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所选的《离骚》,有一个难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书下的注释是:“(因为)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所以)惟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这个注释有如下的毛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泽"何解?     
人教版《离骚》中"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一句注解为"(因为)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所以)惟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相似文献   

3.
这句话通吗?     
《坚强的战士》中“林红脱下穿在身上的一件玫瑰色的毛背心递给静。”这个句子我一直认为“杂糅”了,既然前面有动词“脱下”,后面就无  相似文献   

4.
一、是“杂糅”不是“杂揉”初中语文分编教材《阅读》第三册(下同)第13面“当我重新看见这些形象的时候,心头涌起的却是甜柔与辛酸杂揉的味道,童年的回忆是甜柔的,而那时的人民生活,却是那么辛酸啊!”(《“面人郎”访问记》)“杂糅”,教材写成“杂揉”,显系误印所致。“揉”与“糅”音同而义异。《辞海》:“糅,混杂。”“揉,来回擦或搓。”“心头涌起的”是“甜柔”和“辛酸”的两种味道,两种味道混杂交织在一起,无论从本句的意义还是从工具书的诠释看,都应该是“糅”而不是“揉”。  相似文献   

5.
<正>一、“高出……之上”?《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超”字条下有“超过”一词,其释义之二为“高出……之上”。照此,其所举用例“各车间产量都超过原定计划”,即为“各车间产量都高出原定计划之上”。“高出原定计划之上”明显有句式杂糅的语病。“高出……”,也就是“在……之上”。“高出原定计划”,也就是“在原定计划之上”。所以,“高出……之上”,是把意思相同的两种表述方式杂糅到一起了。  相似文献   

6.
句式结构杂糅,是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句子杂糅在一起,从而造成语句结构的混乱。通过对近年来全国高考试卷和各地模拟试卷中此类试题的梳理,我们发现,出现频率较高的句式结构杂糅情况主要有以下十类:一、表被动【杂糅结构】被(受)……所。如:1.这办法既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修改意见】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二、表原因【杂糅结构】原因是……造成(引起、诱发、作怪);由于……结果;之所以……的原因。如:2.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纠正,其根本原因是执法作风不正在作…  相似文献   

7.
句式杂糅是指一句话两种结构形式纠缠不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造成结构混乱的病句类型。修改这类病句,可以依据上下文的需要选取一种结构形式而淘汰另一种形式。句式杂糅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举棋不定同一内容,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说法,说话、写作时由于拿不定主意既想用这种说法,又想用那种说法,结果把两种说法杂糅到一起,形成两句混杂。可图示为:“×”,“?”代表一句话或一种结构形式,“\”代表意思相同的另一句话或另一种结构形式,它们交叉出现在一句话中。例如:听了张海迪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这是两句话的交叉…  相似文献   

8.
女儿一度不愿意自己看书,总赖着我给她读。当时担心亲子朗读是不是带来后遗症了?还有一段时间,她的语句表达不顺畅,句式杂糅,妈妈很担心。认为是“听”书的副作用,甚至要禁止我给她读书了。  相似文献   

9.
杂糅句三例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三册有三例杂糅句子。 第一例见《北京立交桥》:“目前全市已有大型公路立交桥、公路铁路立交桥达61座。” 分析:本句中“已有”表示存在;“达”即“到”,达到的意思。两词同时在本句中出现,造成句式杂糅。本句可改说“目前全市已有大型公路立交桥、公路铁路立交  相似文献   

10.
《离骚》中有这样一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尤未亏。”对这一句中的“泽”字,课本是这样注释的:“泽,污浊。”课文的这一解释与古今一些权威人士及辞书的解释颇有出入,这里提出来,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11.
王蒙《我的人生哲学》一书中有几处语言失误,现试析如下。①(结盟)变成了小圈子,变成了“利益集团”,变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变成了独夫民贼大哥大邪教主所利用的工具的事实屡见不鲜。(第64页,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②使自己成为一个垫脚石,成为铺路的石子,成为划时代的突破口的一个序曲的例子不胜枚举。(第201页) 以上两例属同一语病——结构杂糅。“变成……工具”“成为……序曲”是动宾结构,“事实屡见不鲜”“例子不胜枚举”是主谓结构,前后两种结构借一个助词“的”糅  相似文献   

