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拣和捡读音相同,意思相近。在遣词造句时,我们很容易把它们混淆起来。捡有拾取的意思,比如捡柴、捡破烂儿等。拣也有拾取的意思,这时它们可以通用。但拣与捡又有明显的区别,因为拣还含有挑选的意思,如拣个好日子、挑肥拣瘦等。  相似文献   

2.
一位老师讲习作课,举例讲到《给徐特立同志的一封信》中“你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不躲避责任”这句时,说“拣”就是“捡”,“拣”与“捡”含义相同。这样解释不妥。“拣”,选也、择也。《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后三月,拣练士卒,遂之吴”。《魏志·袁绍传》:“博爱容众,无所拣择”。《旧唐书·懿宗纪》:“边方未静,深藉人才,宜令徐泗团练使选拣召募官健三千人,赴邕管防戍。”都是选择的意思。而“捡”,在古汉语中一般解作束也、拘也。《荀子·儒效》“礼者入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同“捡”)式也”。《汉书·黄霸传》:“郡事皆以义法令捡式”.现代汉语则解作“拾取”。如拾粪、拾柴、拾稻穗等。古汉语中,“捡”与“检”、“拣”与  相似文献   

3.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广东惠阳市教研室何钢一、在语言环境中,比较近义词的词义1.海滩上有练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富饶的西沙群岛》)句中“拣贝壳”的“拣”字是“挑选”的意思,在这里不同于“捡”。如果脱离句子看“拣”和“捡”,则学生较难掌握它的意思。具体语...  相似文献   

4.
遭遇尴尬     
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在学生汇报课文主要讲了有关闰土的哪几件事时,随即板书,当“拣贝壳”的“拣”字出现在黑板上时,下面同时出现了几个声音:“老师,‘拣’字写错了!”当时我脸一红,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但我并没有因这几个学生给我带来尴尬而生气,也没有将错字简单地一改了之,而是问那几个同学:“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个字为什么用错了?”其中一个学生一脸得意的神情,站了起来,显得有些激动,说:“我们原先学过,‘拣’字有‘挑选’的意思,而‘捡’表示把东西捡起来,课文中说在海边‘捡贝壳’,所以应用‘捡’字。”我点头微笑,肯…  相似文献   

5.
<正> 我们经常会遇到“二”与“两”这两个汉字。它们所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但其用法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才能区别这两词的用法呢?  相似文献   

6.
是“捡”还是“拣”?江西省遂川县二中郭世绮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同志的信任》一文里的第一节的第一句“灯下,他郑重地打开纸包,按照那封信里的指明的记号,把右角上用墨笔点了两点的一张毛边纸捡出来”中的“捡”字,是个错别字,应改为“拣”。据《说文》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惟妙惟肖”和“栩栩如生”这两个成语虽然都是表示很像的意思,但实质上是有差别的。在具体运用时,学生常常是模棱两可,含混而用。那么应该怎样区分呢?“惟妙惟肖”强调的是形似,意思是模仿得像真的一样,真假难辨。如郭先生画技高超,能惟妙惟肖地临摹出大画家徐悲鸿的奔马。这说明模仿得与原作十分接近,真假难辨。再如:小弟弟学起猴子来,抓耳挠腮,挤眉弄眼,真是惟妙惟肖。这说明弟弟模仿得像真的一样,真假难辨。区别的办法就是前面能用“模仿”来修饰的,就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强调的是神似,意思是描写、刻画、创作得像活的一样,好…  相似文献   

8.
有一本《中学语文复习资料》,在《周亚夫军细柳》的注释中,将“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中的“无何”说成是“无可奈何”。这种解释是值得商榷的。“无何”并不是“无可奈何”的意思,它表示的是一个时间概念。与有顷、顷之、少顷等的意思略同。“无何”象“有顷”、“顷之”等一样,经常放在“居”的后面,共同表示“相隔了一段时间”的意思。如: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二”与“两”这两个汉字,它们所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但其用法是不同的。在教学当中怎样才能区别这两词的用法呢?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俩”、“两”和“二”3个字 ,在学生的理解和实际运用中经常容易混淆。其实 ,按这3个字的意思和一般的用法来分析 ,就比较容易区别。“俩”是两个的意思。如 :他们俩 ;咱俩 ,5个苹果我吃了俩。也表示不多、几个的意思。如 :才这么俩人 ,恐怕太少了。“俩”后面不再接“个”字或其他量词 ,不能说你们俩个。“两”有4种意思 ,①表示双方。如 :两口子、两败俱伤、两相情愿。②表示重量单位。如1市斤是10市两 ,10钱是1两。③表示不定的数目 ,和“几”差不多。如 :我跟你说两句 ,过两天再说吧。④数目。一个加一个是两个。“两”字一…  相似文献   

