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婉贞》中“急逐弗失”句,课本、教参及其它注本一般都译为“赶快追击,不要让他们跑掉了”。其“失”的对象是指“敌人”。粗看此译并无不可,但仔细揣摸,便觉得是说难以切合文中意境.既然“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这次交锋,短兵相接,优势自然在“我”。“敌乃纷退”,婉贞深知这不是逃跑,而是想拉开两军距离以发挥火器之长,变劣势为优势。明知敌人不是逃跑,还会说“不要让他们跑  相似文献   

2.
徐珂《清稗类钞·冯婉贞》上的句子:“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远”是形容词,“我”是代词,按照汉语习惯,代词一般不受形容词的修饰,因此,形容词一经置于代词之前,便活用为动词了,而且无例外地活用为及物动词。典型的例子如《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上的“我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等等。“美我”都是动宾结构,意思是“以我为美”。这种词类活用的现象,称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还有使动用法,这种用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二册《弈喻》:“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该句“护前”一词,课本注云:“回护以前的失误。《三国志·朱桓传》:“桓性护前,耻为人下。”(见课本第286页注释(?))课本注释虽有《辞海》等辞书作依据,然我以为此注失当。释训词义,关键在于能通文意。按课本对“护前”的释义看,验之于文意难通。纵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则与斗卮酒”一语中的“斗”字,中学语文课本和一些选本的注释有好几种说法,但都不甚妥当。中学语文课本注“斗”为“大的酒器”。这里只要细读一下上下文,就觉会得这样的注释是有问题的。因为项王赐酒时只说“赐之卮酒”,没有说用大的酒器,更没有说在一卮酒之外再加一斗酒,想左右的人恐怕不会也不敢改变项王的吩咐。再说项王问樊啥:“壮士,能复饮乎?”樊啥回答:“臣死且不避,卮酒  相似文献   

5.
一、急击勿失。“失”字课本注:指失去时机。按:这个注释与上文联系不起来。范增分析刘邦“志不在小”,有“天子气”,不能说成这是攻击的好时机。这里不存在什么“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问题。合乎逻辑的说法应该是,刘邦很有做天子的  相似文献   

6.
<正> 我们在使用职工业余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第三册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词句课本、“教参”注释欠确,有的难度较高的词句还未予注释。这里提出来,以求得编注者和广大教师的赐正。《非攻》 1.今至大力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这个“则”是表转折的连词,可译为“却”。此“从而”不是现代汉语中连词的“从而”,“从”是“跟从”,“而”连接两个连贯的动作。“从而誉之”可译为“跟着他,还要去称赞他”。 2.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义之乱也。全句课本注为:“在辨别义与不义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屈原作品的解注,或失之轻率,或失之牵强。兹略举数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1、余幼好此奇服兮课本对“奇服”的注释是“奇特的服装”,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也认为是“与世殊异之服,喻志行之不群也”。其实,“奇服”就是“美服”。“奇”是“美好”、“美妙”的意思。闻一多《乐府诗笺》说:“奇事,犹佳事也。”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清王士祯《游摄山记》云:“予意山之奇,在登眺;登眺之奇,在烟雨。”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就注“奇服”为“好服也”,“言我冠带佩服,莫不盛美”。“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涉  相似文献   

8.
张鸿芩同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年制初中一册语文课本,编者对其中所选文言诗文作了较为细致认真的注释,这无疑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某些地方仍不免存在着漏注、误注或虽有注释而失之过简的现象。笔者不揣浅陋,试作补正如下: 《学弈》:“思援弓缴而射之。”对于这句话课本上注释为;“想拉起弓箭去射它。思:想。援:拉。缴:生丝绳,用它来系在箭上,射鸟用。于是把系着丝线的箭叫‘缴’。”(见课本288页注⑩) 笔者意见:“缴”,本义是生丝绳,用它系于箭上来射鸟。在这里通过借代修辞手法把它来代“箭”。那么,“援弓缴而射之”就等于说“援弓箭而射之”了。也就是说,这句话中的“弓”与“缴(箭)”是名词性并列结构,用作动词“援”的宾语。因此,“援”字便应与“弓”和“缴(箭)”二者都能相配搭才行。但课本中把“援”释为“拉”。“拉”只与“弓”可以配搭,而与“缴(箭)”便不能配搭了。我们能说“拉弓”,但不能说“拉箭”。这里犯了动宾配搭不当的毛病。查新版《辞源》中“援”字条,其第一义项释“援”为“拉”,第二义项释“援”为“持”,“持”就是“拿”的意思。这句话中的“援”字应选取第二义项释作“持”,也就是“拿”,这样就能够与“弓”和“缴(箭)”二者都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职高语文第四册《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此句中的“幸来”一词,课本无注,教参也无补充注释;经检阅有关选本亦不作注,看来是认为该词并非什么难以理解之词目,无需为之注释。就笔者亲闻,有关教师在讲授本篇课文时,当串讲至此句时,总是告诉学生,“幸来”的“幸”字是“幸亏、幸而”的意思。这怕是受教参译文的影响。教  相似文献   