12.
在语言表达中,两种以上的句式纠缠不清,叫做句式杂糅。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这一病句类型已成为考查的热点。考生在判断句子是否杂糅时,有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有一双识别句式杂糅的火眼金睛?我想应先了解句式杂糅的常见类型。  相似文献   

13.
《离骚》中有这样一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尤未亏。”对这一句中的“泽”字,课本是这样注释的:“泽,污浊。”课文的这一解释与古今一些权威人士及辞书的解释颇有出入,这里提出来,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14.
儒释道精神的杂糅汇合构成了我们复杂的民族性格。作为一个中国人,《沉沦》主人公“他”也无法摆脱儒释道精神的束缚。“五四”历史转折时期,“他”在日本受到黑暗现实的压迫,支撑其文化心理结构的儒释道精神全面崩溃,只能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15.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四册《听潮》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刺着岩石的壁垒。”其中“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犯了杂糅的毛病。所谓杂糅,就是把表达不同意思的两个结构糅合在一起,使得句子的前后两部分纠缠不清。“猛烈地冲向岸边”意思已经完整,作者却又  相似文献   

16.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第十七课是一篇人物通讯《寻找时传祥》。该篇报道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诠释时传祥的精神,呼唤时传祥精神,且注重“用事实说话”,引而不发,含而不露,有着平实朴素的风格,是值得中学生一读的好文章。但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却值得商榷:1971年,他带着一身病痛被遣送回解放前他揣着七块糠饼子、步行十三天来京的山东农村老家。乍一看,“解放前他揣着七块糠饼子、步行十三天来京”成了“山东农村老家”的修饰语。“解放前他揣着七块糠饼子、步行十三天来京”如何能修饰或限制“山东农村老家”呢?显然是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定语不能修饰名词中心词。再仔细一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作者把“1971年他带着一身病痛被遣送回山东农村老家”和“解放前他揣着七块糠饼子、步行十三天来京”两个句子杂糅在一起,犯了句式杂糅的毛病。句式杂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语病,简单说就是把两个句子挤在一句话里,前后交叉重叠,造成句子结构混乱,形成病句。如:雷锋同志有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个句子把“雷锋有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和“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杂糅在一起。《寻找时传祥》的作...  相似文献   

17.
在语言表达中,两种以上的句式纠缠不清,叫做句式杂糅。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这一病句类型已成为考查的热点。考生在判断句子是否杂糅时,有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有一双识别句式杂糅的火眼金睛?我想应了解句式杂糅的常见类型。一、结构杂糅表达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如果把不同的句式搀杂在一起,就犯了结构混乱的语法错误。如:例1、(2004湖北卷第5题C)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的学说以儒学为主体,杂糅诸子之学,使其学说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他的天人感应学说的重要理论来源即是墨子的“天人格化”学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董仲舒的治学特色。  相似文献   

19.
唐悦 《师道》2020,(1):12-13
一龙岗的学生大多都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深圳移民",自有清晰的记忆始,便携带着父辈在日常生活中赋予的故土文化。但幻灯片式的都市生活场景和碎片化的龙岗记忆并置,加之各种元素相互杂糅,常常导致他们忘记感受、发现真正育他成长的龙岗文化。初二寒假前,我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我是谁”,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当要求同学们从地域进行思考时,令人惊讶的是,我却未听到“龙岗人”这几个字。  相似文献   

20.
段永建 《天中学刊》2022,(6):105-112
“文学豫军”的灾难书写在“十七年”和“文革”时期主要呈现出秉笔直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定胜天的灾难意识;在新时期则表现出以多元杂糅的手法对灾难生成原因的探究以及对灾难发生的反思与批判;进入21世纪,灾难叙事表现出由单一现实主义向多元杂糅、由宏大叙事向日常叙事、由人定胜天思想向生态意识转变的诗学特征。“文学豫军”的灾难叙事,不仅再现了创作主体心路历程及其艺术风格的流变,而且还勾勒出当下社会现实生活内容的变化及内在机理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