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引起了人们的争议。称赞者说阎连科是“中国荒诞现实主义大师”,“以鲜明的方式发出了独特而洪亮的声音”,还引用卡夫卡的话来形容《风雅颂》“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  相似文献   

2.
耐得"寂寞"     
"寂寞"者,清静、无声也.寂寞对人来说,有时是难以忍受的.但李白却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我细思良久,始觉直言之奥妙.一个人要想干番事业,诸如著书立说、搞科学研究等,必须甘受寂寞.安徙生在完成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的创作后,"寂寞"了一阵子,因为许多人对他的童话已不感兴趣.安徒生便利用"寂寞"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在搁笔一年后,他"重操旧业",于是,<海的女儿>等一百六十八篇童话接踵问世,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打杂",尤其是为文学青年"打杂",是鲁迅一生中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主要工作之一.1926年11月,鲁迅在厦门大学致信许广平说:"我先前在北京为文学青年打杂,到这里,又有几个学生办了一种月刊<波艇>,我仍然去打杂."(<两地书·七三>)1929年7月,鲁迅在致章廷谦信中又说:"上海大热,我仍甚忙,终日为别人打杂,近来连眼睛也有些坏了."(<鲁迅书信集>上卷228页)据鲁迅自叙,光1925年至1931年,他为青年作者、译者编校的译著书目就有19种.  相似文献   

4.
"受活"作为北方方言,豫西人最常使用,有痛快淋漓、快慰快活之意,跟时下出现频率极高,颇受钟爱的"爽"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家阎连科"受活"地创作了<受活>,春风文艺出版社"受活"地出版了<受活>,<受活>在图书市场上能不能"受活",跟市场营销的创新与否有直接的关联,为了让<受活>更加"受活",出版此书的相关人员过了一段很不"受活"的日子.  相似文献   

5.
再论"动静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节"'动静说'的哲学渊源"和第二节的"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对<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理论中的"动静说">一文的补充,也是作为本文的衔接."动静说"由李小缘先生于1926年提出,是一个建立在比较研究基础上的学说,他在1927年的<图书馆学>一书中,又完善了"动静说",并构建出了以此学说为基础的图书馆理论体系.这一学说也是群体的成果,是李小缘先生在总结归纳同时代业界人士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创新而出的.这一学说在当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异声同啸" (heteroglossia)源自俄罗斯语言学家和文论家巴赫金,译自俄语"异质话语",是其对话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4年,巴赫金在其论文<小说的话语>中,引入了该术语.巴赫金认为:小说的力量源自小说中人物话语、叙述者话语和作者话语的共存和冲突,他把"异声同啸"定义为"一个人的话语包含在另一个人的语言中,从而作者可以通过曲折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意图"[1].  相似文献   

7.
这里的"闲话",指的是<开卷闲话续编>这本书.先说"开卷".曾经是六朝故都的金陵南京,不仅是春风胜游之处,从来也是书香馥郁之地.如今但凡喜爱读点好书的文化人几乎都知道,南京有座气度不凡的凤凰台饭店.之所以说它"气度不凡",是因为这家饭店创办了一份名为<开卷>的读书杂志,免费赠给来店的客人和海内外的一些书爱者与文化人.  相似文献   

8.
<中国编辑>2007年第4期,在显要位置刊登了李景和先生的长篇论文<构建普通编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副题略).李先生在论文中一方面批评<编辑学理论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编辑活动说",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编辑行为说".文章有破有立,读后颇有启发;同时对李先牛的批评和观点,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下面提出来向李先生请教.  相似文献   

9.
中国很早就有孝道的传统,上古帝王舜就是一个大孝子,这在早期文献<尚书>中就有记载.今天的黄梅戏 <天仙配>,原型就是汉代"董永遇仙".董永为什么能遇仙呢?因为他"卖身葬父","孝感天地".但从"孝道"发展到"孝治",是儒家学派的一种改造,是为了服务于自己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是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Bridgman)于1832年5月在广州创办的一份英文月刊.它的宗旨是"提供有关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的最可靠的和最有价值的资料"[1],内容广泛涉及中国历史、宗教、法律、政治、农业、儒家经典、文学等方面,并特别注意报导关于中国的时事和对外关系,记载了鸦片战争的全过程.卫三畏称<中国丛报>"包含着当时中外关系的历史"[2];美国宗教史家赖德烈亦认为<中国丛报>"是有关中国知识的矿藏","这是当时中国对外关系最好的史料",是研究当时中国的.不可缺少的史料?[3].  相似文献   

