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波 《出版参考》2011,(10):11-11
现在谈裸婚,真的需要勇气,因为没有物质基础,谁跟你谈婚姻和家庭呢?可是,我们的父母辈们不都是裸婚过来的吗?也许你可以说因为当初人人都裸婚,大的社会环境就是如此,他们裸婚并不代表他们甘心情愿,也不代表因为不怀一点物质欲,他们就比我们简单幸福。 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相似文献   

2.
电视剧《裸婚时代》走红,让80后一代又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角。当“裸婚”成为热词时,60后、50后们觉得很惊讶:哪一代人的结婚不是从“裸婚”开始的呢?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怎么到了80后这一代就变得这么死去活来的?而80后们却觉得,他们被这部剧“击中”了。“并非我们今天就特别注重物质。我们的父辈确实是从贫困中走过来的。但是。他们却没有我们今天的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  相似文献   

3.
裸婚是一个常态,不是一个困境。裸婚不可怕,裸婚也不是底线。裸婚一点都不丢人,我们应该以平常心来对待,一边拥抱爱情,一边去奋斗——关键在于两个人的奋斗  相似文献   

4.
李霞 《档案与史学》2014,(10):62-64
正如今这个年代新词层出不穷:神马、给力、被……还有一个词:"裸婚",从字面上理解,吓人一跳,要不穿衣服走进新婚的殿堂?再开放也不能这样"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其实不然,到网络上一查才知道,原来现在年轻人说的"裸婚"就是指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不买婚戒,等等,结婚从俭。结婚本来是自己的事,要把自己的婚姻状况告示天下,是想显示新潮、悲壮,或是无奈呢?不过,80后90后应该知道,你们父母的那一代人大多是"裸婚"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你们的降生。在这里,讲一下入住"鸳鸯楼"  相似文献   

5.
电视剧《裸婚时代》走红,让80后一代又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角。当裸婚成为热词时,60后、50后们觉得很惊讶:哪一代人的结婚不是从裸婚开始的呢?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怎么到了80后这一代就变得这么死去活来的?而80后们却觉得,他们被这部剧击中了。并非我们今天就特别注重物质。我们的父辈确实是从贫困中走过来的。但是,他们却没有我们今天的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我们没有上一代人的福利保障,一切身边的物质条件,随时可能失去……一代代人之间,难道真的有那么不同吗?80后这一代人,又特别在哪里?  相似文献   

6.
张丽 《记者摇篮》2010,(3):73-74
电视谈话节目是以你访我谈、你谈我听、相互弥补、相互补充、以言说形式出现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由于它不局限于某种话题或专业,所以在很多栏目中都有谈话节目的身影。又由于谈话类节目涉猎广泛,制作成本低廉,制作过程也不复杂,因而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电视台都开办了电视谈话节目。  相似文献   

7.
陈璐 《大观周刊》2006,(45):36-36
看完当下热门影片《时尚女魔头》后,我想问你.时尚是什么?是Chanel的时装?是Prada的皮包?还是Cartier的手表、Feerrari的跑车?都不是.时尚与年龄无关,与美丑无关.与金钱无关。它更是一种学习精神.是社会向前发展的表现形式。如果你现在是30多岁.在20出头的人眼里.你就是老人家了。他们不会愿意约你共同打发夜生活。偶尔愿意的话也只是想要你结账而已。所以.你要有几身入流的行头.此外你还要明白现在流行的是什么.最好能和他们有至少一样的兴趣、爱好。进入他们的圈子.你才明白ipod为什么那么火.无厘头的lomo为什么让他们愿意大把花钱。从这当中也许你能发现.折磨了你好几个晚上的“产品创新报告”就这样产生于他们的无聊闲谈中。这就是“时尚”.只有跟上“时代步伐”才能成就“尚”。  相似文献   

8.
"裸婚"一词兴起于2008年的互联网,是对当下在年轻人中流行的一种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甚至没有婚戒而直接领证结婚的一种简朴的结婚方式的概括。"裸婚"的主体是正步入婚恋高峰期的"80"后,面对高房价、高物价、高压力的社会现状,"裸婚"成为他们节省婚礼成本,追求婚姻独立的  相似文献   

9.
提到渠道管理,不少企业管理人员似乎“谈虎色变!” 大家似乎更愿意做市场的策划工作,比如谈广告应怎么拍,谈包装应该设计或什么样,谈促销如何开展,…… 但是,只要你想卖货,你就不能不和渠道打交道。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渠道运作难呢?因为渠道是由一连串纵向的、横向的链节所组成的一张网。一批、二批、三批、终端……总经销、分销商、代理商、大卖场、小卖场……渠道的宽度、  相似文献   

