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伟  卢爱侠 《广西教育》2013,(17):42-43
阅读的本质是对话,没有情感交流的阅读对话,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要追求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必须从情感的投入入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使之与作者、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呢?本文以《珍珠鸟》教学为例谈谈  相似文献   

2.
一、情感导向阅读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思发,观文者被文以入情。”这句话是讲,写作的人因情感的波动而促使他产生创作的动机,阅读的人也必须把握这种情感,投入这种情感,这样才能找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沿着作者的感情线索研读下去,很好地把握文意,解决问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阅读现代文时必须根据文章提供的所有信息,展开想像,进入角色,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将作者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依此情感去反复阅读,这样,才会提高阅读能力,达到预期效果。如阅读《琐记》一文时,我…  相似文献   

3.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绝少有原生态的,大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直接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景物描写,一是融入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情感的景物描写.前者借助景物来表现作者情感;而后者,不是直接地展现作者的情感,而是借助景物,来表现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的情感.前者一般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这里单说后者.此种景物是作品中人物眼中之景,此种景物之“情语”也是作品中人物之情.例如,鲁迅的《社戏》,写小伙伴们划船去听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写景,就是在写人物“心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界定景物描写与人物刻画的对应关系,往往会成为阅读中的难点.下面就以小说《芦花荡》为例,试作说明.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这句话说明了诗文里面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思,包含着作者喜怒哀乐等诸多情感,阅读者要根据文本内容体悟出作者所反映出来的意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或建立交会点,方能“读懂”诗文,参悟出作者的本意。新诗的阅读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善于“披文人情”,  相似文献   

5.
我国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作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这句话不仅提示了“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道出了读书者也应“披文入情”探求文章真谛的道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偶有所得,略陈愚见。  相似文献   

6.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凡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总是作者动了感情才见诸笔端的。作为教师,我们这些“现文者”理应努力寻找动情点——一篇作品中作者思想感情集中流露的地方,一篇作品中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去理解作品,推敲语言和文字,“技文人情”,拨动学生的心弦。一、钻研教材,挖掘动情点要使学生“观文”动情,教师必须在阅读中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使读者得到自我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动情点,深刻地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7.
周莹 《职业技术》2009,(6):57-57
阅读的直接目的在于摄入信息,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摄入作品各类信息的过程。要改变语文教学工作中枯燥的教学效果,除要不断优化阅读教学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注重发挥情感效应,形成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所谓“情感效应”,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交流意识和师生与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产生共鸣的情感意境效应。  相似文献   

8.
鲁迅创作《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什么呢?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见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已〉》)这确是作者的创作心态。但是否据此可以来对作品进行社会价值判断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能将作者自述的创作心态作为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和主题思想的确定的唯一尺码。因为作家创作作品时的历史视界与读者阅读作品时重新审视并构筑的历史视界自有一定的差距和变化。如果作品社会价值判断(在小说里主要应该由人物形象来表现)主要依据于作者的阐释,那么何必还要求读者进行认真阅读并进行探微索隐的的艰苦研究呢?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行的语文教学理论往往是这样看待阅读教学的:他们认为本文的意义是作者事先放进去的,教学的意义在于教师通过传授一定的知识,教学生从本文中取出意义来。这一点违背了阅读的本质,违背了文学的原理。事实上,无论何种创作动机,本文的意义都不是预先放进去的。促使作家创作的只是一种创作冲动的情感。这种情感在本文中形成诱导读者的力量。无论什么作品在没有经过读者的阅读之前,都不能成为作品,都  相似文献   

10.
弗·纳博科夫以小说形式的奇异和晦涩被称为“非常极端的文学本体论者”,在美国文学史上被纳入二战后的美国实验小说家的行列。由于文本结构的讲究、细节和意像的精雕细琢 ,作品显得扑朔迷离、隐晦曲折 ,具有现代文本的包容性和复调性。在斯坦利·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 :理论与实践》的启发下 ,本文试图对《洛丽塔》——一本众说纷纭的作品——的文本内容进行阅读经验式的解析 ,由此可见纳博科夫的写作用意在于容纳读者于小说之中 ,让读者成为小说的参与者 ,在作者制造的文本迷宫中 ,或愉悦或痛苦 ,成为第二文本的创造者 ,而不在于给予读者以教育。因此 ,文本中透露出的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性以及作者所采取的谜语一般的隐喻和讽刺手段 ,成为读者阅读的迷雾 ,也正是作者期望之中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古人曰:“景语即情语”(王维国《人间词话》),“诗者根情”(白居易)。这都强调了作品的感情因素,可以说“情是文章的神经。”换言之,文章实则是作者充沛情感的文字显影。正因为是这样,以情动人,靠情来衔接文与人的神经系统,读者才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反过来,教师教授文章时,把握住情的联系作用,适时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与作者的感情合拍,产生共鸣,无疑对引导学生深味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究作品的写作奥妙,挖掘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为此,研讨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方法,对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情感是会文悟道的中介“会文”与“悟道”,是语文科语言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的话精当地阐明了创作和阅读的过程与原理。作者是“情动而辞发”,读者是“披文以入情”,其中心是一个“情”字。“情”的一头是语言文字,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为此,要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必须从“披文”出发,剖析语言文字;而阅读是一个双向活动,在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脉络后,还必须进一步体会作者“为情造文”的惨淡经营,这样才真正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要  相似文献   