11.
清世宗雍正是清代皇帝中最为勤政的,他自己说白天"延接廷臣,引见官弁",夜间"观览本章,批阅奏折",常常到二鼓三更也不知疲倦,数年如一日.他在<雍正朱批谕旨>的自序中说,所有奏折,都是他"亲自览阅,亲笔批发,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假手于人".这些奏折都是有关军国大事,往往连篇累牍,动辄千言,雍正的批示也经常是数百上千言,有时还要与人打笔仗,没有特别旺盛的精力恐怕是无法做到的.最近读到一本好玩的书<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雍正朝)>,发现不仅国家大事要雍正处理,宫廷里任何一件小事,也都要雍正"钦此"一下.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流传最广、屡见史书的要算是"宝剑"了.今不揣肤浅,分述如下. 吴季子挂剑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说,吴国的季布佩剑出游,访一好友.这个朋友很喜欢季布的佩剑,他说:"等我游历回来,就送给你."季布回来时,好友已死.他就在坟前拜祭一番,并解下佩剑,挂在坟边的树上,实现自己的诺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中"一诺千金"的出处.  相似文献   

13.
他(阎连科)在创作之路上"糊涂"地前行,也许正是他在创作中不断超越自己的秘密。作家阎连科从事文学创作30年以来,出版的每一部长篇小说,如《丁庄梦》《受活》《日光流连》《风雅颂》等,都会引发强烈的社会关注。他的作品关注底层人物的命运,直指社会现实,体现出强烈的反思精神和人本主义情怀。新作《写作最难是糊涂》,集中系统  相似文献   

14.
"哀兵"不等于败军、弱旅 "哀兵必胜"语出<老子>六十九章:"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现在通行的王弼本"若"作"加",误,当据傅奕本、敦煌本及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德经>改.一说,"加"系"如"字之误.  相似文献   

15.
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两篇文字:一篇是<评商品广告的"新闻化"现象>,另一篇是<评新闻作品的"广告化"现象>,先后刊于<中国记者>今年第二、三期上.文章一出,赞同的不少,可也颇有不同的声音,那就是"我们要吃饭".做广告的商家这么说,刊登广告的媒体也这么说.  相似文献   

16.
1984年西方出版了第一本<邓小平文集>.在这本文集出版时,小平同志写了<序言>.在<序言>中,他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道:"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接着说:"中国人民将通过自己创造性劳动,根本改变自己国家的落后面貌,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的先进之列,并且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的正义事业."这些话体现了一位经历艰苦卓绝战斗的伟大爱国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的宽广胸怀,表露了他将继续进行不屈不挠战斗的决心.  相似文献   

17.
南北朝时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403-444)在著名的古代小说集<世说新语>中讲了一个故事,说东晋的蔡谟(他因被授以司徒,坚不肯就而被免为庶人)在江南见到一种状似螃蟹的蟛蜞,弄来烹煮了吃,吃后腹泻大吐,狼狈不堪.他后来把这件事告诉他的朋友谢尚.谢尚说:"阁下一生劝人博学苦读,自己却连<尔雅>也未读透."他的意思是指<尔雅>中本有"蟛蜞"条目,说明那不是螃蟹,是吃不得的.  相似文献   

18.
我相信,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把自己比作"狗"是需要足够勇气的,而鲁迅研究专家房向东却把自己比作是"鲁迅坟前一只狗",不仅如此,他还写了不少"狗文章",并结集出版了<怀念狗>(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3月版)一书,这不能不令人侧目.  相似文献   

19.
庚子年间,法驻滇领事方苏雅因违反<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强运军火"[1]入滇,致使滇省民众"疑愤"、不满,放火烧毁了德、法教堂,酿成了"昆明教案".笔者拟结合新发现的清代档案,撰文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一、美国杂志先生 沙弥尔·胡斯尼(Samir Husni)博士是"杂志先生"(Mr.Magazine)注册商标的持有人,是美国杂志研究界和教育界的风云人物,长期致力于和杂志有关的教学、研究、著作、评论、咨询等工作.鉴于他的卓越成就,福布斯公司的说他是"美国首席杂志专家",也有专业杂志称他是"美国新杂志方面的最权威人物",<芝加哥论坛报>则授予他"全球新杂志首席专家"头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