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聚焦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满堂讲”、“满堂问”.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现象少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现象多了;机械、单调的字、词、句、段的训练少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多了;整齐划一的语文标准答案少了,珍视学生读书的独特感悟多了。然而.当我们追寻语文教学的本质意义和核心价值时,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态”也出现了种种失调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聚焦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满堂讲”、“满堂问”,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现象少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现象多了;机械、单调的字、词、句、段的训练少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多了;整齐划一的语文标准答案少了,珍视学生读书的独特感悟多了。然而,当我们在追寻语文教学的本真意义和核心价值时,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态”也出现了种种失调的现象。一、识字写字中审美功能的缺失眼下的语文课堂,“生命意义”、“动态生成”、“对话”、“互动”等词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些新课程理念确实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但我们…  相似文献   

3.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满堂讲"、"满堂问",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现象少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现象多了;机械、单调的字、词、句、段的训练少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多了;整齐划一的语文标准答案少了,珍视学生读书的独特感悟多了.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堂上一问一答的现象十分突出.这种“满堂问”现象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也非常突出。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很活跃,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牢牢地控制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强.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因此,往往是低效的.  相似文献   

5.
杜明元 《四川教育》2014,(11):45-46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也有思维形式的参与,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硬输。  相似文献   

6.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少了,代之而起的是“质疑热”。质疑对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意识、主动思维活动、甚至问题意识和求异思维,无疑有巨大的作用。但目前的“质疑热”存在一些误区,必须步出这些误区才能使质疑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代教育科学》2003,(2):39-39
目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现状如何?多的是老师的“讲”,少的是学生的“学”;多的是老师一厢情愿的“问”,少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问”。这两种情形,用行话来说,叫做“满堂灌”和“满堂问”。 “满堂灌”与教学效果“少慢差费”之间的关系,人们早有共识。而关于“满堂问”,目前虽然也有人加以声讨,但也认为总不至于比“满堂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强化。语文课程标准大力纠正过去“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流弊,倡导对话式的教学,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解放了课堂生产力,但也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如:把对话等同于问答,课堂变成了老师的满堂问:“活动”泛化为活动课,学生不动不是好课,于是,课堂变成“满堂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变成了表扬,又变成了“满堂夸”。“满堂问”问得学生一头雾水;“满堂动”动得师生疲于奔命;“满堂夸”又夸得学生迷失了自我,分不清是非。语文课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从以前的沉闷、乏味变成今天充斥着假热闹、伪生动、空精彩,而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主体的情感和身发展需要在阅读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心理需要的关注.忽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要么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要么又变成“师问生答”的“满堂问”,究其实质,在阅读观上都反映出以知识为本  相似文献   

10.
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上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耗时低效,其原因很多,但从课堂教学来看,普遍的、大量存在的现象就是“满堂问”。提问零碎、简单、空泛、重复,从课始问到课末。对当今这样的教学,小学语文研究专家朱作仁先生曾尖锐指出:“势必造成课堂教学‘三少’的格局:学生读少、写少、思少。”他呼吁:“要把重复的提问压到最低限度!节约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但教师在组织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时。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如下情形:有时满堂异口同声.轻而易举;有时满堂鼎沸,不着边际;有时一堂寂静,无人问津,十分困惑、尴尬。  相似文献   

13.
对数学课堂教学“满堂问”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满堂问”的界定和价值判断在对“满堂问”作价值判断之前,首先作以界定.课堂教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动态发展过程,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元素.那么,“满堂问”到底是“满堂问题”还是“满堂提问”呢?笔者认为,“满堂灌”中的“灌”是动词,即“注入”.与“满堂灌”相对应,“满堂问”中的“问”作为动词,应理解为“提问”,因此,“满堂问”即“满堂提问”.界定“满堂问”之后,我们再作价值判断就不会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14.
一、现状——理性分析 虽然课程改革已有几个年头,然而许多教师没有深刻理解、把握课改理念,加上行为的定势,“满堂灌”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满堂问”、“满堂电”的现象又在司空见惯地发生,这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在此状态下,学生累、教师苦,学生的负担仍然很重,教师没有实现太多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然而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存在“少、慢、差、费”的现象。教师生怕学生遗漏某个知识点.机械重复的训练充斥课堂.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导致此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我认为是教师的新课程理念认识不到位.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等方面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此现象十分严重。很多教师往往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利用满堂灌输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迫把老师的备课案搬到笔记本上。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教学的发展,极大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合作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7.
包晓 《文教资料》2011,(36):177-179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过去的“满堂灌”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交流等形式.可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课堂讨论、交流”的形式有时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闹”。本文主要就“满堂闹”这种现象来分析语文课堂教学中“静”的缺失问题,以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通过静读、静听、静思三个方面的努力来为语文课堂打造一种“静”界。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到处可见课堂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课堂上的静寂守纪少了。学生的动感、生气、活力多了;学生的被动接受少了,孩子们的真知灼见主动提出了。但足。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仍然尖锐地摆在我们而前: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足有点乱.多数学生只顾着“表现自己,抢先发言”。而忽视了教师“画龙点睛”的评讲。忽视了其他同学的“精彩发言”。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课堂上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19.
魏芳 《陕西教育》2011,(4):48-48
或满堂析,或满堂问,或滥用、误用多媒体课件……在一些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上课花了很多精力,然而真正的“主角”只是“听众”、“看客”,学得并不主动。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语文教学是在新课标下出现的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这种模式下,许多老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满堂论、满堂动、满堂看”,甚至违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出现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同样是贻害无穷的。主体性语文教学必须从“形似”走向“神似”,从而形神兼备。一、“形似”的种种现象1、满堂问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课,一篇课文学生都读好几遍了。老师问:本文的作者是谁呀?听说有位老师在教《藤野先生》时提了100多个问题,真不可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