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思想產生於我國傳統停滞時代,全民的福祉來自社會的和諧與安定。因此儒家重視倫理,而倫理需要有健全的社會誘因制度支持,這個制度在孔子時代就是禮。工業革命後,世界進入現代成長時代,社會鼓勵個人追求自利,創造增加的價值,從中賺取利潤。然而現代成長時代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如今走上追求利潤而不創造價值的歧途;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漸背道而馳。儒家倫理的現代使命在於以我國傳統美德仁義忠誠信充實企業倫理,重建社會誘因制度,讓世界經濟得以在持續成長中,維持社會的和諧與安定,達到可持續的發展。  相似文献   

2.
儒家主張以義來規範利,是其學說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其實,義與利之間的關係,是經濟思想史上的一個有趣課題,我們應該從這個角度來了解並分析儒家的義利觀。這要先從西方經濟學在這方面的理論談起。西方經濟學主要是研究以私有產權为基礎的市場經濟中之各種經濟活動。從亞當斯密開始,西方經濟學就認为私有產權制度是一個合理而有效率的社會必不可少的基礎。私有產權制能够發揮兩個最重要的功能。第一,人們都有追求私利的欲望,而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過對於宋代新儒學、文藝復興、存在主義、美國社會批判思潮、當代新儒家等五個人文主義運動的分析,指出它們都具有保守、復古的意味。但其所以如此,前兩者是由於歷史原因,後三者則是由於自十七世紀以來,科學革命所導致的科技飛躍發展造成;并由是進一步指出:人類四百萬年來的整個進化歷程都是由(廣義的)科技變革所推動,而此歷程目前已經達到一個突變點,今後人與人類社會整體的變化將顛覆過去五千年人類文明所累積的人文觀念,面對此不可測之巨變,人類必須對本身今後之命運加以深思并作出抉擇。  相似文献   

4.
正引言"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四大發明之一。在二十一世紀各種電訊功能發達之前,人類文化中的學術、思想、文藝、史迹與典章制度等多賴文、圖載錄,并籍"紙"以保存、發展、傳播和交流。一般的了解,"紙"乃蔡倫在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所創製,因他於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受封爲龍亭侯,之後以他的方法所做之紙曾稱爲"蔡侯紙"。中國製紙行業的"行神"即是蔡倫。~1"蔡倫造紙"的最早記載見於由當代史官所  相似文献   

5.
數千年的古老文明造就了中國社會完密的階層,精細的分工,嚴整的制度,繁縟的禮儀,深邃的思想,其社會關係之完善,於先秦時期即已頗具系統。顯然,中國之有社會學是毫無疑問的。昔嚴復、梁啓超皆以中國傳統之社會學肇端於荀子之群學,然而荀子之思想並非其所自創,必有更古老的來源本文通過考辨商周甲骨文、金文"羣"字,從羣字造字本義及字義的發展、中國古人主張人獸之分及相關概念的借用等角度,構建了前荀子時代的群聚與群分思想,最後通過梳理荀子群學思想的特點,分析其群學理論的思想來源及理論基礎,指出其源出周人思想的事實,從而建立了中國社會學思想的完整文脉。  相似文献   

6.
正我有關儒家普世價値的觀點,其實也是我關於一個特殊的文化繁榮,如何走向世界的一些感受,也可以說走向張先生刚剛提出来的"後主客"關保中的天人合一的這檬一個基本上的理念。儒家傅統是深涵地方色彩而又不断的走在世界精神文明的發展方向中的。儒家源於曲阜,歷經漫畏的努力,成爲了中原主要的思想學派,深刻的影響了政治、經濟、家庭、社會,爲中國建立了禮儀制度,培養了知識精英,遗影響了世風民俗和執政者的行爲,在延被中華民族歷史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磨减的作用,也是中國人的生活世界中不可或  相似文献   

