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阳明的"心即理"包含了两大核心,即"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心即理"我们可以理解为"人心"主导人所有的感官。与教育结合起来,即告诉我们"心"是培育重点,教育应该注重于培养学生德、美,发展认知之心,才能培养出理想人格,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心即理"思想有很多值得我们去重视和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崔景贵 《江苏教育》2023,(34):30-31
班华先生倡导教育要“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在积极育人的实践中自觉地融为一体。以人为本、为学而教,助人自助、育人至上,育心与育德有机融合,是班华先生的教育智慧之魂,积极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3.
论庄子的"心"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庄子对人"心"的思考,总是与现实、身及身外、人的生命乃至精神的成长等因素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的.庄子的"心"之思具有较强的逻辑递推层次性、丰富性."成心"即人的知觉直感不直接或不必然是负面的,只有当其被作为判断事物是非的唯一尺度时,它才有可能等同于成见、偏见."蓬之心"是人们由于将自我封闭起来而形成的狭隘、"蔽于一曲"的心灵状态."以心复心"首先是去弊、疏塞,去除"蓬之心";其次则是要把平时分裂和外放的精神收聚起来,追求一种理想的"心"境,即"游心乎德之和" .这实际上是提醒人们应淡化对"外物"的忘我追逐而注重内"心"世界的充实与涵养.  相似文献   

4.
"良知"是阳明心学的重要范畴.它是王阳明在"心"的概念建构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的形上概括与提升.在阳明的心理教育思想中,良知是心育的理论指导,是心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良知的核心是主体自我意识,它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人人具有,圣愚皆同;良知是主体外在行为活动和内在心理体验的自然、和谐与畅达状态.良知是阳明以高扬人的主体自我意识和生命意志为亮点的心理教育理论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总书记的"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开展"三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三心",使他们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德育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可以从起源、理论基础、特征、教育者队伍、学生观、目标、原则、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来论述;其联系则可以从内容、形式、方法、效果等方面来论述。在学校教育系统中,两者应保持各自相对的独立性,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相互替代。强调在“以德育德”、“以心育心”的同时,注重“以心育德”争“以德育心”,可以提高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争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学校教育目标需要靠课程实现。为培养新时代好少年,学校近几年开始实施以"初心课程""润心课程""慧心课程""强心课程"四大课程为支撑的"育心"德育课程体系,系统的校本教材,创意的主题活动,让抽象的说教变成一节节入情入心德育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在榜样的感召下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在科学的指导下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积累涵养,在实践中追求真正的行知合一。  相似文献   

8.
心育主体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育"即心理教育或心理素质教育.心育是"以人为目的"的教育本质的回归.心育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使之成为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和谐的完整的人.心育注重实践,注重过程;强调对全体受教育者进行全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强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紧密联系及全面渗透.所以,心育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全面性和整体性.心育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9.
如何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健康、快乐、高效地接受知识,形成能力,应该是所有教师思考的问题。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学校教育说到底是“心育”,作为政治教师,我认为政治课的教学应该从“心”教起。  相似文献   

10.
"心困生"是教育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心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心困生"的心理障碍提出教育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晶 《文教资料》2013,(15):99-101
"五心"情感教育是以"爱心、孝心、恭敬心、责任心、羞愧心"对大学生进行具体化、大众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在高职思想文化建设背景下,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的有效路径。其导向性、人文性、驱动性等特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易于为高职学生所接受,从而收到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高职思想文化建设的成效,发挥高等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教育职能。  相似文献   

12.
心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是以活动为核心的心育各要素构成的交互作用的活动共同体。文章论述了心育的实践性、全面性、渗透性原理 ,指出实践性是心育的方法论依据 ,全面性是心育目标的参考系 ,渗透性则为心育的策略、技术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发展学校德育亟待班主任培养一种新型能力,即“多维心导能力”。培养这一能力体现了以“心”为根、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以建构为导向等德育新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的教导、心理情境的引导、心理矛盾的疏导……是班级教育实践中班主任培养实践“多维心导能力”的五种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4.
用"心"去教育学生极其重要.本文从用"心"去融合学生的"心",用"心"去感化学生的"心"两方面加以论述,并结合实例证明了用"心"去教育学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新要求,小学班主任急需培养一种新型能力,即多维心导能力。多维心导能力,是班主任面对班级学生从心理上所进行的教导、引导、疏导、构导和控导等多种能力,它体现了以“心”为根、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以建构为导向等德育新理念,并在班级教育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德育与心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两个侧面,分别从教育实践视角阐释了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哲学概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以"自我—社会"哲学模态融入思政教育理念,并在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互为内因和外因,使思政教育实践在矛盾运动规律的辩证统一中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德育价值性与心育知识性相统一、德育统一性与心育多样性相统一、德育主导性与心育主体性相统一,既是对新时代思政教育"八个相统一"的根本遵循,也是对德育与心育历史演变的概括与延续。  相似文献   

17.
"心"是象山哲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其学也被称之为心学。象山心学非常简易直接,以非分解的方式立义,给现在理解象山之学带来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心"与"本心"、"心"与"理"、"心"与"物"的关系构成象山心学的三大主干,是人们把握象山心学的三个基本面向,厘清这三个层面的关系是打开象山心学的钥匙。  相似文献   

18.
古浪县第五中学招生录取的高一新生大多数存在自信缺失、自控力差、意志薄弱、进取精神不强等诸多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是缺乏"爱"的教育。笔者以多年的艺术特长生培养实践经验提出了"以心育人"的体艺高考特长生培养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以"心"为核心的方位词语在汉民族语用习惯中的反复化及组合规则,反映了"心"在汉语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并由此折射出语言世界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20.
优势迁移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心慧、心悦、心正、心韧、心宽是小学生心理成长的五大核心优势。通过建构与实施学校"五心"课程体系,发展学生的优势,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实现优势迁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