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是中国近代早期的一位杰出思想家。一生笔耕不辍,著述宏富,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过,魏源写诗往往不标明诗文的写作时间。他认为诗文宜以类分,反对按时间先后顺序编印整理文集,故形成忽视记录写作时间的习惯。现在,确定其诗文写作时间便成为研究魏源的难题。而确定魏源结婚时间对于考订某些诗文的写作时间将有很大帮助。本文拟就魏源结婚时间做些考辨性的工作,以求教于方家。 (一) 关于魏源结婚时间,学术界目前有四种说法: 1812年说。陈新宪在《魏源年表》中写道:1812年,19岁,仍就读于县学,春与严氏结婚。 陈先生所据不得而知,大约依魏源在家乡的行踪。因为1813年春,魏源便离开邵阳赴省城长沙,寄寓岳麓书院,随即参加省学政选优考试。1812年在家乡,可能是一个松闲的机会,故很可能于这年结婚。  相似文献   

2.
<正>我的家乡——武宁,是座美丽的山水小城。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被媒体誉为"天堂中的花园"。国家领导人视察武宁时,还欣然题赠了"山水武宁"珍贵墨宝,从此我的家乡更是声名在外了。家乡的山,峰峦叠翠,林海苍翠。有被誉为"百里芙蓉帐"的武陵岩,有险峰峻秀的神雾山,有充满神奇传说的吴王峰,有独柱云天的柳山,还有流泉飞瀑的九岭山、武安山、伊山等。  相似文献   

3.
外国的著作家,包括作家,甚至作曲家们,都喜欢在自己出版的作品扉页或卷首,印上一两行或一段“题赠”,有的题赠给亲人、导师、恋人或朋友,也有的题赠给自己所崇拜和追慕的某位遥远的“精神偶像”。海明威写在《老人与海》上的题赠,是献给自己的编辑的。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受到打击甚至摧毁的宗族现象在中国部分农村不同程度地复活。新时期农村宗族续谱活动在情感取向、活动经费、活动组织建构以及活动体现的宗族功能上,都呈现出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新特点,这与基层组织、村民家乡感、农村文化和农民自主心理的缺位是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一生著述的文字近千万,目前可见的诗歌和对联有281篇,近400首(幅)。这些诗联主要创作在蔡元培的旧学时代和任北大校长以后,在类型上题赠诗联最多,在体裁上七言诗最多。其内容集中于教育理想、文化追求、品格与性情、爱国与教育等方面。蔡元培诗联再现了其一生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其生命深处的"情"与"志",寄托着他终生的教育理想和文化情怀,彰显出其生命的博大精深,为当代大学校长和知识分子的成长提供了一种人格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归至资江重游双清亭二首 本诗为作者咏邵阳家乡的诗作之一,作于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共二首。时年46岁。是年春天,魏源从所居之地——扬州回邵阳家乡扫墓,故地重游。资江为湖南四大水之一,流经邵阳,双清亭建于伸入资江的孤石峰名砥柱矾之上,因资江和邵水汇流于此,故名“双清”,前人题有“双清胜揽”四字,为邵阳名胜之一。又名亭外亭,此亭始建于宋。亭为六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一生著述的文字近千万,目前可见的诗歌和对联有281篇,近400首(幅)。这些诗联主要创作在蔡元培的旧学时代和任北大校长以后,在类型上题赠诗联最多,在体裁上七言诗最多。其内容集中于教育理想、文化追求、品格与性情、爱国与教育等方面。蔡元培诗联再现了其一生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其生命深处的"情"与"志",寄托着他终生的教育理想和文化情怀,彰显出其生命的博大精深,为当代大学校长和知识分子的成长提供了一种人格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权德舆流传下来的作品中,现存赠序共计64篇,其中涉及宗族、姻亲、父执之作达21篇,占现存赠序的32%以上,从赠送对象来看颇为引人注目。这些赠序文包含对祖德的追述与阐扬、对亲族故旧的怀念与感激、对归隐长辈的赞美与抚慰、对初仕昆弟的勉励与关怀等丰富内容。研究权德舆赠序中的亲情表达,对于全面了解和还原这位中唐名相有积极的社会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魏源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为例,阐述了档案史料对魏源研究的重要性,利用档案的真实性来揭示有关魏源的史料文献中错误,并从主观上探讨了导致该史料失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针对魏源研究中的<老子本义>成书时间、<诗比兴笺>与<道光洋艘征抚记>作者问题以及魏源思想分期、魏源晚年行踪等问题的研究状况展开横向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