7.
人生十倫     
正導言(一)中西價值觀的衝突錢穆先生有一部著作《人生十論》。本文所講"人生十倫",可以說是十大倫理關保或十大價值關保,即個體價值舆社會、國家、世界、傅統等價值源的十種關保。個體是"小我",社會、國家、世界等則是"大我",本文講述小我舆大我的關保(也涉及小我舆自我的關保),目的在於說明個體價值的源泉,即自我價值實现的途径,實際上也是在說明個體存在實现人生意羲的途径。所有的講述都涉及人生觀、世界靓舆價值觀。什麼是"價值觀",至今仍然有許多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8.
學人寄語     
正儒、释、道與宋明理學四大思想資源與思想傳統,最根本虚是修身做人,强調人的德性修養和人文教育。儒家的理想人格是成聖賢、君子,道家的理想人格是成眞人、神人,佛敎的理想人格是成佛陀、菩薩。其修養要旨表明,生活在凡俗、现實之中的人,總要不斷追求一種理想的勝境。士人以此安身立命。中國傳統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會精英層,相反,通遇敎化,通遇民間社曾文化的各種方式,如蒙學、家訓、家禮、戲文、祠堂、鄕約、  相似文献   

9.
《幽冥之旅》一書以戰國秦漢時期中國南方的墓葬考古材料爲主,對其背後所反映的喪葬禮制、宗教觀念做了系统而深入的考察,從考古學的角度成功地揭示了該時期社會政治變化與喪葬禮制之間的辯證關係。是書自成體系,富有創見,既是一本考古學著作,也是一本宗教史、藝術史、思想史、禮制史的佳作。  相似文献   

10.
王躍生 《中国文化》2006,2(1):68-84
性別文化主要關注性別的社會狀態,而不是自然狀態。性別觀念、男女的社會地位和家庭角色、婚姻關係等都是體現性別社會狀態的重要內容。在下同文明之下,各個民族之間,性別文化有很大區別, 并且在歷史傳承過程中會有所變化。中國的性別文化源遠流長,先秦是傳統性別文化的重要形成時期, 其後性別文化中的下少方面從具有軟性約束的“禮”  相似文献   

11.
<正>一歷史的嘲諷儒學是華人社會的根,源遠流長,已有三千年的歷史。無人否認儒學在華人社會所起的作用,本來,何須論述?但歷史很嘲諷:一個多世紀以來,儒學在它的發源地——中國大陸,差點被連根拔起。如果不是在海外猶存一脉,今天中國要復興儒學,恐怕只能從概念論述了。概念當然很重要,它讓你明確、清晰、持之有故,所以近百年來力争儒學地位的,多是哲學家,如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也有史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學者、和社會政治運動家,如康有爲、章太炎、馬一浮、劉申叔、錢穆、張君勱等。他們都著作等身,但實際影響社會的有多少?他們大  相似文献   

12.
周公完成的禮樂制度是儒教文明的基礎,孔子創建的仁學則是儒學的早期思想形態,而朱熹以理釋仁則是儒家哲學的成熟形態。可見,儒家思想的建立經歷了三個階段:禮(周公)—仁(孔子)—理(朱熹)。朱熹的經典詮釋是通過建立、詮釋《四書》來完成的,他將《四書》中的禮、仁均以一個"理"來概括,故而將其仁提升、發展爲一個理性的、普遍性同時具有形而上意義的哲學範疇。朱熹以理釋仁,推動了仁學的哲學發展,使仁愛情感理性化、仁義原則普遍化、仁道觀念形上化,最終推動了仁的本體論建構。從價值體系來説,仁并没有發生重要變化,但是宋儒將這一套價值體系奠定在堅實的形而上學的基礎之上。  相似文献   

13.
學人寄語     
最近幾年,我注意到整個華人學術界有一種新的發展:愈來愈緊、愈來愈機械化的指針及評量機制,這一個制度由自然科學吹到社會科學,現在又吹向人文學科。首先,我必須强調,我贊成健康的學術評量標准,不過,人文學科有其特質,必須摸索出一套合適的機制,輕率地移用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的標准會産生無窮的流弊。我想先在這裏提出幾點:  相似文献   

