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旨在立人,教师不同于常人的使命是,不仅要自立——自身追求将自己“铸造成器”,而且要志在立人——追求激励、唤醒和鼓舞青少年学生。教师需要做到:悦己达人——悦纳自己是教师发展和成就学生的前提;立己立人——提升自我是教师发展和引领学生的刚需;自觉觉人——人的觉醒是教师发展和教育立人的内需;立德成蹊——厚德爱人是教师发展和立德树人的基石;越己成人——超越自我是教师发展和发展学生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以德立己,进德修业是教育者的基本素养,也是教育者必备的条件。只有立德才能教德,只有进德才能修业,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目前教育界的普遍呼声,同时也必然成为本世纪人才培养的共识。现在的问题是,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应解决教育者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其次才是受教育者这一主体的人文素质的问题。这一顺序不能颠倒,因为只有立己才能立人。  相似文献   

3.
陈炎 《江苏教育》2022,(11):64-66
<正>江苏省无锡市胡埭中学位于太湖之滨的胡埭镇,创办于1946年,前身为无锡县私立立人中学,是无锡县最早的9所老完中之一。建校76载,学校秉承荣毅仁先生“立己立人,为国为民”的校训,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着力发展“立人文化”。老一辈教育者用情怀奠定了“立人”的底蕴,新一代胡中人为适应时代的教育潮流,上下求索,开拓创新。在乡镇中学生源减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如何艰难突围,办出学校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立德树人背景下,学校对于"目中无人"式教育应当时刻保持警惕。立人教育是郑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优秀办学经验在新时期的生动表达。作为一种办学理念,立人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界定:立己、成事与达人,具体而言即为师资队伍的"立己"观、组织管理的"成事"观及五育并举的"达人"观。立人教育的实践探索主要从强化师资队伍、优化组织管理、构建学本课堂、丰富课程类型、美化校园环境五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创造了机遇,便于教育者精准把握学生多样化需求、精准供给教育内容、精准开展教育评价。然而高校在运用大数据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实效的实践中依然面临数据素养薄弱、信息注意力碎片化、数据共享不畅等难题。唯有精准定位,提升教育者数据素养、树立精准育人理念、精准认知教育对象、精准输送教育内容、精准预测思想动态、协同推进精准施策,才能着力提升育人成效,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论、行事和孔子应答弟子 ,以及弟子互相议论孔门学术的一部书 ,不仅在历史上被纳入“十三经” ,而且成了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宝典。既然如此 ,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孔老夫子在育人上有哪些思想政治原则值得我们后来的教育者汲取呢 ?己立立人 这是孔夫子对“仁”的一种界说。因为“仁”不仅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而且也是他育人的道德准则。当弟子子贡和他探讨什么是“仁”时 ,孔子说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相似文献   

7.
俞平 《学前教育》2022,(17):I0001-I0004
江苏省无锡市立人幼儿园创办于2013年9月,作为一所教师平均年龄仅30岁的“年轻”幼儿园,2014年6月成功申报为“江苏省首批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园”。我们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以“尚美立人”统领办园宗旨、园所文化和课程理念,提出教育以儿童的美好生活为中心,管理以服务教师的教育教学为中心,推进教育实践的系统变革.坚持发现美好、共建美好、相生相长、立己立人。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学》2011,(7):F0002-F0002
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原名“立达学园”,由匡互生、丰子恺、朱光潜、刘薰宇、陶载良等人于1925年共同创办,曾邀请了叶圣陶、夏衍、茅盾、鲁迅等文学家前来授课或演讲。丰子恺亲自设计了校徽,李叔同(弘一法师)和马思聪谱写了校歌。从创办至今,该校坚守“立人教育”的理想,以“人”为教育之本,以“立己立人,达己达人”为校训,以“修养健全人格,实行互助生活”为办学宗旨。  相似文献   

9.
一、立人先正己 “读”是语文基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名著阅读能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对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师的重视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学生的重视程度。就教师自身而言,要反观自省,试问将名著从头到尾完整读下来者有几人?“立己以立人,达己以达人”,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人。“立人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但主导力量是教师。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是良好学风的前提和保障.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基于这样的认识.上海市莘格高级中学在“立人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欲立人先立己”,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树立自身威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队伍.挺起学校“立人教育”的脊梁。  相似文献   