10.
和朋友一起逛街,去超市购物,去公园散步,步行去上学,坐地铁去上班,这样的生活你觉得幸福吗?人类真的登上过月球吗?假如有人告诉你,恐龙从来没有出现在地球上,世界上并不存在科学或是文学,我们也不需要这些东西,你会相信他吗?你知道什么人被称为“被剥夺了洗澡和理发权利的人”吗?当有人从你身边经过,只是因为他穿了长外套,你会紧张吗?你会认为他将随时掏出自动武器向你射击吗?你对陌生异性微笑过吗?你愿意他们看到你的笑容吗?这些问题似乎不值一提,无论回答“是”还是“不是”,回答的人大概都会在前面加上“当然”两个字。就像我们当然热爱和平,每个人当然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男女当然平等,每个人当然拥有恋爱的自由和信仰的自由,就像我们拥有逛街和吃冰激凌的自由一样简单。  相似文献   

11.
童钟鸣 《青年记者》2009,(15):77-78
央视主持人柴静前些时间深情地回忆已故编导陈虻对她近乎严厉的“传帮带”:“你回家问你的父母,你每天做的新闻,他们感不感兴趣,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的未知就是你的起点。”“你认识事物的方法太单一,没有逻辑。”“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相似文献   

12.
一凡 《湖北档案》2009,(12):40-40
1932年11月。时任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榘以“察访民间疾苦”为名,到鲁西几个县“视察”。临行前,韩复榘让山东省政府发了一份公文,明确要求“不需招待以节省财力”。平阴县府秘书接到通知,赶紧请示县长王珊.要不要备酒席礼品.安排娱乐活动?王珊说:“你们看,公文上不是明白地写着不需要招待吗,我深知韩主席的脾气,你不招待他,他倒高兴.以为你节约爱民,你招待他,他反而会不高兴,说我们铺张浪费。再说,若真招待,这招待费从何而来?我看还是按公文办吧,只安排住宿,其他的让他们自便就行了。”  相似文献   

13.
新闻贵在“新”字,不新就不是新闻。于是,不少通讯员的眼睛老是四处寻找所谓新的题材、新的内容,对于那些旧题材则视而不见。但新题材并不是天天都有,特别是基层,范围小,新题材更难有,怎么办?笔者近几年来在实践中体会到,旧题材也可出新意,还是一大“新闻泉”。怎样使旧新闻出新呢?今年5月,市委宣传部组织我们十多位通讯员到一个乡采访,乡党委书记介绍说,他们新建成了一所希望小学,希望我们能写一写。对于这一题材,有的人不愿去写,因为这已不是新题材,如果写,也只是写成一句话新闻。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前去采访,采访中…  相似文献   

14.
有的年纪大些的孩子会问老师为什么罢课?老师向孩子讲明缘由。孩子说:老师我们给你们出钱,你们给我们上课,我们支持。老师反正都不上课,我们明天不背书包了。“你还要带书包来,自己看看书也好。”老师回答  相似文献   

15.
近来,我们经常被人问道:“你幸不幸福?”或者我们更多地会扪心自问:“我自己真的幸福吗?”——在这个时代,幸福是如此被我们所需要,“幸福”这个词也经常会被如此突兀地摆在我们面前一之所以会这样,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不幸福或不够幸福。  相似文献   

16.
李城外 《湖北档案》2005,(12):28-29
李小为:欢迎从咸宁来。但你要写李季的专访,找我谈不合适.因为我称不上化人,只是李季的老伴而已。再说我和你已采访的沈从夫人、萧乾夫人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7.
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深睛地回忆已故编导陈虻对她尽于严厉的“传帮带”—“你回家问你的父母,你每天做的新闻,他们感不感兴趣,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的未知就是你的起点。”“你认识事物的方法太单一,没有逻辑。”“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要服务,不要表达。”  相似文献   

18.
乔峰河 《大观周刊》2012,(51):304-305
我们原来都是命题作文.但是他很不可取,首先.命题作文的长期运用.则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命题”作文始终把学生放到被动的地位:它不需要学生提出什么,只需要他们说明什么;它不需要学生创造什么.只需要他们证明什么:它不需要学生树立什么,只需要他们转达什么;它不需要学生动起来,只要他们静下去。长此以往,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想学才有问,有问才会有学问。你相信好问爱问会问,能问出学问来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个人的知识、阅历、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而集体和社会的力量却是无限的。尤其是作为新闻工作者,接触领域包罗万象,不可能每一项内容都是熟知的,这就需要不耻下问,弄清楚搞明白后才能采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20.
李金霞 《大观周刊》2012,(52):177-178
高三的主要教学模式,无非是复习‘课和讲评课两种形式。教学中我们多数老师采取的是赶时间、满堂灌的方式。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却往往是云里雾里。学生并非都愿意听滔滔不绝地讲授。这倒不是他们不想学到知识,而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呆板乏味。引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