、身体这三个维度研究张艺谋电影塑造母亲形象的叙事手法并考察母亲这一形象的文化隐喻。通过对张艺谋电影文本的分析发现,在空间叙事方面,张艺谋电影中的母亲有从压抑、封闭的空间逐渐走向开放、自由空间的倾向;在话语表达方面,对于母亲话语的转变折射出时代变革的深刻影响;在身体呈现方面,张艺谋电影主要是从权力化、工具化和消费化这三个维度来展示母亲的身体。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鉴社会学中的身体理论,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审视媒介身体叙事话语中所体现的社会权力结构和权力支配关系.通过对身体的社会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身体的生理差别如何建构起社会性别的观念,以及性别暴力如何通过媒介的身体叙事得以表达和强化.女性的被压制与抗争借由身体这一符号象征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女性身体因此成为受辱与反抗的双重之域.本文以具体的媒介报道案例为语料,通过对媒介话语的分析,剖析当前社会深层心理中存在的或隐或显的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  相似文献   

10.
张梅兰  胡今天 《传媒》2007,(4):47-49
在当今的新闻界,"话语"是一个理论界经常讨论而新闻实践又常常忽略的话题.后现代思想家福轲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  相似文献   

11.
裴灿 《编辑学刊》2023,(2):56-61
以元宇宙为媒介的信息交换活动较之于其他数字传播方式,表现出鲜明的身体转向特征。元宇宙传播的身体转向主要从主体、话语、空间三个层面体现出来,分别为从“数字化生存”到“身体的回归与再造”,从“符号文本”到“沉浸感知”,从“脱域传播”到“空间重构”。明确元宇宙传播的身体转向,有助于重新认识“身体知觉”对传播活动的价值,助力元宇宙平台维护用户法律权益,引导互联网产品创新。  相似文献   

12.
"偶像养成"是指演艺公司选拔一些新人,进行艺术专业培训并经过逐步包装后推向市场。在整个过程中,艺人的粉丝群体一直陪伴和支持。这类艺人的官方微博的话语模式和互动关系都体现出与传统艺人微博不一样的特点。随着艺人逐渐从业余水平进化为偶像明星,一种体验"身体时间"的家族式粉丝文化和拟态环境被媒介塑造出来,艺人与粉丝通过急速变化的身体媒介形象进行着沟通。  相似文献   

13.
作为驿动着后现代意识的导演,王家卫主导的影片以"找寻与拒绝"的主题书写、平凡人物的形象塑造以及碎片化的情节叙事来结构影片的叙事框架,影射特定时代港人的生活意象、情感状态与审美追求,及其背后强烈的后现代表征与文化意义,某种意义上也诠释了现实生活与艺术真实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4.
梁雪梅 《报刊之友》2012,(11):149-150
当下消费社会中,奢侈品消费中的身体文化传播研究可从“奢侈”的历史入手。“身体文化”卷入传播领域,成为“最美的消费品”。受人类“好奇”本性推动,人们不断追求“奢侈”,将“身体”进行“自恋式投入”,因此奢侈品得以推陈出新。“身体文化”进入奢侈品消费的过程,好比“红楔刺白”:首先“身体文化”(楔子)在消费文化(蛋白)中不胫而走,成为主导论述话语,再直击核心(蛋黄)——奢侈品消费。结果,“蛋黄”穿破,和“蛋白”融为一体,意味着奢侈品消费充斥、填满了整个消费文化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实行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并将其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男女平等事业不断发展.不过,在当前各类娱乐选秀节目中,由于受到传统性别文化以及全球化时代消费文化的影响,仍存在着资本市场将女性身体商品化的趋向.受此影响,一些女性将对自身的物化话语内化于自我的行动之中,使女性的身体在工具理性当中极化了身体的物性而丢失了身体的灵性,造成身心分离的状况,使人无法"以全部的感觉在对象世界当中肯定自己".透过娱乐选秀节目中女性身体消费的现象,深入分析其本质,并探寻改变的可能性,既对推动女性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又是新时代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凯瑟琳·扬虽然提出了"身体民俗"的概念,但并未对身体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建构。中国古代典籍中富含身体民俗的记录与书写资料,早期的中国民俗学者江绍原、黄石等曾利用文献与田野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身体民俗的研究,当代民俗学者刘铁梁、彭牧等又结合中国的学术传统,从对民俗主体的关注出发,提出了民俗学乃身体感受之学等理论观点,为身体民俗学这一学科分支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作为研究与身体相关的民俗事象并关注身体参与民俗文化建构过程的学科领域,身体民俗学特别注重田野调查过程中主客体双方的身体参与、身体经验和身体感受。除了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常用方法之外,个人叙事和虚拟民族志对于身体民俗研究而言也是极为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革命样板戏"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大方面论析样板戏中的意象系统,认为"革命样板戏"在选择了戏剧这一载体后,致力于构建一套严密的修辞意象系统,以实现其政治话语与文学艺术的联姻.  相似文献   

18.
翟菁  谢霈 《新闻传播》2012,(7):45+47
后现代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应生产物,模糊了高雅与世俗、艺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对已有电影的表现内容、框架结构、叙事视角等方面进行着结构和疏离,而这些表征恰好契合了女性主义的某些需求。通过对后现代电影中娼妓这一独特女性群体的形象呈现,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在后现代影像中依旧没有跳出传统的牢笼,在男性话语体系下的"旧形象"依旧没有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图书馆学的理论品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图书馆学”是指处于后现代时期的图书馆学所具有的“精神气质”,具有价值多元主义、权利话语取向、工具理性盛行等特点。价值多元主义主要表现为反客观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等理论风格;权利话语取向主要表现为对“教化一控制”话语的解构;工具理性的盛行主要表现为对形上思维的拒斥和对实用原则、功效原则的追求。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后现代图书馆学面临“时间性压力”。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20.
以朱迪斯·巴特勒为首的性别研究学者认为,性别并非天然存在的,而是通过述行实践得以产生,在身体与语言的演示过程中,文化符号被一再引用、重复,性别同一性的身体化方案得以实施.在这层意义上的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是身体与语言的演示的结果,性别定义体现在行为实施、言语行为以及手势上等等,它是社会文化的建构,与其所栖身的具体的政治、经济语境密切联系.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的人类学转折期,身体和灵魂、生理和智慧、文化与自然之间呈现出一种新的关系局面,新旧范畴和历史话语的交织使得“人”这个概念的建构拥有了更大的空间.文学和人类学之所以至今有着许多共同的关注点,也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这不仅仅是法国大革命的时代、欧洲政治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更是性别成为社会各界激烈讨论的话题之一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