11.
王妍玮 《甘肃教育》2011,(11):53-53
“度”和“渡”是两个同音字,都有表示“过……”的意思,难免混淆,下面作一讲解。“度”是从时间上表示“过……”的意思,如“度假”、“欢度春节”。“渡”是从空间上表示“过……”的意思,它是形声字,“氵”表意,与“水”有关,表示“这一岸到那一岸”和“通过(江河等)”的意思,如“远渡重洋”、  相似文献   

12.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在现代,“优”字时常被认为是“优秀”的意思,因此这句话经常被解释为:“学习成绩优秀就会被提拔做官,进入仕途。”但实际上,“学而优则仕”的意思并不是像人们“望文生义”所理解的那样,“优”的正确意思是“有余力”,它的本意是说:“人读了书如果有余力就该设法去做官。”  相似文献   

13.
常用汉字中有80%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形旁,一个是声旁。形旁表示字的意思,声旁表示字的读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带有“王”字旁的字,如“瑕”、“瑜”、“珍”等。记得在教学“瑕”时,有个学生问我:“瑕”字含有关玉的意思,偏旁却是“王”,为什么不是“玉”呢?是啊,用“玉”字做偏旁更合适,这是为什么呢?课后我查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原来在这个字中,我们所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的“本”字,下面根部的三个小圆圈是指事符号,表示这是树木的根部所在。金文“本”下面变成了三个小黑点,意思一样,上为“木”,下面为根。小篆的“本”字下面是一条线,同样是指事符号,表示根部。楷书的“本”更明确,就是“木”下加一横。由此可见,“本”是个指事字。后世把“根”“本”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复音词,叫作“根本”。  相似文献   

15.
“以至”和“以致”都是连词,都有表示结果的意思,都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但两者在意义和用法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以至”有两个义项(据《现代汉语词典》)。一是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是“直到、发展到”的意思(“至”就是“到”的意思),例如:  相似文献   

16.
同学们对“many”,“much”,“lot”这三个单词都比较熟悉,大家会异口同声说:它们的汉语意识都是“许多”。对,看起来它们的表面意思是一样的。可它们真正一样吗?不,这三个“许多”各有各的特点.使用它们时,我们还得小心呢!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小语第七册《避雨》一文运用了这样一个俗语:“打破沙锅问到底”。学生通过预习很快了解了词的意思。课堂上有个同学问:“沙锅’的‘沙’能否用‘砂’?”我让学生一起来辨析“沙”“砂”两字,同学们查了字典。“沙”与“砂”是同音字,“沙”的意思有四:①细小的石粒;②象沙一样的东西;③姓;  相似文献   

18.
释“论语”     
在教读《论语》选文时,经常有学生问:“论”为何要读作“lún”?“论语”是什么意思?这部著作为什么要以“论语”来命名?有些老师对这些问题或者各持一说,莫衷一是,或与学生一样,不知所以。而广西民族出版社《〈论语〉赏析》一书的解释是:“《论语》就是孔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这纯属妄加揣测,不得不予以辨正。  《论语》之“论”之所以读“lún”,是因为此处它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即古体字是“仑(lún)”。《说文》段注:“论者,仑之假借。”“伦、论字皆仑会意。”那么,“仑”又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9.
“意象”与“意境”在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诗歌研究中是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术语。由于都有一个“意”字,人们在理解或使用它们时往往通用、混用,分辨不出它们之间的含义和指向的差别,尤其是近代西方又发生了Imagism(意象主义)诗歌运动,欧美文论中也大量出现“image”这一术语,“image”又被中译为“意象”,人们对这些术语范畴的界定更是莫衷一是,难以准确地把握,认识上出现许多混乱,很有将其梳理辨析的必要。意象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早已存在的一个概念,然而这个概念也象中国古代学术理论中其它一些概念一样,在它产生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虽”和“于是”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常使用,其用法古今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这不同之处学生难于掌握,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文言教学中如何辨析以上两词的用法,现略述其标准如下,供教学参考。“虽”字用法辨析“虽”字在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用法有两种:一是表示“虽然”的意思,一是表示“即使”的意思。如何将这两种用法区分开呢?(一)当“虽”用于让步转折句时,是“虽然”的意思,当用于假设句时是“即使”的意思。让步转折,是指上句承认某事为事实,下句表示不能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