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如何将这种理念物化为教学行为———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呢?笔者以《最大的麦穗》这一课为例,谈谈自已的实践与思考。师: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走近大师,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请打开课本,我们一同分享《最大的麦穗》带给我们的愉快的精神之旅。(板书:“最大的麦穗”)我相信你们经过反复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约七八分钟后,学生自由练习把课文读了三遍。)…  相似文献   

2.
《最大的麦穗》一文出自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教材。课文讲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取最大的麦穗,弟子们领悟到了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千万要牢牢把握住眼前的机遇和机会的人生哲理。课文短小,但难句较多,寓意深刻,是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接受人生哲理教育的好  相似文献   

3.
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的《最大的麦穗》是一节精彩的课,其中一段师生的教学对话尤其值得回味. [片段] 师:读了几遍课文后,你们基本上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最大的麦穗》一文,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等,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你们肯定会有更多“美丽”的收获. 生:孙老师,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写了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  相似文献   

4.
最近 ,听了特级教师孙建峰执教的《最大的麦穗》一课 ,感触颇深。全课以读为主线 ,通过尝试读(感知文本)、思考读(感悟文本)、展示读(内化文本)、探究读(赏析文本)、无声的读(超越文本) ,开拓出了阅读教学的新天地。这节课既保证了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空间 ,又有效地锻炼了他们在课堂上唤醒自我、张扬自我、超越自我的本领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豪感 ,又真正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一、尝试读 ,感知文本师 :这篇课文共490字。我相信 ,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畅。愿意试一试吗?生 :放声练读课文。[心理学认为 ,儿…  相似文献   

5.
近日闲读,读到一则寓言故事:一位古希腊青年去摘麦穗,看见了一支较大的麦穗,本欲摘取,心想前面还有更大的,于是往前走又看见了一支大的麦穗,心想前面还有更大的,于是又继续往前走……最后,他没有找到最满意的大麦穗,只得失望而归。《伊索寓言》里的一则“狐狸摘葡萄”的故事和中国民间故事中“猴子掰苞谷”的故事也相类似:狐狸一心想找最大的葡萄,猴子一心想找最大的苞谷,结果也是大失所望。由这几则故事想到人生的种种选择和决断,颇受启迪。说起来,生活中的“麦穗”(或葡萄、苞谷)真是太多了,我们不是常常就像那古希腊青…  相似文献   

6.
《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大半部分内容是在讲述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从摘麦穗的缘由到弟子们如何摘麦穗,直至摘的结果,交待得完整而具体。但作者并非就是为了告诉读者这么一件事,而是利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人生旅途中应如何对待机遇的一个道理,像这样由事及理便是缘事说理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7.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相似文献   

8.
唐和均 《广西教育》2011,(34):33-33
一、扎实的语文课 孙建锋老师在教学课文《最大的麦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孙老师鼓励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时间约六分钟,然后可以自由发问。有个学生问:“麦垄是什么?”孙老师说:“这个问题问得好!  相似文献   

9.
最近,听了特级教师孙建峰执教的《最大的麦穗》一课,感触颇深。全课以读为主线,通过尝试读(感知文本)、思考读(感悟文本)、展示读(内化文本)、探究读(赏析文本)、无声地读(超越文本),开拓出了阅读教学的新天地。这节课既保证了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又有效地锻炼了他们在课堂上唤醒自我、张扬自我、超越自我的本领;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豪感,又真正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一、尝试读,感知文本师:这篇课文在143页,共490字。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畅。愿意试一试吗?生:愿意(放声练读课文)。犤心理学认为,…  相似文献   

10.
报载:前苏联一位科学家登上五行山,问正在坐禅的方丈什么是“感悟”?方丈左手轻轻捋了捋如雪的美髯,右手慢慢端过一杯热腾腾的绿茶,意味深长地说:“施主,水凉了再喝。”“水凉了再喝?”科学家疑惑不解地问,“什么意思?”“施主,水凉不凉,自己喝。”……好一个“水凉不凉,自己喝。”饮同一杯水,不同的人对凉的感受是有个体差异的。同理,读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是有个性差异的。譬如《最大的麦穗》(苏教版第十一册)一文,主要叙述了苏格拉底带领弟子们来到一块麦地边,让“他们到麦地里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  相似文献   

11.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相似文献   

12.
一、以读为主,理解语言文字《日月潭》一文,写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只要借助课文的注音,采用不同层次和形式的诵读,就能领略字里行间所显现出日月潭的美丽。因此,我们进行了以下读的训练:第一层次:把课文读准确。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同桌互读,互相听听是否把字音读准了;最后指名读,读时由学生评价、正音,在扫除字音障碍的基础上,把课文读准确。第二层次:把课文读流利。教师范读或录音示读后,让学生反复练读,最后指名分小节读,以达到流畅、有一定的速度的程度。第三层次:把课文读懂。在学生把课文…  相似文献   

13.
最大的麦穗     
犤读故事犦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弟子们一边低着头…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最大的麦穗》(苏教版第十一册)是一篇散文,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人生哲理。课文虽属散文,但集描写、叙事、说理于一体,通过摘麦穗这样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事,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揭示出了深刻的哲理。文章在结构上先叙事,后说理,  相似文献   

15.
一次活动,听了两位教师教学同一篇课文《最大的麦穗》,我感到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她们在解读文本时对教学重点把握得不够准确,导致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明确。请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最大的麦穗》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课文主要讲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课文缘事说理,于具体生动的事例中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设计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让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的意思,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实验教材《最大的麦穗》一文,讲述了古希腊的大学者、大教育家苏格拉底带学生来到一块长满麦穗的田边,让学生到田里摘一株最大的麦穗,并且是许进不许退,但学生挑挑拣拣,空手而归。最后苏格拉底启发学生:这里肯定有最大的一穗,但未必能碰到,即使碰到了,也未必能准确判断,那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  相似文献   

18.
教学自读课文的几点做法任杰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把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大类。这种编排方法,既可以增加课本的内容,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应如何教学自读课文呢?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一、讨论式:让学生自读,然后...  相似文献   

19.
【片段一】特级教师支玉恒《放弃射门》教学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三遍课文,谁愿意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生读) 师:课文中描写精彩场面的是哪一节? 生:第四节。  相似文献   

20.
一、课文说读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下面请按要求读课文,说感受。 【屏显】读_________,我感受到亲情中有__________。 (生读课文) 师:老师来示范一下:(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感受到亲情中有(温馨)。请同学们说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