11.
杨宗红 《贺州学院学报》2008,24(1):46-48,74
成己观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方面.孔子的成已观是与成人、成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建立在成人、为人、为己、立名、立人、立己观念之上的成己观包含两个方面:一为内圣,以自修来完成;一为外王,以成物来完成.  相似文献   

12.
杨仁元 《考试周刊》2013,(5):177-178
<正>新时代,新要求,社会需要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和谐统一、德行合一、心智健全的人才,我校的"立人教育"应此而生,并以此作为教育理想和追求。何谓立人教育?《易·说卦》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论语·雍也》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校立足传统文化,放眼时代需求,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和谐结合起来,德学并举,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为此,学校提出"全面发展,做人第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来,兰炼一校的“立人教育”已经在兰州市教育系统深入人心.只要谈起“立人教育”,大家就知道这是兰炼一校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立人教育”注重对师生“仁、信、智、恒”的培养,通过立德立行,使每一位师生成为更好的自我.实施“立人教育”必须落到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当中,必须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这样才会使每一位师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在学校“立人教育”的指引下,学校的课堂教学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4.
马国靖 《青海教育》2021,(4):22-22,24
无锡市立人高级中学在“立己立人”校训指引下,涵养学校精神和人文品格,使核心理念的“静止”状态自然地“站立”起来,切实加强学生活动的教育内涵建设,将各类学生活动按活动类型、年级特点有机整合,形成系列、科学的活动课程体系,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15.
育人初探     
张发军 《考试周刊》2014,(4):150-150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的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活动。中国古代教育注重立人立德,当今教育要求以德为首,这两种育人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在德育实践的漫漫长路上,人们上下求索,各抒己见。作者将自己的意见诉诸笔端,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从古至今,“立人”思想源远流长,“立人”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孔子讲“人者,仁也。”老子说:“人无信不立”,朱熹提出“学者大要立志”;宋代大理学家程颐也讲“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鲁迅指出:“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而在兰炼一校,我们赋予了“立人”新的内涵,“立人”文化亦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感召力,以一种力量赢得了全校老师的追随,一起追随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立人先立师”,学校要发展,就是要有好老师。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立人”。要“立人”先“立课”。教师在课堂中“立”下的是什么就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中被“立”成怎样的人。换句简单的话说,教师在课堂中播下的是什么种,在学生身上就会结出什么果。因此,教师要用思想来立课,立下有灵魂、有深远影响的课,学生才能被“立”成有灵魂、有思想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8.
立人教育论     
教育的使命是给人以希望,给国家以希望,给人类以希望。这个“希望”不是使人成为会驱迫他人的人上人,不是驯服工具,不是市场商品,不是利 禄阶梯。一言以蔽之,不能将教育功利化,将人性物化,将人格驯化。于是,就要“立人”,教育之本在于立人! “立人”即将人立直、立正、立强。教育凭借“立人”,彻底从工具形态、商品形态、利禄形态下解脱出来,担负起绵延永恒的神圣使命。概言之,“立 已立人,强已益人,争雄济世”是“教育之本在于立人”的精义。  相似文献   

19.
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之方”的诠释,杨普罗先生以“立如立人、达如达人”的观点指出了杨伯峻先生诠释中存在的问题。杨普罗先生对“仁之方”的解释是独特的,然而他的解释并不符合孔子“为仁由己”的仁学基本精神;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在表述上虽然易于让人产生误解,但却为理解孔子仁学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指自己要想立、要想达,同时也使别人能够立、能够达。“仁之方”为人的“立”与“达”确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即己与人的“共立”“共达”。  相似文献   

20.
教育良心是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对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是在履行教育职责时体现的高度责任感及对自我教育行为的道德调控和道德评价的能力.本文从教育良心的涵义以及它所蕴含的仁爱心、责任心和公正心三层内在价值维度,对教育良心的基本理论做出初步的也是基础性的探讨,以求推动教育本身的道德反省与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