14.
由於繼嗣涉及宗族、財產、政治等多個方面,除皇室與民間外,此一問題更受到清前期各個層次的儒家士人學者的關注。經學家的争論主要集中在大小宗宗法如何延績、是否爲無後者立嗣及是否爲殤子立嗣上。而身爲地方大員的胡季堂關心的則是所在地區的民風與社會穩定,并通過上疏來增加大清律例的條文以化民成俗。至於底層的儒家官僚,由於受個人思想及所判案件獨特性的影響,在判案時更加靈活,體現了律例、禮制與人情間的張力。但不論是經學争論、大臣奏議,還是判案瓛書,其對於民間實際立嗣行爲的改變都很有限。其根源可能在於清代士人與民間社會的隔膜,而這又是時代政治環境影響的結果。  相似文献   

15.
佛教戒律和唐代的律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的“中国化”,不僅包括佛教教义理論發生適應中國社會環境的重大演變,而且在維護教團組織存在的戒规、禮儀方面也形成鮮明的民族特色。如果說隋唐教教宗派的形成標誌着佛教中國化的基本完成,那麼,其中由道宣創立的律宗和提出的以《四分律》為中心的會通大小乘戒律的律學理論,則標誌民族化佛教組織理論和戒规、禮儀的基本確立。本文在概要介绍了大小乘戒律的傳譯和基本内容之後,着重論述了道宣的律學體系,對其最具特色的以心識為戒體的戒體論作了较詳介紹,認為由此而建立了用大乘理論為基磺的律學體系。最後對唐代律宗的另兩支——法礪的相部宗、懷素的東塔宗也略作介紹。  相似文献   

16.
女冠即女道士的大量出現并活躍于社會,是唐代道教發展中一個引人注意的現象。當時在兩京和通都大邑,建立起許多專門的女冠觀。女道士們下衹在道觀裏從事精修、養煉等宗教活動,往往更廣泛活躍在社會各個層面,特別是在文人中間。她們多方面的活動在當時道教裏和社會上形成一段特殊風景。從文學發展角度看,在一定意  相似文献   

17.
正我的"情本體"說法源起於1980年《孔子再評價》一文,(請參閱該文"仁的結構"部份),二十世紀90年代我將它展開爲"兩德論""情理結構(參閱《歷史本體論》《論語今讀》等)的倫理學論說,近年似頗有回響,但誤解更多。値此垂斃之年,或仍有責任不回避"還是那一套"的重複或譏諷,再作一點簡略的通俗說明,主要是解說那張"倫理學總覽表"(如下圖,始見於三聯版《回應桑德爾及其他》,略修訂後收入靑島版《人類學歷史本體論》及三聯版《倫理學綱要續篇》)。因爲該表概括了我有關倫理學的基本想法。  相似文献   

18.
正一歷史定位首先,我要對霍韜晦先生在香港創辦的"法住事業",在現代中國儒學發展史上,如何定位的問題,表達一點個人的看法。1996年7月,我在臺北中硏院文哲所召開的"儒學與現代世界"國際硏討會上,所提《孔子成德之學及其前景》一文,其中有下面一段話:這一學派依照所謂"後牟宗三時期"的發展趨勢來看,似乎已很難再回到傳統儒家的原來軌迹上去了。就個别學者而言,他當然可以順着知性探求之路一直走下去,但就儒家整體的發展而言,借用朱熹的比喻,終必陷入"一輪轉,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是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重要歷史時期,也是傅統學術發展演變的重要轉折階段。置身于王朝更替,天崩地解的社會大變動中,學者痛定思痛,以深刻的理論思考,犀利的现實批判,求實的學問精神,大膽地闡發個人的見解,創造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張,整個學術思想界呈现出生動活  相似文献   

20.
<正>一儒家信仰及其特徵從信仰社會學的研究看來,"信仰看作宗教的本質和核心,可是,信仰最初是作爲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係而出現的"。因爲,"通過個體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情感内容,轉化到了個體與某種超驗觀念之間的關係當中。超驗觀念構成了一個新的範疇,它使源於人際關係的各種形式或内容發揮得淋灕盡致"。正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神的觀念中得到了既實際又理想的表達。①由此考察中國儒教的基本信仰,實際上即是中國人的天命觀念。這個天命觀念,不一定就是對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