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东巴经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它反映了各个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文字现象.本文以早期经典《人类迁徙传略》和晚期经典《送情死者》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早晚期经典中假借字的异同.本文认为假借字数量与时代早晚有密切关系,时代早的经典,假借字数量少;时代晚的经典,假借字数量多.  相似文献   

2.
邢华 《现代语文》2008,(4):105-106
假借字是汉字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甲骨文中的假借字,前人的研究多是侧重全貌的字数、字频的统计.本文对动植物字假借的比例进行重新统计和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的意义层面上假借的使用情况是不同的,对假借字的总体描述应分层次,分类别来进行.  相似文献   

3.
表面看来,假借字和通假字的形式似乎一样,都是因为音同或者音近而借字,因此,初学者极易混淆。但是实际上,假借和通假不同,是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一、假借和通假形义有别从形体看,假借不涉及形体的改变。比如“然”字,本来表示燃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假借字三种类型在备用状态下和使用状态下不同状况的分析,以证明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方法而不是用字方法  相似文献   

5.
假借,一直是人们阅读古书的一个困扰,成书于战国末期的《荀子》又是假借字较多的一部,本文以《荀子》首六章为例进行统计,以《说文解字》和《荀子》书中的注释为准绳进行判定,对《荀子》前六章的假借字进行了不同类别的划分,并从中得出下面的结论:在《荀子》成书年代,中国的文字正逐渐脱离表意倾向,并开始向表音方面转化,假借字只是做为表示某种意义的物质符号而使用。  相似文献   

6.
对假借字的分类进行梳理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假借现象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对借字与本字的关系有更准确的认识,这对汉语史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借字和本字的关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种类。  相似文献   

7.
刘忠华 《现代语文》2006,(10):124-125
假借是借用已有的一个现成字来记录语言中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的现象.古书中运用假借的情况比较复杂,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意见.如"六书"假借(即"本无其字"的假借)属"用字法"还是"造字法"的问题、它与通假有无本质区别的问题等.我们认为,只有把握不同类别假借现象的作用与特点,才有助于消除分歧和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8.
“六书”假借不同于有本字的假借。由假借所引起的字词关系的变化,既可以指某词在已有专造字的前提下,书面用字时借用别的字来表示的情况,还可以指某词在已有专造字以及专用假借字的前提下,书面用字时借用别的字来表示的情况,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某词古今用字的不同与通假两类。  相似文献   

9.
张欣 《文教资料》2011,(22):28-29
假借,位列"六书",自清代以来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其为造字之法,另一派认为其是用字之法。本文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对假借字进行分析,并论述假借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假借”是六书之一。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本无其字”道出了产生假借的原因;“依声托事”道出了假借造字的原则,“令、长”是假借的例字。假借字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加深,生活中必定会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概念,而文字里却没有记录它的字,于是只好在现有的字里借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取其字形、字音来表达新的意思,这种造  相似文献   

11.
假借是借用他字来记录语词的写词法.传统的"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通假,概括得不全面也不准确.把假借和通假区分为造字之法和用字之法,实际上缺乏根据.不管是假借还是通假,其本质都是借用他字记词.而且有一种同源二词共寓一体的假借写词和古今字借用写源词或派生词的假借.为数更多,使用更频繁而真正称得上假借造字法的,是在另造新字时借用某字作为构字偏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给"假借"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后世学者时许慎的这一定义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解释,也出现了许多质疑,而这些质疑多从历代学者们对于"假借"的产生、分类以及它是否为造字法的研究上体现出来。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针对这些问题浅议六书中的"假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兼从文字、词义、词汇发展角度剖析文字假借现象,认力以借字的声韵表示本字的语源义的假借是一种特殊、有规则的假借,这种假借反映了汉语史上语源义不断分化、单音节新词不断增生以及两种原始性语义(本义、语源义)在词汇发展中合流的大势。  相似文献   

14.
假借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从"借音字"和"分化字"的形成来看,分化字是造成汉字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假借义造字是形成分化字的途径之一,不能作为假借字是造字法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给"假借"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后世学者时许慎的这一定义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解释,也出现了许多质疑,而这些质疑多从历代学者们对于"假借"的产生、分类以及它是否为造字法的研究上体现出来。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针对这些问题浅议六书中的"假借"。  相似文献   

16.
简谈假借字     
什么是假借?假借是一种借用已有的汉字去代表别的概念的方法。许慎在《说文》序里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本无其字”,意即某事某物虽有其名,但无其字;“依声托事”,意即依据字的读音与某事某物的叫法相同的原则,运用此字指代彼事彼物。这就是说,假借是运用已有的汉字指代语音相同的未曾造字的概念或词。  相似文献   

17.
论甲骨卜辞中的假借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假借以其记录语言的语音这一本质属性 ,贯穿了汉字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 ,尤其在汉字发展的早期阶段——甲骨卜辞中 ,假借字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文字记录语音的本质属性、文字符号自身的特点、语言对文字的要求以及“据义构形”的表意汉字的特性都决定了假借字在甲骨卜辞中大量运用的必然性。假借在甲骨卜辞中虽然没有构造出新字形 ,但记录了新词 ,是一种借形表词法。假借字的大规模运用解决了甲骨文字少词多的矛盾 ,弥补了象形表意汉字的不足 ,促使了新字的创造 ,并对汉字字义的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假借”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借,位列“六书”,自清代以来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休宁戴氏为代表,认为“假借”为用字之法;另一派,以高邮王氏为代表,认为“假借”为造字之法。假借是依语音之同而借文字中已有的同音字字形来为新出现的语词造出新字的方法,在甲骨时代已大量出现。这一造字法的出现解决了早期汉字使用象形类字无法表达抽象概念的局限,促成了汉字体系的完善,也为后来形声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后世对假借之法使用过滥,使文字不堪负荷,大量的语义共一字形也给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通过为其加义符造形声字的方法分流其不同义项,假借之法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通假”是一个经常被与“假借”相混的概念,但它只是一种用字之法,与假借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段玉裁提出了假借理论的“三变说”,其所认同的假借包括字假借和部件假借、音同音近相假和形近相假、本无其字假借和本有字而代之的假借、引申假借和真假借、转移假借等类型,并在《(说文解字)注》中多有发挥。段氏的假借所包含的内容无疑过于宽泛,但他提出了大量假借事例,用假借为训诂,跳出了字形,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解读词义,这些做法无疑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20.
"假借"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的汉字六种造字方式之一,但历代学者对于"假借"究竟是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众说纷纭。要判断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就要从许慎所举的例字来了解假借的含义,要从"字"以及"造字法"和"用字法"这三个概念中了解历代学者对于假借定性的分歧所在。还要了解假借如何造字,以及假借造字的优点和意义。从而对假借是用字之法还是造字之法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