10.
我自小就是哥哥的“跟屁虫”。哥哥每次考试拿了第一名,我就像自己拿了第一名那样高兴,见人就说:“我哥哥可厉害了,考了第一名!”那种喜悦是没有人能够体会的。一次父亲对我说:“又不是你考了第一名,你高兴什么!记住,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于是我记住了第一句关于“炫耀”的话——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后来,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勤奋,我也常拿第一名,于是我就暗暗得意了,觉得一切在我眼中都变得渺小了。同学问我问题,我也爱理不理,还撇撇嘴说:“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真笨。你看我的!”在我得意洋洋的时候,父亲又说话了:“你可以…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课本初五册《干将莫邪》:“王即购之千金”。课本注为“悬赏千金捉拿他”。这“千金”是什么和是多少,不得而知。高一册《记王忠肃公翱事》:“列价五百金”。课本注为“五百两银子”。“金”为什么变为“银”和“两”也不得而知。高六册《荆轲刺秦王》:“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课本注“金”为“铜”又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高二册《鸿门宴》中 ,樊哙在指斥项羽时有句云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此中“王之” ,以前的课本 (人教社 1991年4月第 1版 )注为 :“王 ,为王。之 ,指咸阳。”现在的课本 ( 1995年 6月第 2版)则改作 :“王 ,使他为王。之 ,指咸阳。”笔者以为 ,改注较旧注错之更甚 :将“王”视为使动用法 ,除这个改注外 ,课本中还有两处 :一是《鸿门宴》文后练习第二题第 3小题 ,《教学参考书》提供的参考答案是 :“王 ,动词 ,使动用法 ,封……为王。”一是高三册《单元知识和训练·词的活用》中在解释“使动用法”时云 :“‘王之’…  相似文献   

13.
“拱”义辨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课本注:“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如果你只活到七十岁,你坟上的树已经两手合抱那么粗了。拱,两手合抱。”我们以为课本注对“拱”的释义不够准确。《现代汉语词典》:“合抱:两臂围拢(多指树木、柱子等的)粗细。院里有两棵~的树。”因此,  相似文献   

14.
一、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复算”,课本注:“算账,追究。”“复算”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词组。从上下文语言环境来说,复,作“再”讲,算,即“算账”、“追究”。母言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自己骂儿子;“业根,死期至矣!”说明闯了大祸,关系到全家性命。有算账之意。但这还不够,就引起第二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意思是说,你的老子回来再同你算账呀!因此,全句意思可译为“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父亲回来,自会和你再算账呀!”这样译,我觉得是比较合乎情理。二、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超忽”,课本注:“突然。”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之《高中古诗文助读》(一)关于本文中这一句中的“超忽”一词,也注成“突然,迅速。”我以为都不甚当。  相似文献   

15.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几处“今”字,用法颇为特殊。现列举如下:①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则)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今两虎共斗,(则)其势不俱生。(同上)③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毛之美,(则)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庄暴见孟子》④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同上)对于上述四例中的“今”字,课本均未作注释;而现行高中语文教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察今篇》有这么一句话:“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其中,“引婴儿”之“引”是怎样一种动作?旧注本原无解释。中华书局出版的王范之《吕氏春秋选注》释此“引”为“牵”,而中学语文课本选入此文时,亦把此“引”字注为“牵引”。  相似文献   

17.
“八风”辨     
《察今》:“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课本注:“[通八风]通,调和。八风,八方的风,,又叫八卦之风,这里指阴阳之气”。我认为此注甚不妥。“八风”,各家都解为“八方之风”,虽名称各异,其实一样,即这“风”是自然之风。自然之风与音乐何关?《古乐》云:“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这种解释欲说明风与音乐的关系,但这只是一种传说,并非历史事实,故不可为凭。汉代高诱注:“八风,八卦之风”。此若  相似文献   

18.
中语第二册《弈喻》中有个句子是:“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课本注此句中的“益苦”为:“更艰苦。意思是难于想出招数。”依笔者之见,此注有失允当,似有商榷之处。“益苦”,就其语境而言,诚如注释中所说有“难于想出招数”这一语  相似文献   

19.
《唐睢不辱使命》中有“秦王色挠”一句,课文注为:“秦王变了脸色。挠,屈。”这是值得商榷的。案:“变了脸色”,无非是“勃然震怒”,或者为“神色仓惶”,等等。但用在这里却不够确切。同时,注“挠”为“屈”,在此处也欠妥,因“屈”多是从“不屈不挠”之义而来。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五中有“白杨性甚劲直,堪为屋材,折则折,终不曲挠”句(“曲”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中范增语曰:“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教材注为“这是一种迷信”,说是“真龙天子”所在的地方,天空中有—种异样的云气,会望气的人能够看出来。但究竟“天子之气”是怎样的云气?教材注释并未说清,于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将此句译为:“我叫人观察过他的气象,都象龙腾虎跃,显得五色缤乱,这是真命天子的气象。”亦有人译“皆为龙虎”为“都是龙和虎的形状”。案:此句中的“龙虎”应是偏义复词,偏义在“龙”。权代人迷信观点认为龙是称帝之象。《史记·集解》引苏林曰:“龙,人君象。”又引应劭曰:“龙,君之象。”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