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美是指文字作品中的以写实为主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普通文章与新闻文、应用文、学术文等专业文章及文学传记、科学小品、杂感文等变体文章所体现的美。文章作品的"以事料为能源库"、"以意旨为原动力"、"以情感为神经元"等三个方面都是其美学境界的重要特质。它们既是有区别的,又是有联系的,既是彼此交叉的,更是融汇混成的,三者如果缺一就不可能真正产生最佳的美学效应。文章作品虽具有"真实、典型、新颖"的事料和"正确、深刻、鲜明"的意旨以及"健康、尚质、适量"的情感,但是如果不是"以事料为能源库"、"以意旨为原动力"、"以情感为神经元",则难以达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和认识深度,因而无法让接受者获得"真"的启迪、"善"的感悟和"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2.
杨道麟 《焦作大学学报》2012,(4):98-101,105
文章美同世界上其他美的事物一样,大致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因素。因此,研究文章美,应当着力研究它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熔铸。文章美是文章作者的审美理念和审美实践的结晶,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思在文章中的统一体,也就是文章的内容美即"正确、深刻、鲜明、内化"的意旨美、"真实、典型、新颖、系统"的事料美、"健康、尚质、适量、出新"的情感美与文章的形式美即"完整、匀称、间隔、侧重"的结构美、"简练、流畅、错综、韵律"的语言美、"语体、技法、文面"的体式美等的熔铸,它们在具体的文章中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曾指出文学作品必须具备“三美”,即:“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和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所说的“情文”、“声文”、“形文”是一脉相承的。文学作品如果具备绘画美则会赏心悦目,如果具备音乐美则会和谐动听。文学作品既具备了绘画美又具备了音乐美,就会使作品获得一种如乐如歌、如画如诗的艺术美感,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杨道麟 《焦作大学学报》2010,24(1):86-88,93
文章美指文字作品中以写实为主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普通文章和新闻文、史志文、应用文、学术文等专业文章以及文学报告、文学传记、科学小品、杂文等变体文章所体现的美,它和文学美一样,都是追求内容美和形式美的融合,都是“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产物,都是“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的和谐统一。具体表现为文章美和文学美争奇斗艳、文章美和文学美并峙争雄、文章美和文学美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5.
<正>如果将记叙类文体的主旨进行仔细分辨和精细剥离,使之达到最窄化的程度,就会发现,记叙类文体的主旨主要分为:意旨、情旨和理旨。意旨重在表达某种意义体认,情旨重在表达某种情感体验,理旨重在表达某种理性体悟。从审美角度看,这三类主旨首先给作者,其次给读者带来三种不同的审美愉悦。意旨产生的审美愉悦为意趣,情旨产生的审美愉悦为情趣,理旨产生的审美愉悦为理趣。意趣、情趣和理趣是文章神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给文章增添意趣、情趣和理趣,就成了给文章注入神韵美的三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雷硬先 《中学文科》2009,(16):61-63
本文运用了心理学、教育学和美学等理论,从情感美、理性美、言辞美、结构关等五个角度充分阐述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擦亮了读者的眼睛,给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文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俄国伟大的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为:"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如果你用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美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请以"与美同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相似文献   

8.
陈斌 《现代语文》2013,(11):59-61
教学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反复吟诵,涵咏咀嚼,仔细玩味,真正进入作品的内在境界,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进而引领学生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邀游在美的海洋中。语文课文意境美的表现:情景交融的诗意美,课文立意的含蓄美,思想情感的崇高美,意境整体的和谐美。语文课文读出意境美的实现:一是教师范读,配乐诵读,感受意境美:二是角色诵读,品味诵读,体悟意境美。  相似文献   

9.
古筝艺术以它独有的不同于其他艺术所具有的方式表达出生活中人们的心绪、思想和感情,使艺术的运动和人的情感运动形成自然的对应,使音乐和人的感情产生共鸣.文章从文学性因素、不同风格作品、二度创作等方面分析了对古筝演奏中表情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生六说     
做人说轻易地做了一个人,却要艰难地学会做人。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性情各异,品格有别。或以君子小人名之,或以高尚卑鄙评之。人以群分,实为两类:一为真人,一为假人。真人者,可贵在真。真心实意待人,真情实感为文,真才实学责己,真拼实干谋事。假人者,可鄙在假。口是心非对人,言不由衷弄文,沽名钓誉利己,华而不实处事。真者必善,善者必美;假者必恶,恶者必丑。返朴归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去伪存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没有一个人不是因其情感的真和灵魂的真而伟大;也没有一个人不是因其情感的假和灵魂的假而渺小。都江堰有一…  相似文献   

11.
解读一部作品最好的方式就是朗读,朗读可以体味文字的音韵美、欣赏文章的意境美、领略作者的情感美,从而净化心灵,愉悦精神,启迪智慧,直至引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在此,笔者建构了朗读的三重境界,分别称为“意读”、“情读”、“悟读”,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目,这些文章给人以美的享受,或使人心旷神怡,胸襟开阔,或使人情绪陡降,悲怆凄然,或使人振奋,或使人低迷.但在语文教学实际当中,以上丰富情感的表达往往难以尽善尽美,课文该出彩的地方无彩,感情应浓郁的地方暗淡,师生期望的境界总是难以出现,或达不到预期效果,使学生感觉学习索然无味,学习兴趣大跌.  相似文献   

13.
感情朗读,也就是让学生领受情感美,它可以把学生带人一种美的境界。叶老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感晴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他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和熏陶。因此,我认为感情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情感的外衣,又是情感的载体,承担着表情达意的重大使命。故一篇优秀的文章首先要做到文质兼美。所谓"文美"就是指语言之美,是对文章形式而言,同样的文章,如果在语言方面给予加工润色,给语言饰以亮丽的"包装",定会提升文章的文采,符合读者的口味,那么如何亮化文章的语言呢?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师有责任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将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那么,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实施情感教育呢?  相似文献   

16.
正文本扫描《植树的季节》是一篇典型的儿童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孩子们春天植树的情景,抒发了喜爱植树,愿意通过自己的劳动美化家园、美化环境的情怀。文章短小精练,轻盈灵动,情感充沛,富于想象力;字里行间充溢着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言语表达的范文。文题"植树的季节",一事一时,事明时隐,引  相似文献   

17.
诗是美的象征,爱国诗歌是中国诗歌的主旋律和最高音,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提其要者有三方面:一曰情感美;二曰形象美;三曰风物美。文章以大量诗例从理论和作品的结合上,深入浅出地论述了爱国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春勇 《文教资料》2009,(25):14-16
<藤野先生>不是一篇纯粹的感谢师恩的文章,它的思想感情深沉而复杂;<藤野先生>也不是泛泛而谈的爱国主义作品,他的爱国情感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深刻批判国民庸俗、愚弱、麻木的精神面貌,表达自己弃医从文、救治国民精神病苦的决心.通过深入研究鲁迅的创作动机.认为<藤野先生>的主题应该是歌颂藤野先生的人格美,实践立人思想,改造国民性.  相似文献   

19.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一、深入挖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将把精力集中在“情感”的挖掘上。那么怎样才能“挖掘”出作品的内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说:“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一篇文章,没有“理”就没有灵魂,而没有“情”就没有血肉。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无不抒发了美好的感情,体现了真、善、美。阅读这样的作品,就会愉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从而收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真、善、美情感渗透,使听、说、读、写在美的旋律中达到知识和情感两方面的和谐统一,使学生产生情感激动,精神愉悦,从而领悟到社会和人生的某些真理,并转化为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巨大力量。   一、读出情感   有人把范读,称之为“美读”,这是很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