13.
直至今天,在现代人群中,“唐诗”二字仍有历久不衰的特殊的魅力。原因何在? 文学是抒情的,诗歌尤其如此。人不能没有感情生活,大到济世安邦、忧国忧民之情,小到生活中种种细腻情感、喜怒哀乐,需要发抒,一泄为快,这就是创作;他人读了作品,感受到这些喜怒哀乐之情,产生共鸣。击节感叹,这就是鉴赏。创作——鉴赏,这一逆向活动的过程,是由情始、由情终的(即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作家莫泊桑,对于读者的要求看得很敏锐: “这些人群朝我们叫道:安慰安慰我吧。娱乐娱乐我吧。感动感动我吧。让我做做梦吧。让我恐惧吧。让我流泪吧。使我思想吧。”(《小说》,《文  相似文献   

14.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真挚的情感是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而对于教师而言,则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一关键点,积极引导,创设情境,架设桥梁,完成文、情、理的相生相融。  相似文献   

15.
一、了解背景,感受人文情怀一般而言,古诗词涉及内容比较丰富,如创作背景、作者心境、相关评价等。介绍和讲解创作背景,可以让学生了解诗词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领悟和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词其实是作者人生感悟、情感变化的具体体现。优秀的诗词作品能够生动地体现作者的人生观和思想境界。因此,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内心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充分了解他们创作时的心情状态。如,教学《泊船瓜洲》,教师可以事先介  相似文献   

16.
有位教师在讲《红楼梦》时,自己非常投入。他觉得这部作品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是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宏篇巨作,因此,抱着极大的热情给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寓意,然而,学生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少数女学生不自觉地进入作品的情境中,甚至有个女孩子还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泪。然而,更多的学生特别是男学生却毫无感觉,一脸的无奈和不解。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未能与作品、作者产生共鸣。在文学欣赏过程中,读者通过文学作品语言这一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强烈的反应,产生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黛玉葬花而落泪,为武松打虎而击节,为祥林嫂的不幸而同情,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而悲哀。从而在作品中获得审美的享受,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共鸣,一方面是文学作品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只有引起了读者共鸣,文学作品才能实现其预期的目的,另一方面,它是衡量读者进行文学欣赏是否成功的标志。那么,读者对文学作品产生共鸣,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首先,从客观条件上看,文学作品必须具备唤起读者情感的因素。人们内心产生感动,往往触发于某一点。法捷耶夫...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其实质就是以文本为载体,教者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潜藏在文章后的作者仿佛是一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知心朋友,教师仿佛是一位“拨云见日”的向导,学生则是“求贤若渴”的拜访者,他们沟通、互动,构成了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注的“对话”过程。■走进:把作者的情“品”出来现代阅读理论认为:真正意义的阅读活动是由“作者、读者、作品”构成的“三边”整体活动,这三边中…  相似文献   

18.
安妮·赖斯的《吸血鬼编年史》在英美国家掀起了一场"吸血鬼热"。它的成功是创作主体、接受客体和接受主体之间动态交往的结果。作品的成功在于它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让读者能从中找到自我认同。它融入了作者自身的艺术情感,既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也能让读者为之共鸣。这是其成为经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散文教学,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披文而入清”,牵动学生的情思,使学生获得美感的愉悦和深刻的思想教育。为此,在散文教学中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深刻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心理学认为,“参与艺术家或作家创作活动的想象之最重要特点是它的明显情绪性。作家头脑中产生的想象,情境、情节的意外转折似乎是透过一架特殊的,‘不断充实的机器’。进行创作的个人情绪方面就是这样一架机器。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体验着各种情感并使它们体现在艺术形象中,从而促使读者、观众和听众产生感受、悲伤和欢乐”(彼德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可见作者的情感基调是其作品深邃意境的关键性因素,是作品抒情的主旋律,因而若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基调,就能找到作品情感脉络的源头,沿着作  相似文献   

20.
蒋杰 《甘肃教育》2011,(21):34-34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理念,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活动。而教师语言规范、音质优美、吐字清晰、感情真挚的范读,不仅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还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